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澳 韓博華 張 劍 廖穎欣 王光月
(江西財經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2014年,電商扶貧成為十大精準扶貧工程之一,開始成為我國扶貧的重要措施;2016年,國務院扶貧辦聯合15個部委印發《關于促進電商精準扶貧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推進電子商務和農產品銷售的有機相結合與持續發展,將扶貧與創收進行相結合。與此同時,中國貧困地區更多的扶貧產品被包裝上架,中國的電子商務已逐漸成為農村經濟和解決貧困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十三五”時期,電商扶貧產品的消費成效顯著,全國4500余戶的扶貧產品經銷企業銷售收入大幅增加,年均增幅達到9.4%;此外,扶貧產品逐漸由初級農產品向深加工農產品不斷轉化并深入發展。據統計,2020年農副加工產品的全年銷售收入占到扶貧產品的比重創新高,達35.7%;重點地區的扶貧產品消費增速不斷加快,尤其體現在扶貧產品經銷大省的銷售收入持續保持高速增長,2020年扶貧產品經銷樣本企業銷售占比最高的云南(14.4%)、湖南(11.6%)和四川(11.9%)三地年均增速分別為18.7%、14.4%和18.7%。
技術產品的獨特性和商業經營模式是成熟并且可控的。農產品質量不具有穩定性、標準化生產經營的難度大、產品銷售信息不對稱,這些都是造成農產品銷售困難的重要原因。但電商扶貧通過結合貧困地區的農業經濟生產特點,利用電子商務平臺的大數據、云計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術,將消費的存在的分散、需求不確定等問題進行處理。做到集中整合、并確定需求、促進直接產地生產銷售針對化,幫助小農個體直接與全國大市場相聯系。
內在的激勵作用機制的發展與市場經濟基礎的建立。經過多年的市場經濟建設和電商平臺的發展完善,數個電子商務平臺已經逐漸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經濟服務體系,并且為之投入了巨資推進建設硬件和軟件設施,并最終形成了強大的協同效應。電商平臺在為農村搭起“致富橋”的同時,也為脫貧攻堅按下“加速鍵”。
自2016年廣昌縣成為第三批國家電商進入農村綜合示范縣以來,全縣將發展電商扶貧作為貧困戶增收脫貧的重要突破口,通過重點將廣昌縣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和特色農產品搬上線進行銷售,同時與貧困戶線下簽訂產品采購銷售協議,進而不斷提升貧困戶創業就業技能支持和脫貧致富脫貧能力。
廣昌縣電商扶貧發展狀況總體上呈現出健康持續推進,當地塑造了以廣昌白蓮為核心品牌的扶貧產業鏈,起到了很好的帶頭示范作用,不僅推動了當地以白蓮為核心的農產品銷量增加、農民收入增加,同時推動了當地基礎建設升級、工業化生產水平的提升。廣昌縣電商扶貧發展不局限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擠出產品銷售,而是以推進三產融合達到持續發展。在銷售以白蓮為核心的產品同時,提出了:“廣昌國際蓮花節”的旅游觀光理念,順應時代潮流文化,將漢服展、傳統文化習俗與“廣昌國際蓮花節”相結合,開辦了漢服潮流店、傳統文化學堂等第三產業產品服務。產業之間的有機融合,才是廣昌縣電商扶貧發展的長久之道。
廣昌縣電商扶貧發展中仍存在有不少阻礙。首先過多依靠第一產業扶貧,二三產業沒有優質的品牌產品。但第一產業自生存在著如產量不穩定、生產難以規模化等一系列自身問題因素,造成廣昌縣電商扶貧發展產業相對單一的困境。其次,缺乏優秀人才參與,電商扶貧的形式和內容上都缺乏創造力和吸引力。使得長期處于模仿其他電商產業,沒有探究出一條與當地實際狀況相結合的自主之路。同時廣昌縣當地由于經濟發展薄弱,造成基礎設施建設不充分,也限制了廣昌縣電商扶貧的快速發展。
在生產模式方面,傳統農業多為一家一戶小規模、分散式的生產模式,這一方面導致農村單位農田生產成本高、效率低,無法充分發揮大機器生產的優勢,另一方面也使農作物品質參差不齊、無法進行統一包裝售賣或加工處理,難以與外部市場建立長期有效的合作;在農業技術方面,我國大多數農民群體所掌握的專業知識仍然十分匱乏,對最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和高質量農作物品種關注較少,無法達到高效生產,農民收入也得不到保障;在農作物的存貯方面,大部分農產品對于存儲環境是有一定要求的,而家庭式的生產方式以及農村保鮮技術的落后導致存儲環境的參差不齊,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對外銷售。
