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臣建 李季
摘要:通過基于“輸主體重節痛”在治療頸肩部病證的臨床應用舉隅,從輸穴源流以及主病特點以及針刺治療針法等提出并論述其主治頸肩部病證特點,闡釋了該針刺治療思路在頸肩部病證中應用以及病證的特征性證。
關鍵詞:輸穴;頸肩部病證;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684.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21)11-0062-03
五輸穴最早記載于《內徑》和《難經》,后世對五腧穴的應用與針法衍化多基于以上2部經典理論。《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對五輸穴經氣流注特點的進行了概括,根據經脈氣血盛衰分別命名為井、滎、輸、經、合五個腧穴,簡稱五輸穴,而輸穴便為五輸穴之一,“輸”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淺注深,脈氣漸盛,為經氣所灌注部位。《內經》、《難經》對輸穴主治特點進行了概述。《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滎輸治外經,合治內腑。”、《素問·咳論》:“治藏者,治其輸,治府者,治其合。”指出了輸穴用于治療各條經脈循行經過部位的經脈以及內臟病證;《難經·六十八難》對輸穴的主治特點進行了詳述:“井主心下滿……輸主體重節痛主病特點……此五藏六府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并提出輸穴適用于治療四肢之重疼。
1 理論依據
1.1 頸肩部病證針刺取穴 重視經絡辨證,以經絡辨證前提下指導針刺取穴。根據肩關節疼痛的部位、活動受限以及經經絡走行確定病變經絡,選擇手三陽經之輸穴。辨證分型在:(1)以肩外側肩髃穴附近疼痛為主,手臂外展疼痛加重,經絡辨證確定手陽明大腸經病變,選取手陽明大腸輸穴三間;(2)以肩外側肩髎穴附近疼痛為主,伴肩外展疼痛加重,經絡辨證確定手少陽三焦經病變,選取手少陽三焦經輸穴中渚;(3)以肩后側肩貞穴、臑俞穴附近疼痛為主,伴肩內收疼痛加重,經絡辨證確定手太陽小腸經病變,選取手太陽小腸經輸穴后溪;(4)混合型:對于肩關節疼痛出現多個部位以及肩關節活動多種障礙,在臨床上表現兩條或是三條經絡的病變,依據具體病人情況選擇相應經絡輸穴進行針刺治療。
1.2 針刺治療針法 在針刺治療頸肩部病證時選取互動針法針刺陽陵泉。互動式針刺法是指針刺得氣后,醫者實施手法(醫動)的同時,指導患者活動相關部位和或精神活動(患動),調動患者自身治療疾病潛能的一種針刺治療方法,其特點是注重患者守神(患動),凡針刺期間配合運動的方法,均屬本法范疇,在臨床應用上,互動式針刺法適于在病理情況下,允許活動的部位和活動所能影響部位的各種疾病[1]。針對互動式針法在臨床上的作用,學者胡永善研究顯示:有意識主動運動可使大腦皮層運動中樞活動增強,神經細胞興奮性增加,對肌肉的營養、肌力和支配更有效,對關節的功能活動、維持關節功能穩定性和保護關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孟向文等[3]研究認為互動針法可以調節患者“守神”的積極性能夠調節患者自身氣機,協調機體陰陽的潛能。陳爽白等[4]應用互動針法經過臨床觀察得出:互動式針刺法在治療活動患處治療急性腰扭傷、急性腰部軟組織損傷、膝關節疼痛等運動系統疾病其臨床療效均高于傳統針法。
2 典型病案
2.1 病案1 針刺后溪、中渚、陽陵泉治療肩周炎案患者,某某,男,37 歲,國籍日本。以主訴:“左肩部疼痛伴肩關節運動障礙2月余”就診,患者2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肩部刺痛,疼痛夜晚較甚,患者左肩關節疼痛3+周后逐漸出現左肩關節內收、外展、背伸障礙。發病后到行口服雙氯芬酸鈉以及漢方藥物外敷,左肩關節疼痛以及運動障礙未有明顯改善。西醫檢查X線示:左肩關節退行性改變伴關節少量積液,余未示異常;無肩關節外傷史、無頸椎病等病史。刻診癥見:患者左肩部疼痛,肩關節外展150°,上舉110°,左肩后側肩貞穴以及肩外側肩髎穴附近壓痛明顯,患者做左肩關節內收、外展、背伸運動肩部疼痛加重伴活動受限,納可,二便調,舌質稍淡邊有齒痕,苔白,脈緩中取微弦。診斷:左側肩周炎(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證)。操作:穴位局部常規消毒后,用1.0寸一次性毫針,快速刺入患側后溪、中渚穴皮下,直刺約0.5寸;患側陽陵泉使用1.5寸一次性毫針進行針刺,直刺約1.0 mm,針刺得氣后行捻轉瀉法,留針20 min,每隔5 min捻轉10s,在捻轉陽陵泉穴位時囑患者運動左側肩部做內收、外展、背伸、內旋、抬舉等動作,施治過程中,患者即自覺左肩關節疼痛和運動障礙明顯改善,上法治療一次,患者左肩關節疼痛消失,肩部活動正常,臨床治愈。
