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志敏
(青島廣播電視廣告傳媒有限公司,山東 青島 266000)
在新媒體技術全面發展的形勢下,為過去的廣播電視行業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同時也給其提供了很多新的機遇?,F階段我國廣播電視新聞行業也在不斷地發展,節目類型逐漸多樣化。各種類型的廣播電視節目可以給人們的生活添加很多樂趣,符合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由于新媒體技術的促進作用,使各種廣播電視節目也在不斷更新和完善,更好地實現廣播電視臺順利發展。
在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也促進了廣播電視行業的全面發展?,F階段,廣播電視企業要會根據自己的發展優勢,研究市場要求的變化規律,完善過去的管理模式,提高廣播電視的收視率以及收聽率。想要順利的實現以上的目標,就需要相關的編輯人員明確自己的工作目標,加強自身的革新能力,完善編輯模式,打造出觀眾喜愛的品牌節目,提升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效率、水平和質量。在新媒體技術飛速發展的過程中,新聞編輯人員會在制作節目的時候運用各種全新的設備。所以,必須要重視編輯人員的培訓,使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新媒體技術,理解新設備的運用方式,以此提高制作節目的質量與效率。新聞編輯人員需要提升自身整合以及收集能力,進一步研究新聞真正的含義,為用戶帶來豐富的視聽感受。還需要不斷完善新聞傳播方式,完成用戶和媒體的有效互動,充分滿足用戶對信息服務的需求[1]。
由于新媒體技術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新聞傳播方式的發展,使其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過去的新聞傳播方式較為單一,通常都是通過記者采集相關的新聞信息,之后再新聞編輯人員進行整合和編輯,最后把剪輯好的新聞傳播給用戶。綜上所述,過去的新聞編輯方式的過于單一,而且比較受限,跟現代的新媒體相比,在編輯和傳播方式上都沒有辦法真正符合用戶的實際要求。在新媒體的背景下,所有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編輯者、傳播者和采集者,讓新聞向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除此之外,因為大部分的新媒體的傳播者都不是經過專業培訓的人員,所以導致新聞內容不統一,在傳播形式還存在一定的問題[2]。
過去的新聞編輯方式比較單一、固定,難以更好展示出編輯的獨特性。但是在新媒體的背景下,傳播方式、編輯方式和新聞內容等都逐漸向多樣化的方向發展?,F階段互聯網在我國已經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內容,人們獲取新聞的方法也越來越便利和快速。新聞編輯需要革新工作模式,創建自己獨特的編輯方式,讓新聞內容概括人們實際生活的每個方面,提高新聞對大眾的吸引力和時效性。
在過去的新聞信息中,從采集到編輯到最后傳播給用戶,中間相隔的時間比較長,部分新聞不能及時地傳達給大眾,沒有時效性。因為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使過去的廣播電視新聞沒有辦法順應現階段用戶的要求,因此需要在新聞傳播方式上不斷革新,把新媒體技術與現階段的新聞編輯工作有效結合。同時,過去的新聞內容因為空間和區域的影響,在傳播的過程中有區域的局限性。但是在新媒體的背景下,可以在信息采集的時候進行編輯,打破了地區的限制,讓新聞傳播可以更加及時,范圍更加廣[3]。
在現階段的新媒體背景下,新聞編輯的工作人員需積極運用個性化的編輯方法。過去的新聞內容和傳播方式比較單一、固定。根據這一問題,新聞編輯人員需要融入全新的編輯模式,完善節目內容和傳播方式。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形勢下,大眾也能夠成為新聞的傳播者和制作者,把自己的所看到的信息發布到各種新媒體平臺上。由于在新媒體上的信息類型更豐富、更多樣,因此對用戶更有吸引力。為了提升電視節目的收視率和收聽率,新聞編輯人員需要不斷學習新媒體的傳播方式,革新新聞內容,完善制作方式。新聞編輯必須要在節目主體與傳播目標的基礎上,選擇最科學的編輯規劃,提升新聞編輯的水平。另外編輯人員還要合理的區分新聞內容,將新聞板塊進行分類,在比較適宜的時間播放。
新聞編輯人員需要不斷增強用戶與節目之間的互動,第一時間采取用戶合適的建議和意見,從用戶的角度播出新聞,有效實現新聞的傳遞。及時反饋用戶的意見,可以體現出新聞編輯人員的工作質量,可以更好地加強用戶黏性。
在過去的媒體中,廣播電視新聞通常都是比較嚴肅的,雖說樹立了比較強的權威性,但是缺少鮮活度和趣味性,時間一長,就會導致用戶出現審美疲勞,不愿意再觀看和收聽電視新聞,轉變為新媒體用戶。所以新聞編輯人員必須要靈活地使用各種編輯模式,在確保新聞內容真實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新聞的實用性以及趣味性,通過生動形象、直觀的新聞內容,吸引用戶的關注[4]。
