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衿
(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0)
引言:思政工作一直都是高校工作的主要,強化思政教育工作可以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傳統的教育模式要依賴于各種政治類課程教學與實踐活動,這種方法內容枯燥,方式簡單,無法準確把握學生心理,導致學習積極性下降。自媒體的出現,使得高校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發生了改變,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引入自媒體是未來發展趨勢,有助于持續創新發展。
“自媒體”這一概念由來已久,是指普通公眾分享自身的事實,屬于一種新的新聞途徑,自媒體的發展徹底顛覆了人們對傳統信息傳播的認知,實現傳播的平民化與自主化。
常用的自媒體平臺包括微信、微博等,是開放的信息平臺,信息容量大、覆蓋面廣、信息傳播快,擺脫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自媒體逐漸變成了高校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變成討論社會熱點問題的主要陣地,網絡的交互性讓各種思想觀念激烈碰撞,在這個開放的平臺上,大學生能夠按照理論基礎、知識結構、興趣愛好等情況做出自主選擇與學習,不再一味地進行理論灌輸,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借助自媒體,協調整合全部信息資源,創建海量信息環境,打造互動交流平臺,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1]。
自媒體的快速發展,讓信息的傳遞更為方便,傳統的思政教育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造成思政教育實效性低,而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擁有話語權,高校學生能夠利用開放平臺獲取或傳遞信息,擴大了思政教育空間。從教育者的層面看,可以自主發布體現主流價值取向的信息資源,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參考,實現大學生和自媒體的個性化溝通,提升教育針對性。
自媒體不是單向度的信息傳遞,而屬于互動的交流媒介,教育雙方都能夠在開放的平臺上進行互動,對應的反饋更加及時,學生與思政教師之間可以進行角色互換,提高了受眾參與的積極性。自媒體的誕生,讓單向灌輸向雙向交流方向轉變,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加強了參與性。學生與教師可以就疑難問題在線上進行討論,在激烈的探討中明確立場,最終落實到行動上,使大學生的理論素養獲得提高。另外,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可以了解到許多的其他學科知識,開闊了眼界,豐富知識儲備,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教育主體決定了自媒體教育的內容與走向,加強主體隊伍建設是重點。首先,應堅持黨性,遵循黨的原則,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具備意識形態屬性,堅持紅色信仰,將黨的聲音作為工作的導向,應把握思政教育內容的話語權,培養出色的社會主義發展人才。教育主體要不斷調高對自媒體文化的認知,摒棄懷疑與嫌棄的思想,迅速接收新型教育方式,加強教育影響力,教育主體應轉變思維,借助自媒體豐富的信息數據,加強教育工作的趣味性與互動性,使學生得以更好地融入至教學中。
很多的不良信息借助自媒體獲得了傳播的機會,這種情況下,高校的傳統應急措施無法滿足現代發展的需求,因此,要加強監督和管理,建立起良好的輿情分析和處理機制,保證自媒體平臺的正常運轉,有關部門要承擔起“把關人”的責任,加大監管力度,形成集采集、分析和處理一體化的工作模式,嚴密篩查各個信息,實行科學管理。做好輿論引導工作,保證形勢始終處在可控范圍內。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要培養其鑒定的理想信念,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思想與行動的指導。高校管理者應牢牢把握思政教育主動權,重新審視自媒體對建設校園文化的影響,將弘揚正能量作為主要目標,采用科學的“議程設置”,利用先進的思想理論引導校園文化建設與發展,用科學的先進文化搶占輿論陣地[2]。
大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較強的學習能力,通過開展基本媒體素養的培訓,可以讓思政教育效能獲得最大化。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自媒體中充斥著大量的社會信息,涉及很多負面新聞與虛假新聞,因為缺乏嚴格的管理方法,主觀性強,缺乏真實性。高校學生要學會過濾掉負面信息和虛假信息,可以準確辨別各類新聞,不盲從、不跟風、不造謠,最大限度提高自身的媒體素養。充分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充當領路人的角色,以其號召力推動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重要手段,在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人員應充分利用自媒體的便捷優勢,積極組織各種豐富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受到消極因素所干擾??梢愿鶕磉吺吕?,以各種生動案例指導學生合理利用自媒體,可在復雜的信息中明辨利害信息。
