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敏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未來公安工作全警涉外將成為常態,在警察的職能重心逐步轉向服務的背景下,跨文化能力將成為涉外警務人員履職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根據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的理論,涉外警務人員的跨文化能力內涵可以從知識、能力、態度、意識四個維度進行分析。知識維度包括元知識、母文化知識、異文化知識以及主體間知識,能力維度包括語言能力和沖突管理能力,此外,還有意識敏感性和主動開放的態度。警校可以通過營造語言環境、增設通識課程、利用實習實踐機會和國外名校的慕課等途徑,提高涉外警務人才的跨文化能力。
關鍵詞:涉外警務人才;跨文化能力;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42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7-0090-04
涉外警務是指公安機關和警察人員依法行駛警察職權,對具有涉外因素的事務實施行政和刑事管轄活動的總稱,是公安機關對具有涉外因素的事項行使管轄權的行為,是公安涉外管理的總和[1]。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進步,經濟全球化及全球價值鏈分工已成為世界發展不可逆的趨勢,積極參與國際循環、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是國家獲得快速發展的必然途徑。
從“一帶一路”到“海南自貿港”的建設,中國主動全面擴大對外開放,積極融入全球發展中。海南自貿港作為中國深化改革開放的標桿,隨著建設進程的加快,對外交流的頻率上升,因商務、旅游等事項來華的外國公民人數也呈直線上升趨勢。
入境人員的增多,在帶來人才、活力的同時,出入境管理、涉外案件事件、涉外社區管理等公安工作也隨之增加,未來海南公安工作全警涉外將是常態。
在全警涉外的工作環境中,涉外警務人員的跨文化能力成為履行“管理”和“服務”職能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
一、涉外警務人才跨文化能力需求的必然性
(一)外部環境要求
作為國家重大戰略之一——深化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海南自貿港的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為更好地建設海南自貿港,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2018年5月,海南實施了59國入境旅游30日免簽政策,惠及外國游客46.3萬人次,2019年59國免簽入境人數超過47萬人次。2019年的入境游客142萬人次,同比增長12.4%。在實施免簽政策的同時,海南圍繞俄語區、東南亞、日韓、歐美、澳新、港澳臺六大重點入境客源市場,積極開辟境外航線,至目前已開通103條。海南境外航線網絡已覆蓋東盟和英國、意大利等國家及港澳臺地區的59個城市,構建起“4小時8小時飛行經濟圈”,打造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對外開放門戶。2019年7月,為實施具有吸引力的引才引智政策,公安部、國家移民管理局積極支持海南建立完善國際化引才機制,表示對外籍人才、技術技能人員、外國學生等在海南工作、投資、創業、學習等提供入境和居停留便利,增強海南吸引國際人才的競爭力①。2020年以來,圍繞服務海南自貿港“三區一中心”,打造中外合作辦學聚集地的建設目標,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已簽約引進英國考文垂大學等11所國外知名高校。隨著海南自貿港建設進程的加快,國際合作范圍日益擴大,入境人數、居停人員持續增長,人流、物流互通、各種思想流、信息流交織,日益開放的環境要求涉外警務人員具備跨文化能力。
(二)警察職能轉變的內在要求
自1829年英國議會通過《大都市警察法》,并根據此法創建了倫敦大都會警察局,標志著現代意義上的警察制度正式誕生以來,世界警務已歷經了五次革命,每一次都引起警察職能重心的轉變,特別是第四次的“社區警務運動”對警察服務意識的重新審視以及近年來第五次的“信息警務運動”所倡導的情報導向的警務發展趨勢,強調信息資源的主動收集,重視信息獲取和控制使用的主動權,以有效降低案件發生率,這都使得管理和服務逐漸成為警察的主要職能。在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警察服務職能初現端倪,到漳州“110”的應運而生, 2002年的全國派出所工作會議明確部署以服務為職能導向的社區警務戰略,再到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的總要求,警察的職能重心正逐步從最初的政治職能轉向管理和服務職能[2]。
