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黃石中心幼兒園 鄒鳳清
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背景下,民俗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逐漸得到了凸顯。而對幼兒園中開展莆仙民俗文化課程的策略進行探索,是為了將民俗文化融入到幼兒的日常教育中,讓幼兒在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同時豐富幼兒園教育的內容和素材,從而推動其發展和進步。出于以上目的,接下來我將對幼兒園開展莆仙民俗文化課程的價值以及具體策略進行研究。
對于幼兒園教育來說,文化教育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啟蒙幼兒文化意識的關鍵舉措,而在其中融入莆仙文化,則是利用本土文化進行幼兒教育的重要形式,無論是對于幼兒自身還是對幼兒教育來說都具有一定的價值,具體可以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民俗文化融入教育領域中,有利于推動其傳承發展。在幼兒園的教育中開展莆仙文化課程,是將文化與教育相融的一種表現,而在孩子們的學習啟蒙階段對他們進行民俗文化教育,能夠培養他們的文化意識,加深他們對民俗的理解,并使得他們在日后的學習中產生生活化的意識,在這樣的情況下,幼兒對莆仙地區的特有民俗和文化會形成深厚的情感,他們會自動自發地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這就有利于該地區的文化傳承、推動其文化發展進程。
在傳統的幼兒園教育中,游戲活動和講解式教學是其主要的教育方式,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學內容就被局限于書本知識中,所以幼兒的潛能就不能得到充分的激發和調動。但是在開展莆仙民俗文化課程的過程中,教師會將民俗文化中的代表文化形式,如節日文化、飲食文化等引入到教學中,這就極大地豐富了幼兒教育的內容,為幼兒的學習和成長帶來了多樣化的資源,并進一步優化了幼兒教育的模式。
處于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正是認知發展的啟蒙階段,所以這一時期的教育對他們的后續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幼兒園中開展民俗文化課程,讓幼兒在專題文化教育中感受莆仙地區的文化特征,這對于他們形成文化意識、民族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堅定的文化意識也能夠增強幼兒的文化儲備、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這對于他們的成長和發展來說起到了絕無僅有的作用。
為了將莆仙民俗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幼兒園教育中,推動文化課程的發展和進步,為幼兒的成長和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幼兒園和教師可以從幼兒興趣、幼兒認知發展、戲曲文化、飲食文化、節日文化五方面出發,不斷優化民俗文化課程的結構和內容。
幼兒的興趣愛好是他們參與課程教學、加入教學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只有他們真正對活動感興趣,幼兒才會自愿自發地參與到活動中,并逐漸產生文化意識。因此,在開展民俗文化課程時,教師可以從幼兒的興趣愛好出發,設計課程活動主題、增添課程活動內容,以此調動孩子們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例如,幼兒可能會對一些獨特的文化習俗感興趣,那么教師就可以將莆仙文化中獨特的嬰兒周歲文化引入進來,讓幼兒感受嬰兒從滿月到周歲這一年來的所有獨特習俗,比如在嬰兒滿月時,在莆仙文化中被稱為“出月”,在出月的這一天,為了表現希望嬰兒茁壯成長的美好寄托,家長會為嬰兒舉行特殊的儀式,用午時草為嬰兒洗澡,并將洗澡水倒到大樹下面,期望嬰兒能夠如大樹一樣枝繁葉茂。幼兒在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述中,會對莆仙文化中獨特的民俗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這時教師就可以適時引入其他民俗文化,讓他們廣泛地接觸和學習民族文化,以此達到開展民俗文化課程的目的。
處于幼兒園階段的孩子,他們的認知能力相對比較薄弱,所以在開展民俗文化課程設計和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幼兒的認知發展出發,以提升他們的認知水平為落腳點設計和實施課程。首先,以建構性的民俗文化游戲作為切入點,讓他們在親自動手操作中以創造性的思維理解和應用文化;其次,以藝術性的活動作為切入點,讓幼兒通過音樂、舞蹈等活動展現出莆仙地區的民俗文化,從而在活躍的氛圍中增強幼兒的藝術表現力,拓展民俗文化課程的教學范圍;最后,教師也可以從語言活動出發。幼兒園階段是幼兒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所以教師可以讓他們通過朗讀童謠、背誦民俗諺語等方式進行語言練習。通過以上的方式,幼兒的認知水平能夠得到充分發展,孩子們對民俗文化的認知程度也會有所提升。
