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新
(河北省黃驊市南排河鎮育華小學,河北 黃驊 061100)
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導下,核心素養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變成了平等開放,以生為主的課堂。學生發揮積極主動性的過程,是教師積極創新地開設課堂學習情景,是調動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個人體驗和思考融入課堂,弘揚學生個性化、差異化的過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應該進行清晰的定位,這才能夠煥發出課堂的生命。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
采用分層教學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學校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來進行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特點開展個性化的學習。每個學生對已學知識接受程度不同,在教學中,對不同學生產生影響的論據不同,教師要對不同的學生選擇不同的論據,進行因材施教。除了同一班級的不同學生之間,有的數學教師同時擔任兩個班的教學任務,還應該考慮到班級與班級之間的差異,主動去發現學生的興趣特長,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在數學上的個性發展。教師要以學生的真實情況為抓手,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學習狀態、興趣愛好等特征,將學生進行分層,針對他們各組的特點,對他們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但目的保持相同,都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發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豐富教學內容學科融合的理念不斷普及并被流行推廣,核心素養的培育正需要基于此理念之下,數學課程是一門有著較強的邏輯思維的學科,數學可以吸收眾多課程的特點,各學科都可以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核心素養要求學生需要在各種情景中應用所具備的數學知識、技能、行為和態度,跨學科學習就成為了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一種方式。如:STEAM 教育強調的就是學生利用整合的知識,在具體的情境中去思考問題,提出假設,引導學生采用多學科融合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重視學生學習思考的過程。STEAM教育應用于小學數學課程中,恰好突顯了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滲透,通過整合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逼近現實,有現實意義的學習,解決現實問題,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探索實踐活動核心素養的培育,離不開實踐活動。數學本身就是一門充滿情境性與實踐性的課程,僅從數學知識理論入手進行教學,會顯得過于抽象,學生對一些簡單的知識就無法理解。任何一門學科內容都起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各個場景都體現出了數學知識,因此,要將數學學科知識與數學生活經驗相結合起來,在設計教學實踐活動時,也應該從生活出發,貼近生活。例如:在二年級的《數學廣角——搭配(一)》中,需立足于學生的知識起點;指向“搭配”本質的學習——不重復、不遺漏、有順序;并在其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初步的排列組合思想、優化思想;實現數學核心素養——邏輯推理、數學建模在課堂中的滲透和培育。本節課可采用破解密碼的生活游戲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讓學生在情境中進入學習,并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用1、2、3 的數字卡片擺一擺,記錄擺出的結果。最后又通過三人拍照的活動,排出不同的位置站法,讓學生在探究實踐中發現規律,掌握排列組合的方法。
助力學生發展評價是教學活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評價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從而找準方向進行努力。建立健全合理的、規范的教學評價機制是使小學數學課程走向“規范化”“常態化”的根本取向,也是必備的條件。在評價內容上,不能片面重視學科知識,要對數學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學習態度和習慣等綜合素質進行考查評價;在評價標準上,要重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兼顧不同學生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用不同的標尺去衡量不同的學生;在評價重心上,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利用檔案袋等方式,全面客觀地進行評價。應利用評價的激勵、導向等功能,促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落實數學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養成數學核心素養。