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羅認為:“管理就是確切地讓別人知道你要他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服務不是以實物的形式而是以提供勞動的形式滿足他人的某種需要,服務產品和其他有形產品一樣,強調要能滿足不同的消費者需求。可見無論管理還是服務,對象都是具有積極思維和主觀能動性的人,作為涉外警務人員,勝任工作的前提就是要了解自己的管理和服務對象,根據對象的具體情況和特點采取不同的策略,跨文化能力是涉外警務人員了解職業對象不可或缺的能力。從管理職能的角度,更多要求對方能理解我方的政策和規定,更需要涉外警務人員重視母文化意識和對母文化的認同,在跨文化交際中向異文化傳遞母文化的能力;服務職能則強調更多地了解對方,強調對異文化的了解。
二、涉外警務人員跨文化能力的內涵結構分析
根據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跨文化能力概念與行動框架》的界定,跨文化能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員互動時,具備充分的知識以應對可能產生的問題,而且有與不同文化的他者建立并保持聯系的積極態度,具備運用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他者交流時所需知識與態度的技能[3]。跨文化能力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目前影響較大、認可度較高的是邁克爾·布萊姆的跨文化能力模型,這個模型將跨文化能力分為四個維度:知識、技能、態度和意識。霍華德·漢密爾頓則提出三維度的跨文化能力模型:態度、技能、知識;凡蒂尼在傳統分類的基礎上提出跨文化能力的五個維度:文化意識、態度、知識、技能以及語言能力,文化意識被視為核心能力。國內關于跨文化能力的研究比較集中于對外派人員的研究,多關注在異文化環境中外派人員的跨文化能力研究,如外派記者、國際商務人員等,而對于在母文化環境中接觸有異文化背景的這類工作性質的人員,如涉外警察的跨文化能力研究還較少。已有的跨文化能力研究受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影響較深,根據這一理論可以從知識、能力、態度、意識四個維度分析涉外警務人員的跨文化能力的內涵結構。
(一)知識維度
這一維度包括元知識和具體的文化知識:
1. 元知識
元知識是有關知識的知識,包括對個體的自我認知,自我的跨文化知識儲備以及所掌握的跨文化知識的應用邊界,了解自我和他人在認知上存在差異。元知識對知識有著規范和反饋功能,可以幫助主體在不同情境下恰當運用所擁有的知識,并根據情境的具體變化更新已有的知識。對于涉外警務人員來說,接觸異文化的機會不斷增加,具備元知識可以讓警務人員在工作時能清楚意識到自己的工作對象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員,雙方存在文化差異,對同一問題的理解可能不同,并存在溝通的問題,這種理解差異和溝通中的問題會影響工作效果,從而積極主動地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關策略消除這種理解的偏差和溝通不暢的問題。
2. 文化知識
文化知識包括:(1)母文化的相關知識。費孝通先生認為:“跨文化交流的基礎,就是得從認識自己開始。”[4]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認識自己要從了解孕育自己的文化開始,包括自己國度的歷史、政治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有較為充分的了解,意識到在文化的長期浸潤下,中國人思維方式的總體特點。涉外警務人員是在母文化環境中從事跨文化實踐的,工作性質之一是管理工作對象,讓對方清楚知道你要他做什么,接受管理。目前的涉外警務工作中部分存在“不敢管”的現象,因為擔心冒犯對方而導致執行涉外警務任務時易出現“超國民待遇”。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不僅有助于涉外警務人員執行任務時堅持執法原則,而且其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執法時會更具人文情懷,讓執法不僅有力度,也更有溫度。
