袁婷婷 戚紅 何穎嫻 楊文博
(沈陽建筑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8)
前言: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需要堅決地維護民族團結,這樣才能確保邊疆穩定、促進國家穩定、保障社會穩定。而在校園文化中融入民族團結教育是其最為重要的路徑。由學校進行引導,在有關政策的支持下開展相關活動與課程,才能有助于社會穩定發展。
在現階段的部分校園中缺少與民族團結教育相關的設施與物質。
想要將民族團結教育融入到校園文化當中,就需要將落腳點放在具體的物質實體上,決不能空喊口號,卻不做出任何實質性的工作。部分校園表面宣傳民族團結,但走進學校卻看不見任何與民族團結相關的宣傳標語與設施。人類是環境的產物,會受到身邊環境的影響,而使用物質實物進行校園改造就是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途徑。注重物質文化建設,將物質融入到校園中才能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達到教育目的。
在校園中的精神建設不足,無法在師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部分學校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忽略了對民族團結教育的精神建設,沒有展開與之相關的教育活動,并沒有將該理念融入到校風校訓當中,導致民族團結的思想并沒有深入人心,缺乏對精神層面上的教育。一個學校的精神文化是其校園文化的核心,決定著學校未來的發展理念。注重精神文化建設,才能將民族團結的精神融入到校園文化中[1]。
校方并沒有進行相關制度的制定,缺少約束力。
多數學校并沒有針對民族團結教育制定相關的制度,還停留在散亂無序的階段。當出現問題無法解決時,也沒有相關參考,只能憑借經驗與常識進行決斷,缺乏公平合理性,也缺少對在校師生的約束力。合理地制定規范的制度,才能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品質,提升民族團結教育的效果。
建設物質文化基礎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分別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
在建設自然環境時,需要先做好校園整體的設計與規劃,要能彰顯出民族團結的理念與和諧精神。此外,要建設校園景觀,需要體現出各民族的特點,使其成為校園內的標志性建筑物。還可以在校園張貼相關標語,繪制民族團結板報,引進多語言書籍,建設校園網站,讓在校師生們能通過標志性建筑物理解民族團結的意義與重要性。
而人文環境則主要針對在校教師與教職工,需要先將民族團結理念傳授給他們。教師與教職工本著教書育人的原則,自身的思想覺悟很高,用民族團結教育徹底修正其興中的狹隘民族主義,打造完美的人文環境。再由他們正確地引導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消除學生心中的疑惑與偏見,使學生能夠理解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打造各民族團結友愛的人文環境氛圍,用物質文化基礎落實民族團結。
在校園內進行民族團結精神文化建設要從學校本身出發。
要把校史稍作修改,找到學校與民族團結有關的歷史,并對其進行重點宣傳。校史是記錄一個學校建立之后的發展與改革的重要文獻,也是其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校史中加入民族團結元素可以從根本上進行精神文化的建設,有利于增強全體師生對母校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增加了整個學校的凝聚力。例如:在學校中增設校史館,讓民族團結內容通過物質與史料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確立校風。還可以邀請不同民族的校友回校進行演講,開展活動。將民族團結元素寫進校歌校訓當中,發揮其本身擁有的強大感召力讓其在學生中間傳唱,以達到凝聚民族團結的目的。還可以增加特色的民族活動,讓外族學生也能參加到活動中來,讓其感受到多民族一起其樂融融的氛圍。
針對民族團結教育制定規范的制度,以便于調節校園內各方面的關系。在學校的校規校紀中融入民族團結元素,用明文規定來約束學生的言行,以便于培養學生的品格。
學校所制定的制度都有其產生的道理,均建立在一定的倫理精神之上,而在其中加入民族團結教育,對維護社會關系與民族團結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將民族團結教育加入到考試內容當中,定期進行考試,確立其在學生心中的地位,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將民族團結教育深入于心,并掌握基本的政策與知識,能夠充分意識到其對于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性,在心中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念,提高處理此類問題的能力。但在執行此類規定時,務必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不能操之過急,以免出現不必要的后果。需要做好物質與精神的雙重保障后才能開始實行此類規定,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進行自我管理與約束。漸漸將約束性質的制度轉化為學生心中的道德底線,起到制度的最大作用[2]。
結語:在現階段的時代背景下,學校作為育人之地務必要做好民族團結教育,將其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加大投資進行物質文化基礎建設,積極進行精神文化建設,并酌情制定規范的制度,才能培養出具有民族團結精神的新一代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擔當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