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威
一、現象
現在有些學生在公共場合一說話不是結結巴巴、語無倫次就是讓人不知其所云,甚至有的臉紅耳赤,在心里憋了半天,也未打出一個響兒。當今社會,中學生真正“能言善辯”者為數不多。我所教的一學生小蕊,內向,很少說話,問她,回答說:“我也很想說,總是怕自己說不好,怕別人恥笑,所以不敢說。”如此久而久之就更不會表達了。然而這能僅僅怪學生自己嗎?他們為什么不會說或不敢說呢?況且他們多年來一直在學校學著語文。這就不得不要反思我們的母語(語文)教學,特別是中學語文教學了。
二、溯源
先請看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大部分教師在臺上口沫橫飛地“談”,學生則在臺下恭恭敬敬地“聽”。課堂上顯得一片寂靜。那么,臺上教師“談”些什么?細心一辨,無外乎就是基礎字詞、語法修辭、主題思想、寫作特色等。而且老師的講述非常細膩,以致于繁瑣了,教師認為,一篇課文,經過這樣詳盡分析,就是給學生傳授了知識,自己也完成了教學任務,而學生也普遍認為,聽了老師的講解,理解了文章大意就屬學過了。其實這是低效的“滿堂灌”,教師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字詞句和結構篇章的分析上,而摒棄最根本最基礎最有實效的“誦讀”教學,這屬本末倒置,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當然,偶爾也有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誦讀”教學,這不過是在“字詞·結構·修辭·中心”之外的點綴而已。無怪乎有些學生學了多年語文說話仍吭吭哧哧,前言不搭后語,甚至連微信內容都寫得不像樣,這些實乃“師講生聽”的教學結果。
三、探索
這些學生是否不懂造字法、構詞法、句子分析法?不是;或者他們不懂作家作品、文章體裁和結構?也不是。對這些,他們早已滾瓜爛熟,他們所缺少的就是自己肚子里的“貨”,沒有真正屬于自己的“語言文字貨”。譬如一名廚師,他雖然掌握了多種高超烹調技藝,但手中卻沒有油鹽柴米這些基本原料,你能叫他燒出香噴噴令人回味的飯菜么?
那么,如何讓學生真正擁有“語言文字貨”?最牢固保險最行之有效也最古老傳統的方法就是教學生誦讀文章,讓他們實實在在地讀,反反復復地讀。一個人想真正學好語文,掌握住語言這門工具.絕對少不了誦讀這一關。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自身是“詩三百,皆弦而歌之”,蘇軾也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所以有些課文,教師無須細致分析,至多點撥一下,因為學生自己熟讀便能理解。教師應留一些空間讓學生去發揮自己的思維。不過對某些名篇美文、佳作精語,教師不僅要認真講解,而且要指導學生如何正確誦讀,直至流利地背誦和默寫。唯有如此,學生的腦庫中才能積蓄大量的原材料,等到應用之際方有“汩汩源泉”。學語文無捷徑可走,只有下苦功夫去讀去背,才是最佳出路。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更要把經典的誦讀教學重新拾起運用課堂教學中。
然而有些教師卻認為“誦讀教學”早已過時,部分學生也認為現在還提倡熟讀背誦實在是迂腐,他們說如今是高科技新信息時代,哪里有那么多“空閑”時間去讀去背那些單調枯燥乏味的文字,即使以后真的在閱讀寫作中碰到一些不懂的字詞句,也完全可以借助字詞典或電腦網絡資料,何必杞人憂天,更不必讓大腦徒增這些無謂的負擔。這種看法有失偏頗,試想,你與別人交談時,能否帶詞典資料或電腦去判斷他所說的話?一些老師或學生是一葉障目,根本不了解熟讀背誦的重要意義及妙處。那么誦讀有哪些好處呢?
首先,經常誦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他們對文章的理解能力。我們學習課文,目的是要從中獲得一些有用的知識。對同一文章,學生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與看法。哲言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教師不要把學生框套在教材里的某一說法,而應讓他們自由朗讀,如此更能廣開“思”路,甚至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譬如我教《宋定伯捉鬼》這篇課文,就采用了誦讀教學,讓學生自己理解。有學生讀后就發問:從“鬼”的言行中可知,這是一個忠厚老實善良而不會“誑人”的好“鬼”,為什么人還要去捉它呢?文章的意義在哪兒?如果教師一開始就認真講解,把教材中“人定勝鬼”的觀點灌輸給學生,那么學生意識中就會先入為主,可能就不會出現那“怪異”的思想。若此,教師無意中也充當了一次殺手,間接地扼殺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其次,經常誦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富蘭克林,美國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極具演講口才,他常常能把對手說得心悅誠服。有人就此請教他成功的奧秘,他說這主要得益于年青時代的誦讀,若沒有當時常練常誦的基礎,想出口成章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事。
再次,經常誦讀,有利于語言材料的積累,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王亞南向青年教師介紹治學經驗時說:“我初上學的十年完全是強迫地學習,全是死記硬背的,但在今天看來,這些還是很有用,現在用的東西很多是第一個十年學到的。”這番話值得我們深思。而魯迅能成為一代文豪,我想,他小時候在三味書屋里的誦讀功不可沒。(魯迅的私塾老師沒有給學生認真分析,倒是常常吆喝他們“讀書”,于是魯迅等學生便放開喉嚨一陣猛讀)讀是最好的理解,讀中積累素材,讀中發現寫作秘訣。我們若能長此誦讀下去,等到該自己“出手”時也能運用自如而不會搜腸刮肚咬筆冥思了。
總而,誦讀的妙處舉不勝舉,還是讓我們聽聽古人的聲音吧: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愿中學語文早日補上“誦讀”這一課。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