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賀
(白城師范學院,吉林 白城 137018)
隨著素質教育在我國的全面開展,2001 年中小學《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在我國正式實施以來,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事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規范了我國高師音樂教育是為基礎音樂教育培育和輸送教師。“到目前為止,全國設有高等專業音樂教育的院校多達700 余所,其中有專門的高等音樂學院9 所,設有高等專業音樂教育的綜合藝術學院6 所,設有高等專業音樂教育的師范學院30 所,以及設有高等專業音樂教育的綜合大學600余所。”[3]在逐步地發展實踐中,也產生和發現了一系列問題:高師音樂教育雖然是以培育基礎音樂教育教師為目的,但是目前大多數師范音樂教育仍然是套搬專業音樂院校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導致所培養的學生專業教突出,但是講授能力、教學方法掌握不夠牢固。值得我們重視的是,音樂教育擴大招生范圍之后教學的范圍也擴大了,即新入學學生的專業素質差距逐漸變大,所以,經過四年音樂專業基礎教育的學生,能否最終進入中小學教授音樂,是當下的熱門話題。當前的音樂教學采取的依舊是一對一模式,其缺陷就在:有天分或者基礎條件好的音樂生越來越趨向專業表演卻離師范性越來越遠了,相對條件較差的學生,會對聲樂產生無望的心里從而導致叛逆,同時也影響了其他課程的學習興趣。“在音樂教學中,要提倡學科綜合的理念,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在教學中應將其他藝術表現形式有效滲透和運用到音樂教學中。”[4]因此,離開單一的傳統教學理念,突破創新,改變觀念,為音樂教育中最難解決而且最為緊迫的問題。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唐代文人韓愈的佳句。‘傳道’就是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授業’就是向學生傳授知識;‘解惑’則是向學生解答坐人和知識方面的疑惑問題。”[5]
對于高師聲樂教師來說,其首要問題就是教學的方向、目標都要十分明確,在培養基礎師資人才時候,還要加深觀念,這不但是音樂教師靈活教學的前提,還是決定音樂師范教育能否創新的必要條件。“聲樂教師的文化素質是構成現代高師聲樂教師優秀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提高高師聲樂教育質量,培養合格人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6]本文中,沒有否定一對一傳統教學模的作用,更多的是想方設法探索此模式在音樂師范教育中靈活實用的具體層面,讓它在音樂師資基礎教育中充分發揮其積極性作用。因此,在實際講課時,采用分組,小課教學,大課集中教學幾種大致分類,很多學校都收到了頗好的教學成果。
每周定期觀看一次優秀聲樂作品或歌劇作品。以此來拓展學生視野和知識面,讓學生更加及時地了解到聲樂發展的方向,增強其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欣賞歌曲,可以使學生對歌曲有個整體的印象,激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和歌唱的意愿。”
在審美學角度,我們都喜歡新奇的東西。“歌唱是用歌聲塑造藝術形象的,是歌者以語言與音樂有機融合的歌聲為媒體,通過一定手段的渲染,創造出藝術美的境界,塑造出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在課堂中,老師們應當多加引導同學們向審美的多元化發展。對于教聲樂的教師,要從中時刻醒悟自身責任,充分使用教程中的音樂佳作,來設計出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教學活動,采用各類實踐教學方法,諸如聽,講,演,跳,比等,將音樂佳作所展現出的豐富內涵與美感傳遞給學生,同時要授予同學們基礎音樂知識,讓他們樹立健康又高尚的審美觀念。例如在蘆花一曲中,演唱者只有具備了特別棒的審美水平才可演唱到最好。在教學中要向學生滲透美育思想,讓學生感受蘆花的美麗與圣潔,發掘這首歌曲的深層“寓人”的涵義。又如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還有那衰老的爹娘”,這一段時描寫了家鄉的美麗和親人的容貌,此為對家鄉的贊美。“九一八!九一八…才能歡聚一堂。此段主要控訴了日寇敗類,還抒發了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懷。演唱這首歌曲需要演唱者把喜與悲這兩種情感良好的融入到自己的情感當中,發自內心的地去演唱。“根據《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音樂教學應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培育學生感受與鑒賞音樂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創造力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在生活中展現出來,也越來越為受到大家的所重視。通過音樂教學來培養同學們的創新能力,新《課程標準》亦詳細規定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誰每一位教師神圣的自責。不管是編寫教材,或者教書,全力挖掘教材中的創新之處,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是強調的重點。