戲曲文化是莆仙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民俗文化的獨特性,而以“莆仙戲”為代表的戲曲類型,也是當地的文化瑰寶。因此,為了增強幼兒的文化感知力和藝術表現力,幼兒園教師可以從戲曲文化出發,以“莆仙戲”為主要教學內容,開展主題戲曲活動,讓幼兒在活動和教學中感受戲劇的魅力,并在親自參與中產生學習興趣、鑒賞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舉辦以“多彩的莆仙戲衫”為主題的戲曲文化活動,讓孩子們在欣賞、了解戲曲服飾的過程中,形成強烈的文化意識,并對戲曲進行全面且深入的理解。首先,為了激發幼兒的興趣,引發他們參與課程的積極性,幼兒園可以邀請莆仙戲演員前來演出,讓幼兒在戲曲表演中感受戲曲的魅力,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語言引導:“孩子們,你們看演員身上的衣服好不好看?。俊?,幼兒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到戲衫上,并開始欣賞戲曲服裝的色彩和樣式構成,所以他們對課程學習的興趣就被調動起來;其次,為了延伸幼兒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制作戲衫的過程,讓他們在直觀的形式中了解戲曲服飾的來源,并在孩子們觀看視頻后,為他們解釋具體的服飾種類所代表的文化特征;最后,引導幼兒開展自主交流和討論,讓他們針對戲曲服飾進行積極的表達,從而進一步發展他們的文化意識。
古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這足以說明在我國的文化構成中,飲食文化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一點在莆仙的民族文化中也得到了印證。因此,在開展民俗文化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其飲食文化出發,讓幼兒接觸到不同的飲食習慣和飲食背后所代表的文化,使他們樹立起觀察生活、分析生活和解釋生活的意識,從而實現文化教育的目的。具體而言,針對飲食文化教育,可以分為三個方面:首先,引導幼兒關注生活中的莆仙美食,并在美食中攫取文化元素。例如,教師可以舉辦“街頭的莆仙美食”主題文化實踐活動,利用家校聯合教育的方式,讓幼兒家長與幼兒共同參與到實地調研中,并對街頭路人進行采訪和詢問,找尋具有代表性的莆仙美食,最終在幼兒園班級中展開評比,看看哪一個幼兒家庭搜集了最多的生活美食,以此調動孩子們的探究興趣;其次,探究節日美食,對傳統節日中的代表性食物進行分析和研究,感悟其背后蘊含的深厚文化元素。
節日文化一直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形式,它是民俗文化中的集合體,融合了手工藝、飲食、習俗等多樣化的文化主體,所以在開展民俗文化課程教育時,應該重視節日文化的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對莆仙地區的傳統節日進行全面研究和分析,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類型,對其進行精心設計,以特定的主題設計活動內容、活動形式,讓幼兒在活動中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民俗文化,從而在增強孩子們民俗文化感知力的基礎上,調動他們的生活經驗,使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節日文化,以此達到幼兒園民俗文化教育的目的。例如,端午節在莆仙文化體系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當地人從年初一開始一直到初五結束一直都處于端午節的濃厚氛圍中,而出于端午節的重要性,教師就可以舉辦“我們的五日節”主題節日文化學習活動,以增強幼兒的傳統文化意識和民俗文化思維為活動原則,讓幼兒在“話端午”“包香粽”等活動環節中全面了解當地的端午節習俗。
綜上所述,莆仙民俗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對于幼兒教育來說具有較為重要的促進作用,所以當地的幼兒園可以將本土文化作為教育資源和教育形式引入到日常教育中,以此構建起民俗文化課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園和教師應該注重合理引入民俗文化,選擇適合幼兒發展且符合文化主流發展方向的民俗文化融入到教學課程中,以此推動民俗文化與幼兒園教育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