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光福中心小學 顧建強
校園欺凌是指在校園內外學生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和心理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一起敲詐案:由于在男足比賽被提前淘汰出局,學校決定解散男甲足球隊,主要以男乙足球隊為主,但宋同學每天放學后還是習慣性到訓練場地溜達,并提出做教練的小助手,得到了教練和小隊員們的認可,大家都覺得宋同學非常樂于助人,小隊員也把他當大哥哥看待。宋同學就是利用大家對他的信任,在訓練之余不斷向小隊員索要錢財,有時是借,有時是要,有時甚至通過恐嚇威脅等武力手段,讓一些小隊員不敢參加訓練。
案例反思:如果宋同學當初繼續留在足球隊訓練,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如果讓宋同學參加其他體育組的活動,他還會是原本陽光燦爛的可愛大男孩嗎?可就是一個欠缺思考的決定讓他失去了笑容,轉而成為一個可怕的欺凌者。
一個名額引發的報復:周同學本是籃球預備隊隊員,但是脾氣暴躁,習慣較差,經常不聽管教,雖然籃球技藝挺好,但是沒能入選成為正式隊員。為此周同學把怨氣出在球技不如自己的隊員身上,多次辱罵對方,并要求在放學后進行決斗,遭拒絕后在校園內腳踢其他隊員,造成不良后果。
案例反思:周同學喜歡籃球,只是在參與過程中經常與人發生爭吵甚至動手,那么如何通過籃球控制情緒、行為等,是體育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要讓周同學認識到籃球不是個人運動,是集體項目,只有團結合作才能共贏;讓周同學熟悉籃球規則,成為一名真正懂籃球的愛好者;不但讓周同學參加籃球隊,還要擔當籃球隊長的職責,相信通過籃球的魅力定能讓周同學有所進步。
1.隱蔽性。欺凌者都會選擇較偏僻的地方對受害者實施欺凌行為,這也是很多事件不被發現的原因。
2.暴力性。采用毆打辱罵等形式進行欺凌,希望通過武力解決問題,這種特征最具危險性,產生的危害也是最大的。
3.預謀性。欺凌行為大多是模仿來的,不是偶然發生的,所以在實施之前都是經過一番學習,精心策劃踩點,然后再尋找獵物進行欺凌。
4.以大欺小。以強欺弱,以大欺小,現實中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但發生在校園或是孩子身上這是絕對不應該的。
5.以多欺少。在一些欺凌報道和視頻中不難發現,很多事件都是幾個人辱罵毆打一個人,而且輪流進行,使受害者備受折磨。
1.加強學校管理。全員重視校園欺凌事件,發現任何苗頭都要一除到底。比如,在各種死角處安裝校園視頻監控系統;建立健全有關校園欺凌的各項規章制度,一旦發現嚴懲不貸。
2.開設欺凌預防教育課。不管是欺凌者還是受害者都不太清楚自己的行為會產生什么后果,要讓學生理解事情的嚴重性和學會自我保護等,所以開設防欺凌教育課是非常重要的。
3.展開家校聯合管理。家校通,“通”的不應該都圍繞學習和成績,對于孩子在學校的各種表現都可以互相交流,尤其是發現孩子情緒不正常或經常要錢時要及時溝通,詢問孩子不合常理的舉動,真正做到合作共通。
4.開展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前面三點只是從表面進行預防,難以防微杜漸,只有深入孩子的內心,從孩子的需要渴求出發,通過實際行動真正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才能解決問題,才能從根本內部祛除和杜絕欺凌事件的發生。
校園體育文化是指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體育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由學校廣大師生在實踐過程中共同創造的體育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主要包括校園體育課程、校園課外活動、校園體藝活動、校園體育競賽、校園體育欣賞、校園體育宣傳等。
1.日常課堂教學管理:包括體育課教學和大課間活動等。這是學校體育教學最基本的教育陣地,也是了解和掌握學生各類情況的最好時機,通過課堂教育教學情況可以發現很多存在的問題。比如,誰喜歡在活動中充當老大的角色,誰經常欺負弱小,誰不合群,誰比較喜歡爭吵甚至打架等,從學生的各種表現中不難發現,個別學生確實存在欺凌的苗頭。如果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那么欺凌事件就會被扼殺在萌芽中。體育課堂教學不但是傳授基本技能的地方,更是培養學生團結、文明、謙讓、向上、勇敢等優秀品質的陣地,體育教師要重視學生品德教育,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2.校園體育興趣小組:專門為有各類興趣的學生開設多樣化的學習小組。如國學武術組、啦啦健美操隊、雛鷹籃球隊、龍神足球隊、花樣排球隊等。這些隊伍的建設,除了為學校各類比賽做好準備外,更多的是要把校園文化豐富起來,人人參與到活動中來。