(2)異文化的相關知識 ,既包括異文化中主流文化知識,如歷史、政治、宗教文化知識、社會制度、認知模式、價值觀念及文化禁忌、社交禮儀等,也包括亞文化知識,如流行文化等。了解對方的文化和思維方式,有助于涉外警務人員預判對方的行為,減少對不確定性的畏懼。如具有英美文化背景的外籍人員,一般認為只有犯罪了,警察才會上門,因此,對于社區民警的上門登記等管理工作或由于害怕或由于反感,配合度較低。涉外民警具備相關異文化知識,了解他們的文化和思維方式,相對容易判斷他們的不配合是因為文化差異還是單純的抵抗,從而選擇合適的策略。這也有助于涉外警務人員在尊重對方文化的前提下,盡可能讓對方融入我方文化,接受我方的管理。
(3)主體間知識。主體間知識即關于在異文化對象眼中我們是什么樣的的相關知識。如在美國人眼里中國人都是集體主義者[5]。主體間知識既包括認識主體間的共識或知識的普遍性,也包括認識主體間的差異性。主體間知識有助于一個主體預測另一個主體的意圖,更好地與對方進行互動。涉外警務人員掌握主體間知識,可以更清晰地知道自己在異文化者的眼中是什么樣的,他們對自己的言語和行為會有怎樣的理解,由此可以預判對方的反應,從而更好地進行互動。
(二)能力維度
1. 語言能力
語言是交流的載體和媒介,是人們進行思想交流和溝通的主要表達方式。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常用于跨文化交際場合。涉外警務人員的工作任務涉及接聽報警電話,傳喚逮捕外籍犯罪嫌疑人,詢問、筆錄,外籍人員聚居社區的治安管理以及出入境證件查驗等工作,對于警員的英語聽說能力有一定要求,熟練掌握英語可以提高溝通交流的效率。語言能力缺乏導致的交流溝通障礙,是造成目前涉外警務工作中被動局面的首要原因。
2. 沖突管理能力
沖突是一種過程,源于一方感覺到另一方將會對自己的利益產生不利的影響[6]。有學者認為沖突是因為個體的文化背景、個人經歷和價值取向等不同而產生的[7]。涉外警務人員由于職業活動的特殊性,工作過程中沖突的發生是難以避免的,警員與被執行任務的對象總是存在著心理上的對抗,尤其當任務對象是異文化者時,雙方由于文化背景、文化心理的不同,沖突更加容易產生。沖突無論是對雙方個體還是任務的完成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消極影響,如何科學合理地控制和引導沖突、降低沖突的負面影響非常重要。涉外警務人員具備一定的沖突管理能力,有助于在任務執行過程中,降低沖突帶來的消極影響,保障任務的順利完成。
(三)意識敏感性維度
對文化相似性和差異性要有足夠的敏感度,重視反思性、批判性文化意識的培養。涉外警務人員在工作過程中應逐漸形成對異文化的意識敏感度,在雙方交流溝通時特別是發生沖突時能意識到雙方文化的相似性和差異性,能迅速判斷溝通障礙的發生和沖突的發生是因為文化差異而引發的誤會,還是單純因為對方的對抗心理及不服從管理造成的。涉外警務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對抗性和特殊強制性,需要涉外警務人員有較強的意識敏感性,但在實際工作中也要注意把握度,不可共情過頭,忽略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使對方遵守我國的法律、法規。
(四)態度維度
主要體現在對于異文化表現出開放、好奇,愿意主動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互動交流,愿意去主動了解外國人,能尊重包容對方不同的價值觀、生活習慣、審美習慣和文化禁忌。對待異文化的開放態度首先發自內心地承認并正確認識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民族林立,各自在歷史的長河中積淀了屬于自己民族獨特的文化,涉外警務人員應秉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尊重他國和他族文化。實際工作中,部分涉外警務人員特別是基層涉外民警,對于外籍人員存在著不愿管的現象[8],積極友好開放的態度能幫助涉外警務人員主動與外籍人員溝通交流,增進了解,進而有助于克服不愿管的問題。
三、涉外警務人員跨文化能力培養路徑
跨文化能力是涉外警務人員能力結構中的重要構成,當前警察隊伍中具備跨文化能力的人員數量不足,并不能滿足我國全面開放環境中公安工作新的形勢和需求,尤其是基層民警更顯不足。 跨文化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涉外警務人員在校階段,學校可以利用多種途徑培養其跨文化能力。
(一)營造語言環境