生活產生音樂,音樂來自生活。例如“《課程標準》中的曲例《東北好》”,通過優美的歌詞和旋律讓我們知道了東北三寶:拉草,人參和水貂,風景有長白山,鏡泊湖,棒槌島。這就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學習和演唱起來,學生都有興趣和深刻的體會,如此,便很好地詮釋了音樂歌唱生活,來自于生活的涵義。當前,教材中有很多類似的例子,比如“《音樂與生活》《跳竹竿》”等優美的音樂,都在教學中收獲了令人滿意的效果。此為音樂教學未來發展的走向,因此要格外注重。
聲樂課程是教育教學中的必須科目與基礎組成部分,雖然其發展歷經了很長的時間,但還是有很多跟時代發展不適應的問題,距離素質教育所要求的,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忽視師生互動的重要環節,也不注重聲樂教學在創造力培養和潛能開發等很多方面的作用,僅僅注重單一乏味的理論知識的講解,對同學們興趣以及愛好的培養卻漠不關心。課堂中,僅是老師單方面的講課卻沒有學生們的互動參與,忽略了學生們的演唱能力和鑒賞能力,只重視他們的基礎知識,忽略了教學全過程卻只關注結果。而中國傳統的教育思想”師必嚴,徒必從”,某種程度之上,讓師生間不平等權威關系更深了。我們在學習時,聲樂課往往都是教師是中心,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所傳授的內容和知識,只注重老師的意志與權威。很多學生都是因為在課堂中缺乏交流和互動而對聲樂課失去興趣的。上述實際問題均對我國音樂教學事業的健康發展有阻礙,同時,師生間的互動交流也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
教育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新時代下的教育有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模式,而教師也應改變自我,順應時代潮流,轉變觀念,提高自己的能力。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學應當轉變思維,用新方式來教育學生。很多學校都有了很大轉變,比如教學方法的轉變,目標的轉變,思維的轉變等,將學生當做教育的核心,并為學生而不顧一切的努力。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與實踐,讓學生對音樂更有興趣,挖掘其表現力與創造力,讓學生們能更專業的去感受音樂,提高其文化修養,陶冶情操,豐富感情等,這些均為當代教師在新時代下的責任和使命。
聲樂教學中,要避免學生的被動接受,而要讓他們更加積極的學習和掌握知識,如此便跟教學角色掛鉤了。由于高師音樂教育所培養人才以后就業單位是學校,并非參加歌舞團去登臺表演,因此,要多留給學生自主講課的空間和機會,讓他買以老師的身份去教課,感受老師職業魅力,樹立職業意識。我們可以從幾方面入手:
第一,要做到學生人格平等,尊重每一位同學,重視他們的想法和需求,表揚他們的能力,肯定他們的努力和存在。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們的興趣愛好來設計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多鼓勵他們提出各類不同的觀點。第二是教學民主。和諧教育是當代教育所遵從的,教課時,老師要盡力打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輕松教學,增加互動,維護好師生間的友好關系。讓同學們在聽課時身心放松,全心全意投入,提高學習的效率。自由而活躍的課堂才會讓同學們學習不受限制,思維更靈活。老師應當視自己跟學生平等,共同學習,能放低身態和同學們溝通交流,讓學生們大膽質疑,積極發表個人見解,同時,還要對較好的意見進行采納。老師和學生的溝通多了,同學跟同學之間的溝通多了,才會有更多的合作,關系才能更加融洽,如此,學生們的聲樂學習興趣便更濃烈了。
設計聲樂課堂時,應當適當調整教法比重。可在每周設置一節聲樂作品實踐課,具體形式是,聲樂教師指定有代表性的曲目,每個同學都人選一首,因為學生將來要教的是中小學學生,所以選擇的曲目最好源于中小學學生的音樂教材,在課余時間,同學們通過相關資料的查詢,設計出自我風格的個性教學方案。要根據中小學生音樂教材的要求來設定書面教案的內容與格式,當然了,能活躍課堂氛圍,增加趣味的內容,則要大力提倡。開始,老師應當指導學生正確備課,對于歌唱水平高的學生,要盡量去做演唱師范,反之,較弱的學生,老師則要給與鼓勵,多讓他們在知識性與趣味性上發揚優勢。學生備課是為了產生更好的講課效果,這時候,教師應根據同學的備課與其分組課堂里的表現來綜合評價,最后確定有代表性的學生上臺逐一講課。
講課時,老師要把自己當成跟學生平等的人,接受提問,解答問題等,如此,才可讓講臺上的同學更加投入教師角色里,充分發揮其講課水平,體驗當老師的真實感受。在學生講課時,老師還要督促聽課的同學認真聽講,做好筆記,掌握授課同學的教學思路,深入分析,為自己的授課做準備。同時,要借鑒好的內容,不好的方面自己要改進。下課后,老師應當強調同學對此課進行評價,如此,才能讓學生間更好地溝通和交流,其授課經驗也會大大提高。為了鍛煉每一位同學的能力,老師要多鼓勵學生課下主動走進學校去講課實習,此外,老師還要對講課同學的課下狀況進行觀察了解,給出恰當的指點和表演,這會讓學生有更好的教學能力。
學生大都有很強的好勝心理,在激烈的學習競爭中,學生為突出自我而奮發圖強,這就養成了很好的學習習慣,課堂中,老師讓學生表演歌唱便很好地利用了此點。鼓勵學生上臺表演,開展演唱比賽等,能讓課堂氛圍迅速活躍,學生興致高漲,如此,便大大增強了同學們的演唱能力和勇氣,還增加了其演出常識和實踐能力。在課堂中設計學生講課的部分,讓學生擔任聲樂教師的角色,講授聲樂課程,教師起到指導作用。這樣的情境設計有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提高,在學生擔任教學任務中,會意識到自己存在的缺點與不足,例如伴奏能力、聲音的鑒別能力、指導能力和示范能力等。課堂中,只要是同學們能夠合作研究,獨立思考就能夠解決的問題,老師一定不要插手幫忙,這能激發學生思考,給他們更好的探究空間,促進學生多實踐,多動手,合作交流,積極互動和自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