1.校園體育文化周:開展的體育相關的黑板報、手抄報、繪畫、書法、演講故事會、主題班隊活動等。我就經常開展以體育為主題的班隊課,組織孩子排練武術操、運動會小品、體育歌曲、朗誦、相聲等,通過這樣的班隊課學生更加重視體育,積極參與到各種活動中去。
2.校園明星榜:在校園體育活動中樂于幫助他人的,在各項比賽活動中獲得名次的,在校園體育文化周中表現突出的個人和班級,以及創造各項校園體育紀錄的個人和團體。
3.校園體育班級之星:在各項體育活動中積極參與、表現優秀的班級,無事故無不良記錄的班級或團體。這個榮譽主要是鼓勵班集體,但是要求整個班級做到表現優秀,也是有難度的,這就要求每個成員都有集體榮譽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4.校園體育宣傳日:每周或者每月設定一個體育宣傳日,專門宣傳與體育有關的賽事和發生的故事,從中得到啟發受到鼓舞,讓每個學生都能定期感受到體育的魅力和帶給大家的力量。
5.校園體育競賽周:每學期或者每學年設定一個重大的體育活動周,這一周主要以體育比賽為主,田徑、球類、趣味、家校聯合等各項賽事齊全。競賽周要求全員參與,以集體項目為主,充分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提高體育項目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家長也會特別重視這一周的比賽,從而帶動全家參與進來,給孩子一定的榜樣作用。
6.校園體育文明榜:專門表揚那些在體育活動和各項活動中遵守紀律、文明禮貌的個人或者班級團體。體育活動中不文明現象很容易引起矛盾激化,導致欺凌事件的發生,講文明、懂禮貌、有秩序是每個人都必須做到的基本準則,做到這些就不可能會發生欺凌事件。
1.教育宣傳性。在校園體育文化周、校園競賽周和體育興趣活動小組中,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身心健康教育;教師要以身作則和建立榜樣效應帶動小組成員積極進取,對于表現優秀的學生要經常表揚,起到宣傳教育的作用。
2.健身娛樂性。每一項體育活動都具有健身性和娛樂性,這也是廣大師生都喜歡體育運動的關鍵所在。首先利用娛樂性吸引那些走在欺凌邊緣的學生,當他們嘗到體育的“甜”自然而然就會放棄欺凌之“樂”,其次通過健身性培養學生自我鍛煉的習慣,讓學生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體育活動中,從而減少不良行為的產生。
3.挑戰競爭性。體育競賽充滿挑戰性,對于有欺凌傾向的學生來說,正好可以發泄自己的情緒和挑戰自己的極限。在比賽前精力充沛,比賽中竭盡全力,比賽后精疲力竭,有利于精力旺盛又不知道何處釋放的學生,享受挑戰帶來的樂趣。
4.師生互動性。教師直接或間接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形成了相輔相成的互動關系,這種關系有助于幫助學生走出困惑,走向光明。教師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不能凌駕于學生之上,不然無法親近學生也難于管理學生。
5.自我約束性。體育活動規則較多,每一項都有嚴格要求,不管是在比賽中還是在練習中都有約束性。通過長期的訓練學生能自覺遵守規則,也能習慣給自己制定一些約束條件,從而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6.超越滿足性。體育文化建設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有的學生在運動競賽中表現出色獲得獎勵,有的學生在宣傳隊伍中作用很大,有的學生在團體活動中成為焦點,有的學生在組織管理方面能力較強,所以體育文化建設可以滲透每一個角落,只要學生愿意參加,總有一個地方適合你。
此外校園欺凌還包括老師對學生的欺凌。可以肯定的是老師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所以教師在情緒控制和教學行為中一定要管理好一個度,尤其要注意不要當著所有人的面指責甚至辱罵體罰孩子,這對孩子勢必造成一定的心理陰影,而且也容易滋生同學間的欺凌事件。很多受害者平時就經常被老師和同學嘲笑,久而久之就成為被欺凌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