涉外警務人員的語言能力是其愿意主動溝通的首要因素,也是其工作順利完成的重要保證。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是涉外警務人才必須掌握的除母語外的第一語言。培養涉外警務人才跨文化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營造語言環境,提升英語學習的成效。就現狀而言,大部分警校生雖經過了十多年的英語學習,考過一些等級證書,但聽說能力仍不能滿足日常工作的需要,不能熟練地用英語進行日常對話,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語言環境,語言輸入的缺乏導致輸出的困難。語言環境分自然語言環境和微觀語言環境,自然環境指所學語言作為第一語言的社會生存和活動的環境[9],這無法營造,但學校可以盡量營造微觀語言環境,創設語言交際環境,如部分課程全英文授課,組織各種英語興趣小組,英語角,演講比賽,給英文電影配音等活動,盡可能地讓學生浸潤于英語的環境中,增加語言輸入,進行語言交流,強化和鞏固所學的語言。涉外警務活動不分國別,執法對象無從選擇,除了英語人群,也會遇到其他語種的人群,所以在營造語言環境,培養學員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上,有條件的學校還可兼顧其他不同語種的培養。
(二)增設通識課程,尤其是母文化相關課程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標的主要保障,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警校一般比較重視警務技能、法學基礎理論及公安學等專業課程的設置,對通識課程的重視度不夠。在現有開設涉外警務專業的幾所公安院校中,可以看到開設課程中主要有涉外警務法律基礎、國際法、刑法、刑事訴訟法、邊境管理學、國際警務執法合作、警務英語等,專業性強,重視語言能力的培養,通識課程的開設明顯不足,只有公安大學開設了涉外警務人文地理這門通識課程。警校由于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強調專業性固然沒錯,但也應超越單純的技術訓練,著眼于培養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基于跨文化能力的內涵要求,應重視通識課程的設置,增加通識課程的比重,開設諸如國際關系學、社會學、哲學、心理學、外國的宗教、歷史、自然、地理、文學,國際交往禮儀等課程,奠定扎實的通識基礎知識,拓寬學科知識面和學術視野,有助于涉外警務人員跨文化能力的構建。涉外警務人員作為在母文化環境中從事跨文化活動的人員,對于母文化更應了解熟悉,因此通識課程中毋庸置疑地應包括母文化的相關課程,諸如中國傳統文化等課程。
(三)課外實踐活動中培養,增加接觸外籍人員的機會和途徑
跨文化能力中的意識敏感維度和態度維度的培養,需要增加實際接觸。警校應充分利用實習和一些重大外事活動的任務執行機會,增加學生接觸外籍人員的機會。在實際接觸的過程中,平時所學的知識才有落地的機會。實習時應有針對性地安排涉外警務專業的學生去涉外警務任務較多的崗位,增加接觸外籍人員的機會,在實際接觸中,真實感受了解外籍人員的文化、思維特點,以理論指導實踐,并根據實踐反饋來調整理論認知。
(四)利用網絡資源、國外知名高校的慕課
國外文化和知識不僅范圍廣闊,而且也在不斷變化之中,學校課程無法全面覆蓋。當前,科技的發展帶來教學理念及形式的變革,慕課等新的教學方式方興未艾,國外知名高校有很多優質的慕課資源可供選擇,內容涉及人文、歷史、地理、哲學、理工等多個學科,包羅萬象。高校可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主動學習國外知名高校的慕課視頻,直接感受他們的文化和思維,開闊眼界、拓展思維。
參考文獻:
[1] 向黨. 涉外警務概論[M]. 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3:3
[2] 李露. 社區警務公共服務職能轉變研究——以Z區為例[D]. 濟南:山東大學,2019:25-27.
[3] 石偉. 國際文憑課程對高中生跨文化能力發展的影響——基于南京某高中學校的調查[D]. 南京:南京大學,2020:6.
[4] 費孝通. 從反思到文化自覺和交流[J]. 讀書,1998(11):3 - 8.
[5] 施媛媛. 全球化語境下的多元文化能力模型及其在跨文化合作中的應用[J]. 心理科學進展,2020,28(07):1108-1117.
[6] 斯蒂芬·P·羅賓斯. 組織行為學[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386.
[7] Bodtker,A.M.,Jameson,J.K.. Emotion in Conflict Formation and its Transformation: Application to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2001,12(03):259-275.
[8] 夏建蘭,趙衛. 淺析基層涉外警務困境與人才培養[J]. 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20(03):111-116.
[9] 陳榮. 論語言環境對外語習得的影響[J]. 西部學刊,2020(15):120-122.
(薦稿人:康蠡,海南政法職業學院科研處副處長,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