現階段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逐漸穩定,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很多行業都開始運用媒體技術進行企業經營。廣播電視臺需要合理、科學的使用新媒體技術,創建官方微博以及微信公眾號等,利用人們比較常用的社交軟件和用戶展開積極的互動,更好地提高新聞節目的引導力和傳播力。廣播電視的新媒體平臺需要在過去媒體的基礎上,延伸以及擴大電視、電臺報道的廣度與范圍,實現大小屏之間的互補,最大程度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優勢,為用戶帶來最佳的新聞體驗。在“新媒體觀察”的節目中曾提出,技術是最為核心的因素以及推動力,在廣播電視的背景下更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在最近幾年,隨著我國大數據、云計算以及5G 等重要技術的發展,形成了四全媒體的時代,重新塑造了媒體生態與輿論格局。要快速融合廣播電視和新媒體、服務以及技術等方面,不斷創新模式、產品和業態等,以此提高廣電“四力”。當前,促進5G 高新視頻和超高清視頻的發展是比較重要的工作,需要廣播電視臺促進高標清同播逐步轉變為高清化,慢慢地關停標清頻道。這一工作對制作的新聞內容有更高的標準以及要求,媒體制作人員也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我們會實現超高清視頻的快速全面普及,在視覺升級的過程中,市場也將面臨全新的挑戰和機遇。廣播電視新聞編輯需要以最快的速度順應新時代的變化,更好地實現全面改革。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提高新聞信息的傳播效率和實效性,可以有效保證廣播電視新聞收視率和收聽率。新媒體要想在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就必須要第一時間掌握最新消息,保證新聞可以及時傳播給用戶。在手機終端被廣泛應用的背景下,大部分的廣播電視媒體都過于依靠互聯網,在網絡上直接采集新聞內容,致使新聞編輯沒有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極大程度上降低了節目的經濟以及社會效益。所以,在新媒體背景下,新聞編輯人員需要樹立多元化的意識,全面提升編輯人員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第一,新聞編輯人員需要具備發現新鮮事物的觀察能力。這樣才可以獲取到更有吸引力和價值的內容,通過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更好的分析和探究繁瑣復雜的信息,給用戶傳播豐富的新聞內容。第二,新聞編輯需要跟用戶利用微信、微博等平臺完成有效及時的互動。將過去的媒體和新媒體有效融合,實現群眾互動,可以有效促進重要新聞傳播效率的提高[5]。
無論是新媒體或是過去的媒體,面臨的新聞采集來源在根本意義上是相同的。新媒體關注的熱點,過去的媒體同樣也關注,它們之間的不同只是在于傳播與編輯形式上。過媒體的特點決定了其傳播形式,但是編輯形式可以通過相關的工作人員自主發揮,沒有具體的標準。因此,在新媒體的背景下,新聞編輯形式也逐漸向多樣化的趨勢發展,主要是來至于藝術、服務群體的職能需求和美學。從藝術和美學的角度出發,廣播電視新聞是通過聽覺藝術以及視覺藝術有效融合形成的,是由圖片、聲音、解說以及視頻等方面組成,各種信息的融合,產生出新聞節目獨有的藝術美感。倘若新聞編輯的方式太過固定,肯定會對節目的視聽效果造成影響,失去藝術美感,還可能會導致節目庸俗,使用戶出現視覺疲勞。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過程中,給新聞編輯帶來了較強的支持力度,豐富的新聞編輯形式把新聞節目獨有的直觀性和真實性更加充分地展現出來,充分發揮其獨有的美學價值。在服務大眾需求的方向出發,新聞比較的多樣化不能只在方式上出現改變,更需要注重滿足用戶的需求。在現階段的社會中,各式各樣的媒體陸續出現,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形勢下,用戶的需求喜好也在逐步提高。他們想要多角度、立體的、全方位的收看新聞信息,比如探測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用戶不僅想要掌握探測技術的發展,還想觀看比較直觀的畫面以及研究成果。針對現階段社會發生的熱點事件,用戶也需要清楚事情的整個發展過程,進而吸取當中的經驗。所以。實現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的多樣化不僅可以讓用戶感受到新聞節目在藝術與美學上的享受,還能夠促進在新環境、新時期下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順利發展[6]。
在新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想要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收視效果,需要實現新聞編輯工作的多樣化,將渠道、用戶和資源緊密聯系,讓報道形態從靜態轉變為可視、動態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