為配合小學生認知水平,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點都是淺顯易懂的,特別是新課程改革后,小學數學人教版教材中的知識點編排與展示都密切聯系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是生活中常見、可用得上的知識。所以教師在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時更要貼近小學生生活實際與思維發展需求,符合學生認知與興趣愛好,才能讓設計的問題情境更合適、富有趣味性,更容易被小學生接受并引起共鳴。同時要認識到,不同年級的學生由于生活經驗不同,興趣愛好及關注點都大不相同,例如低年級的學生往往更喜愛“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高年級的學生則更喜歡身邊發生的時事熱點類事件。有效的問題情境創設要注意學生的心理動態把握,讓知識點融入生活化元素或生活經驗實例。例如,在《百分數的意義》一課講授時,教學目標要求結合生活實際認識百分數,理解百分數的具體含義,感受百分數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價值,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樂趣。我創設實操性的問題情境,拿出A、B 兩個水杯,裝上同等的水量,在A 水杯加入一勺鹽,在B 水杯加入半勺鹽,然后問:“哪杯鹽水更咸?”讓學生通過這個實際演示過程的觀察然后思考,再嘗一嘗,得到結論:“水量相同的情況下,鹽放得多的水更咸”,然后再分組討論:“如何表示出哪杯鹽水咸呢?”將問題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重點中,讓學生更容易投入,找到問題解決辦法,將知識點內化吸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才能自動地調動全部感官,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與學的全過程。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設趣味化的問題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小學生都比較貪玩好動,非常喜歡游戲活動。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通過游戲活動來創設趣味化的問題情境,把學習新知和游戲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游戲中自我探索獲取知識。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解決問題”時,我設計了一個“猜水果”的游戲:課件出示很多圓片,學生任意說第幾個圓片,老師都能很快說出是什么水果,老師打開圓片,果真是教師猜的水果,為什么老師會這么神奇,學生隨意說,老師就能猜出水果,接著老師告訴學生我們一起來研究,首先讓學生知道水果是按蘋果、香蕉、菠蘿、草莓、蘋果、香蕉、菠蘿、草莓這樣的順序排列的,是每4 個為一組,第13 個圖形是什么水果?13÷4=31,當余數是1 時,就是第一個水果:蘋果,學生通過數一數的方法讓學生驗證確實是蘋果;當余數是2時,是第二個水果:香蕉;當余數是3時,第三個水果:菠蘿;當余數是0 時,最后一個水果:草莓,從而讓學生總結出余數和圖形之間的關系,也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整節課學生在游戲“水果探秘”的活動中完成了自我探索獲取知識的過程。
由于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在進行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那么,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學會以生為本,不僅要尊重學生的生成,還要努力地為學生去營造一個生成的氛圍。如果每一次學生有了創作的思維,有了有價值的生成,而數學教師給他的是一些消極的話語和不能滿足的信息,那么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就會降低,他的積極思維也會逐漸地被磨滅,這樣對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也具有消極作用。所以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當中,學生有了火花迸發出來,教師不要把這些微弱的光芒熄滅,而應該采取積極的態度,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若學生的火花在課堂上沒有辦法進行解決,那教師一定要留到課余時間和學生進行研究和探討,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全程參與,教師一定要認真對待,不要簡單地布置學生在課下進行研究,然后不了了之。小學生由于受到年齡和心理方面不成熟的影響,基本不可能會進一步地研究。這樣,可能一次有價值的生成就消失了。教師要讓學生感覺到,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堂下,只要是學生提出來的有價值的問題,教師都會重視,而且會和學生一起溝通,一起想辦法去創造條件,進行展開研究,時間一久,學生的智慧、潛能就會爆發出來,這樣就能夠對學生的數學素養起到不錯的作用。比如,在學習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這一課的時候,我首先讓大家根據課本上的圖片去觀察,兩組的圖形面積相不相等?然后讓學生去表達自己是如何用自己的方法判斷的?大多數同學根據預習都采取了課本上的方法。還有一部分同學,直接去數了圖形的占格數,這樣判斷出來面積是否相等。但是小仇同學提出了一個問題,她指著課本上的一個小圖片問我,它有多少面積呢?因為在小學五年級,我們接觸的大多是比較規則的多邊形,對于這種不規則的圖形求面積還沒有涉及。于是,我并沒有指責她擾亂課堂秩序,提出沒有價值的問題,而對她說,這個問題有一點深奧,我們可以課下一起探討,我也很想知道它是多大的面積?但是,要是要想求出它的面積,就要學好這堂課中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這樣才能夠求出圖形的面積,這是基礎。于是,小仇在這堂課上,更加認真地聽講,在課下我們一起通過多種方式,大致地算出來那個圖形的面積。
總之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滲透需要落實在每一節數學課堂中,數學素養基于人的培養目標和數學本身的特征相結合,教師擁有怎樣的數學觀決定了教師培養出的學生擁有怎樣的數學素養,這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巨大挑戰。我們需要反思傳統教學策略,正確認識核心素養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努力培養學生理解數學、用數學、做數學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