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冬雪 姬江濤 李心平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逐步發展,現代農業出現了新形態和新業態,面對新形勢,“中國農林高等教育怎么辦”是新農科建設亟須解決的問題。將“新農科”和“互聯網+”深度融合是激活農業專業人才創新創業活力的一劑良藥。本文通過研究高校農業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針對現有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思政教育薄弱、實踐教學創新不足、專業課程設置缺乏創新等問題提出了相應改革措施,以期為“互聯網+新農科”助推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校農業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提供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新農科;鄉村振興;農業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7-0017-03
鄉村振興是國家立足國情、基于鄉情、順應民情提出的具有跨時代意義的重大戰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1]。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對鄉村振興做出具體實施規劃,明確指出鄉村振興須打破人才瓶頸的制約,推動人才振興鄉村,讓專業人才在鄉村大施所能、大顯身手”[2]。由此可見,人才是實現全面振興的關鍵,是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的第一資源,在此背景下,農業人才的培養變得尤為重要。
隨著“互聯網+”的逐步發展,現代農業出現了新形態和新業態,面對這一新的形勢,中國農林高等教育怎么辦,是新農科建設面臨的核心問題。普通的農民是“互聯網+”受益者,而真正的設計者、引領者和推動者則需要由更為專業的人才來擔當,“互聯網+”和“新農科”深度融合是激活農學專業人才創新創業活力的一劑良藥。高校作為農業人才培養的搖籃,在鄉村振興中擔負著人才培育和輸出的責任和使命[3],推動傳統農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構建能夠服務鄉村振興的高等農業教育新體系,使學生以助推鄉村振興為己任,知農、愛農、為農。
一、研究現狀評述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回信中明確要求涉農高校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為新時代高等農林教育高質量內涵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任務。國家戰略發展引導高等農業教育體系的變革,高等農業教育領域圍繞如何發揮教育在鄉村全面振興中的重要支撐作用等問題展開討論,在激烈的討論中逐步形成了發展“新農科”教育圖景。
目前關于新農科的研究以國內為主,國外鮮有報道。董維春等[4]深入研究了中國“新農科”教育從傳統到現代的高等農業教育。王從嚴研究了發展“新農科”的使命與要求,從高等教育變革的內在要求,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使命要求和農業農村發展的客觀需求三個方面闡述了“新農科”教育對農業院校和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性,并從知識體系、組織結構、辦學類型、發展方向等角度研究了“新農科”教育的內涵特征[5]。張艷等從農科類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出應培養趨向研究新農科人才培養新體系,以加快培養知農、愛農的新型農林人才[6]。
隨著“互聯網+”與農業的深度融合,農業互聯網時代到來,利用“互聯網+”對傳統農業優化升級,助力傳統農業更好地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需求,“互聯網+”為農業改革提供了新途徑、新方向。2020年,在疫情影響下互聯網的優勢更加凸顯,拼多多農產品發展報告顯示,2019年拼多多農(副)產品成交額為1364億元,較上一年同比增長達109%。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936.8億元,互聯網直播場次超過400萬場[7]。
農業升級轉型,人才是關鍵。在“互聯網+”的浪潮中,普通農民是受益者,而真正的設計者、引領者和推動者則需要由更專業的人才來擔當。趙斐等研究指出河南省積極開展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但是畢業生返鄉創業存在缺乏系統專業的指導,創業思路模糊,人力、財務、法律等知識資源不完善的一系列問題[8]。張鐘研究指出目前“互聯網+”和農業的融合在廣大農村發展緩慢,造成這種緩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農業“互聯網+”人才比較匱乏[9]。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發布的《關于對擬發布新職業信息進行公示的公告》擬新增十個新職業,其中備受矚目的新增職業之一就是互聯網營銷師,引發了對傳統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思考,也給“新農科”提出了新問題:高校應該如何調整人才培養模式使農業人才能夠不懼挑戰,抓住“互聯網+”的機遇,切實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目前,關于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多限于圍繞“新農科”建設,本文通過構建創新創業培養模式,使新農科培養的農學類專業人才充分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應對互聯網時代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通過創新創業使現代農業坐上互聯網的快車,讓農業專業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大展身手。
二、當前農業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思政教育環節薄弱,農村就業意愿低
2017年底,全國農村實用人才總量已接近1900萬(統計口徑包括新型農民),返鄉下鄉創業人數約為700萬人。
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離不開課程思政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各類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協同效應。當前涉農院校在“思政培育”工作上還有待提高,例如,針對農業專業人才的道德教育和使命教育不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體制和協同教育機制創新不足。思政教育環節薄弱將直接影響農業專業人才的思想政治素養,最直接的表現之一就是農學專業畢業生農村就業意愿低[10]。
(二)實踐教學創新不足,學生動手能力差