按:通過經絡辨證,首先確認其病變經脈。手太陽小腸經之循行:“起于小指之端……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 、手少陽三焦經之循行可知:“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結合患者左肩后側肩貞穴、臑俞穴以及肩外側肩髎穴附近壓痛明顯,左肩關節內收、外展、背伸運動運動障礙可知病變在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在明確病變經脈后選取其相應輸穴后溪、中渚。“輸主體重節痛” 、“滎輸治外經”,二穴對經絡循行所過之肩部疼痛具有很好的通絡止痛之功。從五輸穴角度闡釋陽陵泉之治療作用:五輸穴分屬五行—木、火、土、金、水,《難經·六十四難》:“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陽陵泉為膽經合穴,肝膽主筋,經筋之病為木郁太過,針刺可抑木疏土。
2.2 病案2 針刺后溪、中渚、三間、陽陵泉治療急性頸肩綜合癥案 患者,張某,男,29 歲,職業:主持人。主訴:“頸肩部疼痛伴活動障礙24+ h”,患者訴因工作原因伏案埋頭較多,平素即有頸肩部肌肉僵硬感不適并伴輕微隱痛;此次患者因1天前在文殊院做志愿輔導員搬運重物后出現右側頸肩部肌肉疼痛,并因頸肩部疼痛而出現右側肩關節抬舉不能,局部可見:右側頸肩部皮膚較紅,皮溫較高,觸診局部患者疼痛明顯,納可,二便調,舌質淡紅,苔白稍厚,脈弦。診 斷:頸肩綜合癥急性發作期(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證)。操 作:針刺操作同上,在針刺、捻轉患側陽陵泉穴位時囑患者運動右側頸肩部做旋轉、抬舉等動作。在當日施治后,患者頸肩部疼痛緩解明顯,囑患者充分休息,禁止患側上肢負重;第二日,患者因未遵醫囑患側上肢搬運重物而右側頸肩部疼痛復作,仍按上法針刺,針刺后患者右側頸肩部疼痛,疼痛明顯緩解,遵醫囑經兩天休息后患者疼痛消失,一月后回訪,患者未訴異常。
按:該患者頸肩部廣泛性疼痛,從經絡辨證當屬手三陽并病。分別取患側手三陽經之輸穴后溪、中渚、三間并結合互動針法針刺陽陵泉治之。《銅人針灸》:“主頭項強,不得回顧,癲疾,臂肘攣急,痂疥。”論述后溪對治療頭項強痛伴活動障礙具有很好的療效。《明堂針灸》訴中渚穴:“主熱病汗不出,目眩頭痛……肘臂痛,手五指不得屈伸。”能夠治療肘臂疼痛;《針灸聚英》載三間:“三間一名少谷,手陽明大腸脈所注為輸。” 、《銅人針灸》載其:“主喉痹,咽中如梗,下齒齲痛。”臨床用之,三間不僅可以治療下齒疼痛而且對以手陽大腸經循行之頸肩部外側疼痛伴手臂外展障礙的疾病具有很好的通絡止痛之功。肝膽主筋,頸肩綜合癥亦屬勁筋病,而陽陵泉為膽腑之下合穴,《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對六腑之合穴主病進行了論述:“大腸病者,取巨虛上廉;胃病者,取之三里也……膽病者,取之陽陵泉”,故陽陵泉很好的舒經通絡之功,臨床針刺結合互動針法,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3 病案3 針刺后溪、陽陵泉治療落枕案 患者,莫某,男,25 歲,職業:醫學生。主訴:“右側頸項部疼痛伴活動障礙4+ h”,患者訴早晨起床后即出現頸項部出現明顯疼痛并伴有頸部活動受限,頸部向患側轉動時疼痛加劇。刻診:觸診右側頸項部肌肉僵硬,伴有患者明顯觸痛,局部皮膚無顏色改變,無皮溫升高,納可,二便調,舌尖稍紅苔薄白,脈緩。診 斷:落枕(手太陽小腸經證)。
操作:選取患側后溪、陽陵泉進行針刺,針刺操作同上,在針刺、捻轉陽陵泉穴位時囑患者運動右側頸肩部做旋轉、抬舉等動作。針刺結束后患者自覺頸項部疼痛緩解,遵上法針刺治療2次后,患者頸項部疼痛消失,頸部活動正常。
按:《難經·六十八難》:“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藏六府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 后溪為手太陽經之輸穴適長于治療四肢之重疼;《銅人針灸》:“主頭項強,不得回顧,癲疾,臂肘攣急,痂疥。”后溪亦被古今醫家用作治療落枕之經驗效穴。陽陵泉為筋會,具較好舒筋活絡之功,對經筋病證療效尤為顯著。
3 小結
針刺治療特點及其在頸肩部病證中應用的機制。重視經絡辨證,以手三陽經辨證為主,根據經絡循行以及病證疼痛位置確定病變經絡,選擇其相應輸穴進行針刺,例如以肩外側肩髃穴附近疼痛為主,手臂外展疼痛加重,經絡辨證確定手陽明大腸經病變,選取三間。在治療過程中以手三陽經之輸穴結合互動針法治療頸肩部病證,用手三陽經之輸穴,取其善治四肢重痛;結合互動針法增強大腦皮層運動中樞活動以及神經細胞興奮性,促進關節的功能活動改善、維持關節功能穩定性,臨床將二者結合運用多獲良效,具有極佳的行氣通絡止痛之功。
關于手三陽經之輸穴結合互動針治療頸肩部病證的特征性證:肘臂疼痛、頸肩部疼痛伴活動障礙等。由于手三陽經病變多表現為經絡所循行部位的疼痛伴活動障礙,故本針灸思路可應用于治療肩周炎、頸肩部綜合癥、落枕、肩袖損傷、頸椎病、網球肘的多種疼痛伴活動障礙病證。對于局部組織黏連程度較重,關節活動障礙明顯者,可輔以局部阿是穴增強治療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爽白.互動式針刺法再探[J].針刺研究,2002(2):159-161.
[2]胡永善.骨與肌肉疾病康復的現狀與任務[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2(6):6-7.
[3]孟向文,陳爽白.互動式針刺法治療抑郁癥[J].上海針灸雜志,2003(11):32.
[4]陳爽白,高旸,段可杰,等.互動式針刺法的探討[J].針刺研究,1998(4):315-316.
(收稿日期:2021-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