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惠群
(玉林市第三人民醫院,廣西 玉林,537000)
醫院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屬于臨床醫源性感染的高危群體,其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與污染物品、化學物質以及物理刺激接觸,從而導致護士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嚴重甚至可能造成工作效率及質量降低,進而引發不良事件[1-3]。消毒供應室內主要職業危害來源于滅菌設備產生的噪音與高溫環境;護士長期與污染的手術器械、各種有害物質(如含氯消毒劑、多酶洗液、除銹劑等)接觸;此外,壓力蒸汽及環氧乙烷滅菌器有爆炸、高溫燙傷、中毒等潛在隱患存在[4]。本文針對供應室護理人員存在的職業危害以及具體防護措施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為今后采取更為科學有效的防護措施提供一定參考依據。
(1)噪音: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配備的設備越來越多:超聲機、全自動清洗機、干燥柜、脈動真空滅菌器等均會不同程度的產生噪音。相關研究表明,聲音達到50 分貝以上會對人體睡眠與休息造成影響,分貝在70~90 的聲音可令人產生厭煩感,導致學習及工作效率降低[5]。有報道指出,滅菌設備抽真空時的噪音強度高達80~96dB,超出人體可接受范圍[6]。護理人員長期處于噪音環境下進行工作易引起疲勞,煩躁頭痛,聽力減退等。(2)高溫、燙傷、爆炸:高壓蒸汽滅菌器在滅菌過程中散發大量熱氣,屬于高溫作業工作,高溫環境下持續工作容易引發護士頭暈、出汗過多、煩躁及心慌等癥狀,在夏季嚴重者可發生中暑。護理人員在進行器械物品卸載時也容易發生燙傷的危險。滅菌器若未能嚴格按照相關規程進行操作,還有發生爆炸的可能。(3)銳利器械損傷:利器傷屬于供應室工作中常見的職業危害,如處理銳利器械時,就有可能被刺傷造成感染。其主要包括銳利器械、縫合針、刀片、玻璃器具、設備邊角等引發的損傷[7]。尤其是臨床科室的醫生由于工作繁忙經常忘記將刀片、縫合針和注射器取掉而遺留在用過的治療包內,供應室護士在回收、清洗區處理器械時極易被刺傷。(4)紫外線照射:供應室多采用紫外線燈管、空氣消毒機進行空氣消毒。紫外線產生的臭氧氣味可引起呼吸困難,頭痛,頭暈,惡心等癥狀。長期暴露紫外線下可引發皮膚過敏或灼傷、角膜炎等,嚴重甚至出現頭暈、憋悶等不良癥狀[8]。(5)粉塵、棉絮危害:各類治療包的內外包布、手術器械包的包布必須一用一清洗后再使用,使用包裝時棉絮、粉塵飛揚,有造成過敏的現象,極易損傷呼吸系統。
化學消毒劑危害:消毒供應室使用的各類消毒劑(如含氯消毒劑、過氧化氫、多酶洗液、除銹劑等)。這些化學消毒劑主要特性為可揮發且可將物質腐蝕,容易損害人體皮膚、黏膜、呼吸道、消化道及神經系統,進而引發皮炎、鼻炎等疾病,嚴重甚至可能導致正常細胞癌變或妊娠女性胎兒畸形[9],因此必須強化護理人員對消毒劑的認識并制定相關防護措施。
(1)回收的器械物品,敷料中有大量的微生物污染,不同程度沾有病人的血液,分泌物等病原微生物,科室只進行初步清洗去除了表面的膿液和血跡,還有相當多的病原微生物殘留在器械上,甚至有的根本就不進行初洗。這些因素不僅造成院內感染,也是危害供應室人員健康的因素之一。由于供應室護士零距離的接觸大量已污染的醫療器械,稍有不注意,極易刺傷皮膚黏膜,可能就會被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所感染,對供應室人員造成健康的危害。(2)基層醫院供應室因資金欠缺而存在布局不合理現象,未制定嚴格的消毒隔離制度,護士防護意識較差[10-11]。(3)微生物氣溶膠污染:可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高達20%。超聲清洗,用毛刷手工清洗及壓力水槍噴濺會產生微生物氣溶膠,吸入呼吸道對健康造成危害。
(1)生理因素:搬運器械物品時負荷過重或姿勢不當,易致肌肉韌帶損傷,清洗、包裝器械時長時間固定姿勢站立操作,易致肌肉關節勞損,下肢靜脈曲張。(2)心理因素:由于供應室工作的特殊性和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供應室工作就是簡單、機械的洗洗刷刷、打包。造成供應室護士自身成就感模糊,消極、厭煩等情緒時有顯露,甚至產生自卑心理。(3)自身因素:個別工作人員往往因疏忽,行為欠規范造成職業損傷。
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督促每位護士嚴格執行,做到工作規范化、專業化。