在如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一大批返鄉人員開始追趕時髦,紛紛投入到電商平臺的創建中,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農產品的銷售。然而,其中大多數都缺乏與此相關的專業知識及經驗,因而前期只能依靠模仿成功案例進行,這一方面導致市場上出現了大批同質化商品及雷同的營銷模式,極大削弱了市場上相似農產品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產品所面向的市場及不同地區的消費特點有所差異,完全的模仿并不能夠真正將電商帶到農村,反而是盲目和無序的表現。因此,如何有針對性的在農村發展能夠反映當地特色的電商產業將成為未來電商發展的一大挑戰。
當前,隨著其規模的不斷擴大,電子商務方面的人才也開始出現短缺,尤其在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電商專項人才缺失的現象表現得更為明顯。原因主要在于,第一,貧困地區的農民群眾大多知識儲備匱乏,對電商的接納程度有限,在電商發展上過度依賴政府的扶持以及專業人員的幫扶,對專業人員的需求量大;第二,農村地區生活條件艱苦,醫院、學校、文娛場所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備,對電商人才的吸引力弱,對管理型人才更是如此;第三,基礎設施和相關專用設備的不足,在農村地區開展大規模的培訓活動難度大,再加上農民對新事物的接受意愿及接受能力有限,培訓效果不佳,由此導致了對專業人才的長期依賴。電商人才的匱乏已成為阻礙農村地區開展大規模電商脫貧工作的主要瓶頸之一。
在交通方面,經濟的落后導致農村道路建設數量及質量都遠不及發達地區,落后的交通網絡加大了物流服務的難度,不僅導致運輸成本大大提高,同時也無法將產品快速、便利地運出去,這極大地抑制了電商扶貧在農村地區的開展,除此之外,農村地區在產品的加工及儲存方面也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極易造成資源的浪費,同時也降低了效率。在網絡及數據庫方面,農村地區相較于城市,人口密度低,經濟落后,網絡基礎設施覆蓋面窄,同時在經濟市場中處于弱勢地位,數據庫體系不健全,無法及時獲取市場信息,也無法根據市場變化及時作出相應調整,在整個市場上處于被動狀態,電商工作難以長期開展。
推動完善的土地流轉機制的形成,在農戶與買方自愿前提下,推動土地的適當流轉,同時鼓勵當地大戶、合作組織收集當地散戶土地,開展規模化的經營,同時提倡農民入股,推行集約化的生產模式,形成規模產業,提高當地農業產業化運營以及風險抵抗的能力。除此之外,應當加強農業技術的創新、完善新技術的推廣機制,當地政府也應通過創建科技示范園等方式,向農戶宣傳最新農業技術以及高效的生產模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為農業的規模化發展創造條件。
電商扶貧的中心環節是產品的宣傳和銷售,在農產品推廣中亦是如此,目前市場上農產品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市場競爭十分激烈,要想在其中得以生存,需要在電商發展之初就能夠準確定位產品的發展路徑,這包括其目標市場、目標群體、發展方向、階段目標等等。在確定發展路徑時應依據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品牌,尋找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模式。在發展過程中,應選擇部分符合要求的區域作為重點示范區,通過優先對示范區提供資金、人才、信息技術等各方面資源的輸入,使其發揮先鋒模范的帶頭作用,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逐步推動引領整個區域電商的發展。
對于電商剛剛興起的農村而言,應當及時引進專業的、多領域的電商人才對具體地區電商的發展提供技術及管理上的指導,明確發展的方向,確定整體發展戰略,同時加強宣傳,吸引相關專業畢業生或專業人才深入到農村,助力鄉村振興;對于正在發展中的地區而言,構建基層人才體系將成為其主要任務,農村地區電商得以長遠發展的重要條件就是構建專業化、本土化、信息化人才體系。農村在電商平臺基本建立后應積極開展職業化、規范化的電商人才培養活動,加大互聯網技術及信息技術的宣傳和普及,同時開展電腦相關的實操課程,幫助當地居民了解、掌握電商知識,為當地電商的長遠發展奠定人力基礎。
首先,應將修路放在第一位,不斷加快道路交通的建設,解決農村“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同時應建立起物流信息綜合服務平臺、發展第三方物流,完善其運輸、存放、投遞的全過程,為合理利用物流資源、降低運輸成本、提高配送速度提供保證。對于部分生鮮農產品,應在當地加快冷鏈設施的建設,打造完善高效的冷鏈物流系統。
其次,應當促進當地互聯網平臺的建設,通過利用電子的信息化技術,實時跟蹤農產品的生產、儲藏、加工及運輸的全過程,同時應及時更新市場信息,并根據市場的最新變動做出生產上的調整。同時,可嘗試成立電商協會,由當代政府組織設立,邀請當地各農村網商加入,為網商們的交流搭建了平臺,有利于各地的協同合作,推動其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