農業知識的學習不能只依靠教師的講授,農業專業高質量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能力關系到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水平。受限于距離和實踐經費等因素,很多實踐教學開展不下去。實踐能力和經驗不足導致學生遇到農業農村中實際問題時束手無策,導致學生對專業感到懷疑、不自信。實踐教學的方式和教學內容過于老舊,除一些經典的實踐環節外,有些實踐教學內容數年不變,嚴重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速度和現狀不匹配,導致學生沒興趣,自豪感下降,實踐教學成了走過場,教學效果差[11]。
(三)專業課程設置大同小異,缺乏出新
培養農業領域專業人才需符合“鄉村振興”建設的需求,但是目前高校制訂的培養方案中,專業課程的設置大同小異,在設置專業課程時照搬以往培養方案,專業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的課程設置沒有考慮到鄉村振興對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12]。此外,專業課程設置缺乏對區域特色的考慮。中國農村數量龐大,形態和發展各異,這就導致了一些農業領域專業人才在經過相同模式的培養后到不同的地方工作時出現進入角色慢、與當地農民溝通有障礙等“水土不服”現象。
三、高校農學專業類人才培養模式趨勢
(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深入研究農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涵和價值,針對不同課程的特點設立課程思政建設目標,避免強加硬套式的引入課程思政內容,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將思政元素自然生動地與課程結合,通過專業教育內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有機融合,不斷發掘農學相關專業課程本身的“思政養分”,改進以往只注重專業知識講授的教學方法,通過科學合理且具有創新性的思政教學設計,將課程思政自然巧妙地融入整個教學過程,將“思政養分”定向輸送給學生,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思政教育帶來的使命感、責任感和榮譽感,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三農”情懷,引導學生了解農業、熱愛農村。
(二)改革實踐教學體系
在實踐教學體系改革過程中應多借鑒優秀的、成功的改革案例,制定全面的實踐培養計劃。一年級學生盡早參與作物從播種到收獲各個階段的工作,通過實踐教學增強學生的收獲感和專業認同感;二年級學生開始農業調研,深入農村,了解農村;三年級的學生參與到老師的課題中,通過參與課題掌握學科發展的前沿;四年級學生通過綜合實習鞏固實踐教育教學成效。實踐教學體系應推陳出新,與時俱進,選用能反映農業發展前沿、地方農業產業特色以及區域人才需求的一些新興學科、交叉學科作為實踐教學內容,使學生具備扎實的實踐能力[12]。
(三)優化專業課程體系
農業人才培養需要汲取多學科的知識,結合農業發展的現狀和區域特色更新教學內容,使學生掌握農業領域發展的最新動向。可根據地域特點制訂區域大類培養方案,根據地區特色,包括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民俗村風等制訂有針對性、有特色的課程學習,將培養目標具體化,豐富理論教學的內容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培養的農業人才從專業知識到實踐技能、從扎根農村的適應能力、服務能力到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得到全面的培養和提升,使他們能夠適應中國不同地區的農村工作。
四、結語
新農科建設、互聯網+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農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基于“互聯網+新農科”助推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校農業專業人才的培養展開分析研究,對高校農業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思政教育環節、實踐教學環節和專業課程教學環節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高校針對農業專業人才的思政教育和使命教育不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體制和協同教育機制創新不足。高校農業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改革,其中,實踐教學創新不足,學生動手能力差,專業課程設置缺乏出新等問題尤為突出。本文針對目前高校農業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指出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培養模式的意義以及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體系改革的具體方法,以期為高校農業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 (2021-03-13). http://www. 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 新華社.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EB/OL]. (2018-09-26). http://www.gov.cn/zhengce/ 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3] 馬宏峰,王永杰. 淺議創新型人才培養[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08):58.
[4] 董維春,梁琛琛,劉曉光. 從傳統到現代的高等農業教育——兼論中國“新農科”教育[J]. 中國農史,2018,37(06):33- 45.
[5] 王從嚴. “新農科”教育的內在機理及融合性發展路徑[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01):30-37.
[6] 張艷,王夢涵,張默. “新農科”建設驅動下農科類人才需求轉變與培養趨向研究[J]. 現代教育管理,2020(11):8-13.
[7] 搜狐網. 拼多多發布2019年農產品上行發展報告[EB/OL]. (2020-04-22). https://www.sohu.com/a/390034108_120604477.
[8] 趙斐,楊波,孫超倫. 鄉村振興戰略下河南省“互聯網+農業”大學生新型創業研究[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01):187-189.
[9] 張鐘,張建康,楊世先. 在“互聯網+”背景下的農業人才培養[J]. 農業科技通訊,2018(03):14-15.
[10] 劉振寧,曹雪,戴圣杰. 農學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以“蔬菜栽培學”課程為例[J]. 教育教學論壇,2020(48):222-224.
[11] 王林林,李玲玲,謝軍紅. 一流農學本科專業建設中實踐教學存在問題與對策——以甘肅農業大學為例[J]. 高教學刊,2021(11):10-13.
[12] 張秋平,敖和軍,劉雄倫. 農學專業理論課程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J]. 教育教學論壇,2020,6(24):196 -197.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