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秦朱紅
相比其他游戲模式而言,混齡戶外自主游戲對游戲環境、游戲材料的投放以及教師的指導等有更高的要求。為貫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深入推進課程游戲化建設,我園結合市“十三五”規劃課題“幼兒園自主游戲支持性策略的實踐研究”,充分利用園所戶外場地大和有草坪、山坡、樹林等資源,將自主游戲場地由室內拓展到室外,嘗試開展戶外“大帶小”混齡自主游戲。
本文以混齡的游戲形式、多元的游戲材料以及科學的支持策略,闡述如何將游戲價值最大化、讓游戲情節縱深化、讓游戲指導合理化,為幼兒的多元發展提供自主學習的平臺。
混齡自主游戲在環境創設、材料提供、游戲設計、教師支持等多方面都存在著很多的優勢,能促使有效利用更多的資源,為幼兒提供更豐富的環境材料和個性完善的機會,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由此可見,混齡自主游戲具備了同齡游戲無法替代的價值。
開展混齡自主游戲時,年齡小的幼兒有機會向哥哥姐姐學習,增加合作機會;而年長幼兒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了快樂的體驗。在各個游戲區域,幼兒扮演不一樣的角色,可以學習不同角色間的交往方式,他們在交往中習得禮貌用語,如“能借你的玩具玩一下嗎”“可以跟你一起玩嗎”“打擾了”“沒關系”,逐步學會與他人正確交往。
混齡自主游戲給不同年齡層次的幼兒提供了合作機會。例如,在一次“貓先生交通局”游戲中,中班的一個幼兒不小心摔倒了,旁邊大班的幼兒一邊幫他揉、一邊安慰:“沒事的,小弟弟要勇敢哦!”混齡同伴群體好似一個溫馨的大家庭,不同年齡的幼兒如兄弟姐妹般,比較貼近社會中的人際形態,對發展幼兒的積極心理、社會認知、親社會性行為、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混齡自主游戲中,材料的多少能直接影響有無幼兒利他行為的產生。游戲中如果缺少材料,中、大班幼兒為了共同游戲,會有合作或謙讓的表現。
例如,在一次 “運動館”游戲中,大班幼兒主動教中班幼兒攀爬的本領,不同年齡幼兒一起探討攀爬的多種方法,此過程中中班幼兒的學習價值在同齡游戲中是無法實現的。幼兒通過“協商”“利他”等行為,帶給他人及自己不一樣的感受,這是一種有利于幼兒終生發展的能力。
在混齡自主游戲中,幼兒扮演各種角色,承擔各種職責,學習各種規范,逐步養成自律、守則的行為習慣。幼兒的角色是千變萬化的,是動態發展的,可從最初的被照顧,發展到照顧別人;可從一個相對能力弱者,發展成為一個“強者”。在角色轉換中,幼兒能體驗他人的感受,并內化為自己的情感,去理解體諒、關心尊重他人。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要求:“幼兒能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混齡自主游戲,不僅能獲得交往技能,提升幼兒的交往能力,更能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
例如,區域“共享車城”游戲中,小棟看到許多人在“車城”里玩,想加入進去。他想直接問售票員小澤要票,但遭到小澤拒絕:“不行!五元錢一張票。”小棟郁悶地說:“上次不是有免費票嗎?”小澤說:“贈票活動已經結束,從今天起要花錢買票。”眼看無望,小棟便轉身去了“銀行”,他對工作人員說:“我取5元錢。”工作人員小雅說:“你卡里沒錢了。”小棟苦惱地說:“就給我5元錢吧,我想去車城玩。”小雅干脆利落地回答:“卡里沒錢不能取款,這是規定。”
每個人都要遵守活動規則,混齡自主游戲能有效地幫助幼兒理解社會規則。
環境材料是可以說話的。一個能夠充分滿足幼兒活動需要的環境,能夠充分支持幼兒自由、自主的活動。教師的教育意圖應巧妙地蘊含在環境和材料中,為幼兒發展提供自主學習的平臺。
我園提供低結構材料時不設定玩法,而是通過幼兒對材料的自主擺弄、創思創想、實踐操作,以自己特有的表征方式體現材料的玩法。因而,我園戶外游戲區提供的大量低結構、開放性的材料,更能吸引各個年齡段幼兒的共同參與。雖然他們的表現形式不同,但共同之處是每個幼兒都能在游戲中收獲快樂和自信。由此可見,在混齡自主游戲中,材料顯得尤其重要,它給予了混齡幼兒更大的發展空間,促進了混齡幼兒與材料間的充分互動。