加強職業安全防護培訓和標準預防教育,增強供應室人員的自身防護意識。
(1)噪音的防護:高壓滅菌器應專人負責操作、定期進行常規保養和檢查,定期檢查各管道是否漏水、漏氣。在滅菌時嚴格執行操作規程,保證氣壓和水壓的穩定,減少噪音的產生。同時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采用隔音門窗、消音器等。護士努力提升工作效率以減少停留于噪音環境中的時間。(2)高溫、燙傷、爆炸的防護:安裝空調、大功率排氣扇降低室溫。使用高壓蒸汽滅菌器人員應持證上崗,熟練掌握操作程序,壓力未降到0 以前不能開門。開放蒸汽閥門時應避開閥門開口處,以防鍋內涌出的熱氣燙傷;蒸汽滅菌結束30min 后再卸載滅菌物品,卸載物品時應穿長袖、戴隔熱無菌防護手套,防止燙傷;清潔滅菌器內室時應在鍋內室溫度下降至接近室溫的情況下進行,不能操之過急,以免發生燙傷。(3)利器損傷防護:標準預防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能夠預防血源性疾病傳播的全面隔離方法,實行標準預防可防止>30%的針刺傷發生。供應室護士在器械回收后分揀時應細致、認真,必須戴雙層橡膠手套,不可用手直接觸摸使用過的器械,如手套破損要及時更換。特別注意防止針頭、刀片和其它銳器引起損傷。應將銳利器械、縫合針、刀片、逐一挑出,單獨處理。另外,刷洗器械時速度應避免過快。(4)紫外線傷害防護:條件允許情況下盡可能減少紫外線的使用,如消毒一定要在無人室進行。空氣消毒機每天定時開機消毒,最好安排在早晨上班前和下午下班后進行。嚴禁無關人員進入,消毒結束后通風換氣。(5)粉塵、棉絮的防護:在敷料間和包裝間工作時戴口罩帽子,做好自我防護。疊包布容易產生粉塵和棉絮時,動作要盡量輕柔,不要大力抖動,并開啟排氣扇,加強通風及抽氣措施,結束工作后清洗口、鼻腔等。
(1)護士熟練掌握消毒劑的配制濃度及使用方法,配置及使用消毒劑時應戴手套、口罩、帽子及護目鏡,穿好防護衣,避免沾染皮膚黏膜,如不慎碰觸請立即用清水沖洗。浸泡消毒時加蓋防護,以減少刺激性液體揮發至空氣中,同時主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2)針對各類化學溶液安排專人負責妥善保管,在固定位置分類存放,且放置處貼有明顯標識。王燕[12]等人研究報告中通過對職業暴露的原因展開詳細分析并實施針對性防護措施,實施后護理人員利器刺傷發生率(4.35%)、血液污染發生率(0.00%)、噪音損傷發生率(0.00%)、燙傷發生率(4.35%)、紫外線損傷發生率(0.00%)明顯低于實施前(52.17%、43.48%、34.78%、39.13%、30.43%)。
(1)器械物品回收過程中保持仔細、認真的態度,且操作動作要輕,防止污物飛濺。護理人員嚴禁直接使用手與已污染器械進行接觸,必須戴雙層橡膠手套,若手套出現破損應及時進行更換。供應室要配備安裝非手觸式洗手設備與干手設施,加強手衛生,提高洗手的依從性。每個護士都要掌握洗手的正確方法,操作前后認真洗手,避免交叉感染。(2)在操作過程中一定要規范操作,如用持針器拆卸刀片;禁止雙手回套針帽、針芯,應直接放入銳利盒內;用容器傳遞銳利器械;穿刺針沖洗過程中注意針尖朝下;采用鉤劃棉花方式檢查針尖,禁止使用手指或手掌感觸,以免發生銳器傷[13]。一旦被銳器損傷,需立即依據處理原則使用正確方法(使用肥皂液或流動水進行沖洗傷口,盡快擠出傷口處血液,沖洗后用75%乙醇或0.5%的碘伏消毒后包扎)做好局部處理[14]。及時上報至醫院感染管理科,對傷者進行HIV、HBV 及HCV 檢測,在受傷后2h 內采取預防治療措施,并實施為期1 年的跟蹤檢測[15]。(3)加強微生物氣溶膠的防護:超聲清洗時加蓋,手工清洗時在液面下刷洗,避免壓力水槍沖洗時噴濺,減少微生物氣溶膠污染。
醫療、護理的順利進行和院內感染的控制,都離不開供應室的辛勤工作。供應室護士應自尊、自重,正確認識自身職業的價值,調整心態、安心本職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自覺遵守防護措施,預防職業性損傷。掌握正確的用力姿勢和活動姿勢,以減少運動性損傷。管理者排班時注意輪換,不斷提高心理承受與適應能力。
綜上所述,供應室工作存在著許多危險因素,因此,科學選址、合理布局消毒供應中心和完善基礎設施是消毒供應室人員防護職業危害的基礎條件。并且提高供應室工作人員自身素質,規范工作流程,加強防護知識教育是減少職業暴露的主要措施。供應室工作人員要認識到職業防護的重要性,并牢固樹立起自我防護意識,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要不斷加強自身防護,從而達到將職業危害發生率降到最低、確保職業安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