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香醫生 編輯:紫陌
如果說近幾年什么疾病最為常見,那“甲狀腺結節”一定榜上有名。一提到甲狀腺問題,很多人都會聯想到一個東西:碘。它主要是滿足甲狀腺代謝和功能需要,缺乏或過量都可能帶來問題。
那么,每天吃的碘已經過量了嗎?一直吃加碘鹽,會導致甲狀腺結節嗎?什么人應該吃無碘鹽?今天讓我們來聊聊這些問題。
在中國補碘相關研究表明表明,碘充足和碘過量地區,甲狀腺結節檢出率分別是 21.8% 和 20.7%,并無差異,沒有看到多補碘增加甲狀腺結節的情況。
一定有人不放心:就算和甲狀腺結節沒關系,但我海鮮吃的多,再吃碘鹽擔心碘過量啊……
只靠食物很難吃到足夠的碘
人體需要多少碘,世界衛生組織及全球主要國家的推薦基本一致:成年人每天需要 150 微克碘,如果是懷孕或者哺乳期,需要量要增加到每天 250 微克。
生活中的碘,主要來自水和食物。在少部分地區,地下水中的碘很豐富,甚至不需要再用碘鹽就夠了。但大多數地區,飲水最多提供 30 微克的碘。這意味著,大多數人每天至少要從食物中吃夠 120 微克的碘。
除了海產品之外,其他食物能貢獻的碘不多。如果不考慮烹飪損失和浪費,想要靠吃食物補夠碘,可以有以下飲食選擇:每天吃一小份(10~50 克)海帶;每天大量吃各種海魚海蟹,至少一斤起;每天有錢吃 75 克龍蝦肉。看起來挺簡單,但實際上……就算換著來吃也很難堅持。真實情況是,即便臨海城市的人,海產品豐富,僅靠食物依舊吃不夠碘。
有研究顯示,上海 2009 年的數據是平均每人每天水加食物一共有 80 微克碘,剛夠基本要求的一半。杭州 2013 年的數據是食物來源碘只是日總攝入的四分之一。
飲食結構更偏向海洋食物的香港,2011 年的研究發現,59% 的市民每天從食物中獲得碘還不到 50 微克,93% 不到 150 微克。杭州、上海、香港的情況都是如此,其他地區不用碘鹽,靠自己吃保證碘需要的難度非常大。

碘與很多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呈“U”型曲線的關系。碘多、碘少,就是 U 字形的兩頭,都會增加甲狀腺疾病的發生率。但這里的“碘多”其實上限很高,日常并沒有那么容易過量。
日本年老一代吃海藻吃得很多,碘攝入非常高,甚至是常見標準的百倍以上,但也并沒有明顯的高碘致病依據。當然,日本是個特例,那各國和機構的碘上限是多少呢?
中國專家共識中提到的標準是每天 800 微克,美國為 1100 微克,歐盟是 600 微克,WHO 相對最為嚴格,他們將尿碘超過 300 微克/L 算是超量,粗略換算大約是吃 500 微克。最嚴格的 WHO 在文件中也說明了,超過這個量只是看到了短暫的甲狀腺功能影響,并沒有證據表明存在長遠的疾病風險。
中國目前的加碘鹽中,每克含有 20~30 微克碘。按平均每人每天實際食鹽使用量(10.2 克)計算,最多會吃下去 300 微克碘。而且食鹽中的碘,還要考慮儲存損耗、烹飪損耗(例如 37% 的碘水煮后就沒有了),最終一克鹽可以有效提供 10~15 微克的碘,實際每天大約也就 200 微克 。即使加上飲食攝入,也難有超標所致的風險。
為什么要給食鹽加碘?是因為更多的人飽受缺碘之苦,碘缺乏可比過量可怕多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曾經中國是世界上碘缺乏病分布廣泛、病情較嚴重的國家之一。為了消除碘缺乏病,中國從建國初期就開始探索、為之努力了半個多世紀。
給鹽中加碘這一舉措,減少了缺碘相關的智力發育遲緩、孕婦早產流產、胎兒先天畸形、地方性甲狀腺腫的流行疾病,極大地改善了我國人民碘營養不良的狀況,實現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標。
碘鹽也是世界主流的做法。世界 84% 的國家有食鹽加碘措施,70% 的家庭在服用加碘鹽。當然,加碘也是與時俱進的。從 1994 年逐步推廣碘鹽開始,國家就不斷監測數據,根據國民碘攝入的實際情況,對碘的加入量進行了多次調整。
一開始的每克鹽 20~60 微克,到 20~50 微克,再到 20~30 微克,不同地區根據自己需要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加碘量,最大限度保證安全。
很少數的情況,例如高碘地區,或者一些疾病關系,確實需要對碘做限制而選擇無碘鹽。例如我們很難因為吃多了碘而患上甲狀腺疾病,但有了甲狀腺疾病之后,有時要注意碘的攝入。
這里給大家做個參考,具體請聽從醫生醫囑。
甲亢:
限制碘的攝入,盡可能忌用富碘食物和藥物。甲減:
正常碘飲食,包括食用加碘鹽。甲狀腺炎:
可以食用加碘鹽,適當限制海帶、紫菜、海苔等富碘食物的攝入。甲狀腺結節與甲狀腺癌:
正常碘飲食,包括食用加碘鹽。(部分甲狀腺癌患者需要碘 131 治療,要遵醫囑短期限制碘)妊娠期甲狀腺疾病(包括妊娠期甲亢、甲減、甲狀腺炎):
需要攝取足夠的碘,推薦食用加碘鹽。對于大多數普通地區的普通人來講,長期吃碘鹽,與其擔心碘會過量,不如擔心鹽吃多了鈉超標。總之,大家不用因為碘鹽而焦慮,普通家庭可以安心購買和使用碘鹽,如果買低鈉碘鹽就更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