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第五高級中學 生 霞
所謂思辨能力,是指思考、辨析、歸結的能力,是一種綜合的學力指標體現。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高中政治學科引入思辨培養意識,意義重大。教師要有創新實踐的主觀自覺性,為學生精選辯題、傳授思辨方法、優化思辨組織、拓寬思辨訓練,從不同維度不同視角進行教學設計,通過多種思辨學習活動的實踐,全面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當下的素質教育中,已經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高中政治教學亦然。對于高中政治教師而言,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設置科學的辯題,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思考辨析,設置思辨拓展訓練方案,指導思辨拓展訓練的有效進行,且持續性地完善該方案,在靈活而有針對性的思辨學習活動中,實現學生思辨能力的跨越性提升。
高中政治課堂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和教材目標,基于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要求,設置辯論主題,讓學生進行問題的辯論。政治教材中,包含各種素材,教師要應用好這些素材,并且分析學生的知識能力,總結辯題,將辯題內容和政治知識的學習、學生認知能力等結合在一起,確保辯題的科學性。
例如,在“經濟全球化”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辯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是面臨發展機遇,還是遇到威脅?”在進行收入分配、社會公平等的教學中,可以設置:“收入分配中,排在第一的是效率還是公平?”除此之外教師設置辯題的時候,還需要引入社會中的熱點事項,將課堂思辨活動與社會發展結合在一起。
設置趣味性的辯題,可以引起學生的關注,讓更多學生參與到辯題的議論中,結合所學知識和時代發展進行辯題的思考,從不同維度上得出論點。高中政治教學中,不能脫離時代發展,包括社會發展、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等,因此設置辯題的時候,要結合社會中的熱點事項,尤其是網絡中熱議的事項,這樣的辯題不僅契合政治教學的要求,還能夠引起學生的關注。高中政治教科書中,包括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等各種板塊,對于不同的板塊,教師要設置差異化的辯題,將課本中的理論和現實中的事情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學以致用。
比如,在進行“文化生活”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設置“老人摔倒時該不該扶”這樣的辯題, 來引起學生的熱議,在對辯題的辯論中,讓學生了解個人道德和社會道德的關系。辯題中,有正方和反方,兩方學生持有不同的觀點,在不斷辯論、溝通中,學生對辯題的認知在加深,同時也可以促使學生能夠對辯題、對社會中的現象進行更全面的思考,在深入的辯論中,學生可以提升整體素質,形成良好的行為舉止,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并且教師可以將政治教科書中的重難點知識與辯題結合在一起,加深學生對這些重難點知識的理解,讓學生發現政治課堂的魅力,以更主動的態度投入學習中。
政治知識的學習中,思辨是貫穿始終的,有效的學習中,需要學生進行思考,而思考源于心存問題。因此高中政治課堂中,教師不僅要設置教學方案,還需要創建有利于思辨的環境,同時與學生形成亦師亦友的關系,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思辨中,和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交流,這樣學生才會大膽發言,質疑教師的觀點,在師生暢所欲言的思辨活動中,政治課堂教學質量自然有所提升。
比如,在“影響價格的因素”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前提下,影響價格的因素有哪些?商品價格的決定因素是什么?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學情,選擇最合適的辯題,然后對學生的辯論進行提示,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形成對政治知識的深入認知。
政治課堂中的思辨活動,還需要教師指導學生思考。與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思維能力更高,教師要分析學生的思考習慣、思維規律等,在設置好思辨問題之后,為了達到預期的辯論目的,還需要對辯論過程中的學生思考進行指導。思辨活動中,需要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但獨立思考并不是漫無目的地思考,教師要提出學習目標,對學生的思考循循善誘,這樣學生才會進行高質量的思考,提煉出辯題的論點。
比如,在學習“生產與經濟制度”的時候,教材中對多種所有制經濟知識進行了介紹,由此教師可以設置:“我國的經濟體制有哪些?每種經濟體制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課本知識的回顧和分析,或者收集相關素材,在分析提煉中,得出問題的答案。在展示環節,教師要鼓勵每個學生大膽發言,形成對問題的不同答案。在創設的思辨問題中,盡力讓所有學生都可以有所收獲,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高中生在個性、思維跳躍方面有著顯著的特征,和初中階段相比,高中生形成了更強烈的自主意識,在課堂中,希望可以獲得更大的自主學習空間,與教師展開公平的對話。基于此,高中政治課堂中,教師應該對教學模式進行調整,將課堂主體地位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思考,并且與學生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平等的對話中,激勵每個學生都能夠暢所欲言。高中政治教師可以根據單元主題設置辯題,定期開展思辨活動,有條件的可以設置思辨專場,提高辯題活動的專業性,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素材的整理、論點的提煉,在深入的互動溝通中,提高思辨活動的質量。思辨主題可以選擇調查報告的形式,也可以結合社會中的熱點課題。
比如,在進行“樹立正確消費觀”教學的時候,該節課知識容易理解,且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契合,教師可以組織辯論賽,調動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在辯論賽中有機會發言,將討論貫徹于整個教學中,真正將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整個活動中,教師先播放某些商品和其價格,然后提出“要買對的還是貴的?”這一問題,然后將學生分成兩大陣營,每個陣營有六名辯手,代表團隊進行辯論,剩余成員負責素材的整理、觀點的提取等。班級兩大陣營中,所有的學生都參與辯論中,最后教師結合教科書中的知識,進行點評,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學校中,每個教師都是學生的榜樣,政治教師亦然。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舉止進行規范約束,在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中,教師首先實現自身思辨能力的提升,然后發揮榜樣的作用,引導學生也能夠重視思辨能力,在這方面下功夫,教師可以通過表演性思辨學習,來強化學生的思辨能力。
比如,在進行“價格的變動”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模仿家庭劇《家有兒女》的某個片段,其中兩名學生中,一名扮演媽媽,另一名扮演劉星,而教師可以扮演爸爸。表演內容為:商場促銷期間,媽媽購買了反季節促銷的羽絨服、降價的雞蛋、少量的豬肉(豬肉價格劇增),然后三個人就所購買的東西進行對話,其中扮演爸爸的教師不斷提出趣味性的問題,當“劉星”和“媽媽”無法回答的時候,“爸爸”便通過搞笑的肢體動作和面目表情進行問題解答。角色扮演生動有趣,可以引起學生的關注,在表演性的思辨活動中,也可以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新課改背景下,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已經被廣大教育者所重視,高中政治課堂中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不應只在課堂中進行,還可以通過課外訓練的方式展開,比如,教師可以安排社會調研、實地觀察等活動,讓學生在走進社會、深入實踐的過程中,進行問題的思考和辯證,應用課本中的知識解答現實中的問題,實現學以致用,不斷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為以后的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總之,思辨是一種學習形式,又是一種具有創新性的學習理念,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有助于促進素養的全面提升。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不僅是對時代變遷的響應,也是對學生終身學習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更是政治課堂的教學目標要求。當今高中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較強,需要教師緊抓這一現狀,完善教學設計,使學生親歷歸納、分析以及演繹等一系列思維實踐,全面提升思辨能力,就此打造高效的政治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