每個區域材料的指向性不能單一,教師盡可能地整合多個領域。如果提供的材料針對性過強,往往只是單一、枯燥的操作,幼兒就只能局限于某一領域的學習;反之,如果提供的材料能涉及更多的領域,那么就能為更多年齡段幼兒的參與提供機會。材料的多元化能滿足不同年齡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發展水平,使各年齡段的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各取所需”,汲取營養。
材料是幼兒活動的對象,與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知識經驗、操作能力息息相關,能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的主動性。因此,在選擇、提供操作材料時,教師要注重考慮幼兒的興趣需要、課程中的教育內容、幼兒的發展水平、幼兒間的個體差異等方面,材料的提供需要層次性,以適合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自主選擇。
大班幼兒喜歡實操性強的材料,材料設置就應多提供半成品、可反復操作的材料。
例如,“兔小姐茶餐廳”需要的不只是能制作糕點的超輕黏土,還可以增加樹葉、麥稈等自然物,豐富食材;“小鹿加工廠”里提供牙膏盒、卷筒紙芯、塑料瓶、毛線、麻繩等廢舊材料,可以對這些材料進行組合,制作出有創意的手工作品;“小猴建筑工地”提供易拉罐、紙盤、紙板、紙環等多種組合材料,可以嘗試建構較為復雜的建筑造型;“米奇妙妙屋”中準備小臉盆、小毛巾、沐浴露、衣服、晾衣架……有了這么多貼近幼兒生活的可操作性材料,幼兒就會玩得更投入、玩出高水平。
在混齡自主游戲中,教師必須具備同時與不同年齡幼兒交往的能力,善于觀察,根據幼兒能力發展的差異性給予支持、指導。同時,針對全體幼兒的共性特點實施教育,運用多種途徑鼓勵混齡幼兒之間的互動,使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獲得提高。
混齡自主游戲中的教師每天面對著不同個體,因此必須以幼兒為本,在游戲中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參與性,提供多種機會讓幼兒在不同情境下去運用和發展他們的交往能力,并能通過自身不斷地觀察、反思、調整來實現游戲活動中蘊含的教育目標。
教師要創設支持和促進幼兒自主游戲、自由交往、自主學習的環境,給予充足的可供自選的材料,使幼兒在與環境材料的互動中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游戲,感受到游戲、學習、交往的快樂。
例如,可以將運動區劃分為投擲區、攀爬區、跳躍區等區域,同一區域中有不同要求和玩法,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和游戲;墻面上張貼幼兒自己設計的玩法示意和規則圖,使幼兒能通過自己的觀察和理解自主地探索各種玩法。
幼兒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其參與游戲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混齡幼兒之間的互動,能創設一個互助學習與協同游戲的良好環境,強調幼兒主動地游戲、學習。將傳統游戲中教師精心地“教”轉化為幼兒間自主地“學”,使各年齡段幼兒都能在游戲環境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觀察與反思在混齡自主游戲當中的意義極為重要,其內容包括:不同年齡幼兒對同一材料的使用情況;混齡幼兒之間的交往障礙;教師介入幼兒游戲后不同年齡幼兒的行為改變等。總之,在混齡自主游戲中教師的觀察與集體教育活動有著很大的差別,當觀察與反思真正成為教師支持策略的一部分時,混齡自主游戲就能不斷得到調整和優化,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就會更上一個臺階。
我園戶外混齡自主游戲的開展,為幼兒提供了創思創想的游戲情境,創造了足夠的表現空間,讓幼兒暢游其中、自由發揮,根據自己的意愿在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環境中快樂學習、多元發展。今后,為促進幼兒園課程質量進一步提升,我園將根據幼兒實際需求和發展水平,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課程觀,繼續探究幼兒戶外混齡自主游戲的實踐,努力構建“成長共同體”,達到師幼共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