課堂教學是高校教育的基礎,強化課堂教學管理方可連貫傳授知識,課堂教學質量是高校辦教學的核心,要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利用先進教學技術,制作精品網絡課程,使教學效果得以更好呈現。
現階段,社會正處在大發展階段,各種思想與觀點激勵碰撞,為學生帶來思想困惑。若想更好解答上述困惑,嚴禁使用簡單封堵的方式,要深刻認識到自媒體發展為大學生思想所帶來的影響,第一時間為學生解答疑惑,傳統媒體要加快信息化轉型,借助新型媒體助力傳播模式革新,做好宣傳布局。
通過構建自媒體平臺了解思政工作者的思維,利用微博、微信建立起自媒體載體基礎,借此擴大思政教育工作的影響力,引導學生接受主體價值與主體意識,建設完整體系,有利于更好地開展工作,整合內外資源,各高校之間可以在網站上進行學習與交流,共享信息資源,打造一個良好的交流環境,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
要不斷對思政教育網進行維護,積極宣傳黨中央的各項政策、方針,與身邊發生的好人好事,選擇議題過程中要結合思想性、知識性與人文性,不可一味地說教,注重同學生的互動,提升理論學習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圖文并茂的優勢,提升宣傳內容的吸引力,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之中。
在廣泛運用自媒體的過程中,不可忽視傳統媒體的重要作用,增設各種專題欄目,對各種要點問題進行辯論、訪談與調查,不僅要借助自媒體制作DV、課件,還要利用條幅、板報等形式,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進行宣傳教育活動,保證思政教育的實效性[3]。
高校思政教師應主動放棄身份與權威性,拉近同學生間的距離,實現師生之間的良好溝通,提升學習積極性。思政教師應解放思想,主動掌握有關自媒體平臺的有關內容,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了解自媒體會對學生產生哪方面的影響,借助自媒體知識開展教育,使學生感到更加的生動有趣。思政教師要更為注重價值觀的多元化教育,增加師生互動,觀察學生的朋友圈,實時掌握思想動態,發現問題及時給出建議,同時研究更為高效的解決方案。
自媒體容易引發消極現象,會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沖擊,應制定對應的管理機制,符合自媒體時代的特點規律,保證信息傳播的有效推進,思政教育的本質是做人的工作,若只依賴制度的強制性約束,難以確保思政教育目的的落實,要加強媒介素養,樹立媒介意識。要將自媒體當作推行思政教育的有效陣地,鼓勵學生科學使用、理智應對。
新時代,大學生有著強烈的實現自我價值的愿望,價值選擇更趨向于多樣化。在網絡大環境中,多種文化觀念與價值取向共存,大學生在獲取先進思想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受到反動信息所影響,網絡變成了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陣地,在復雜嚴峻的形勢下,要讓先進文化與主流聲音占領網絡,糾正思想航向,達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的效果。自媒體并不會由于大量地使用而貶值,人們的充分利用則更能已顯出其應有的價值,要對全體數據進行處理,提高分析效率。
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過程中,應以科學的眼光看待自媒體在大學生中的應用,要深刻認識到自媒體所帶來的正面影響與負面影響。這種情況下,高校應注重自媒體平臺的開發,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視自媒體在教育中的應用,以各種形式開展教育活動,要吸引全體學生關注學校的思政自媒體賬戶,統計學生在使用時生成的數據,制定出最佳思政教育模式,使用虛擬平臺的過程中不可脫離真實的教學狀況,以此為依據將校園生活和社會環境進行融合,整合網絡資源與現實資源。運用線上線下共同作用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心理訴求。
自媒體時代的來臨,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還能夠進行轉發,創造個性化的活動空間。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已無法滿足實際教學需求,思政教師需努力學習自媒體知識,擁有同學生溝通的話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意義的“教”和“育”的含義也發生了改變,借助大數據技術,了解時下的輿論導向,加強教學活動的目的性和時效性,要注重對大學生的媒體培養,樹立公民的責任感,要對法律保持敬畏心,嚴格遵守國家法律和世俗道德,培養良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結論:總而言之,自媒體已被大學生廣泛應用,是重要的信息傳播渠道,不管在教師團隊建設方面和意識形態領域方面都面臨著嚴峻考驗,迫使思政教育工作進行轉型與調整,將自媒體和思政教育工作進行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出自媒體自身的優勢,提高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