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如鈺
(延安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目前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鄉村產業的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完成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為了能更好地解決目前我國鄉村產業發展所遇到的問題,促進鄉村的全面振興,提高鄉村產業發展的速度,提升農業農村的經濟,《規劃》提出了詳細的發展目標、發展方向和發展內容。鄉村產業的發展在我國的農業發展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其發展意義十分重大。基于我國農村和城市的結構占比,明顯可得知,在我國的發展過程中,農村的發展仍然是發展的難點和重點。鄉村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增加農民的就業幾率,緩解農民工往城市遷移的熱潮,在提高農民經濟收入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促進鄉村的全面振興,是促進建成全面小康的重要支柱,而且鄉村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推動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促使農業的發展更加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和集約化,豐富了農業產業的業態發展,使農業發展更具有國際競爭力。
在《規劃》里,既提出了總的發展目標,也提出了具體發展目標。總的發展目標是力求在五年后,建設健全完善的鄉村產業體系,顯著提升鄉村產業的質量,更進一步優化鄉村就業結構,鄉村產業的融合達到一個新高度,拓寬農民經濟收益的渠道,穩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具體的發展目標分為了五個方向,一是擴大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力求達到三十二萬億元,其中農產品加工業要占據農業總產值的三成,轉化率也要提升到百分之八十。二是全面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打造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品牌,創建“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培育具有鄉村特色的產業集群。三是推動鄉村休閑旅游業的發展,深度發掘鄉村農業的價值,發展多元化的業態類型,不斷提升鄉村的服務水平,力求年接待的游客數量要達到四十億人次,穩步提升經營收入,力求超過一萬億元。四是擴寬鄉村新型服務葉的類型,全面發展農林牧漁業和農產品網絡銷售,力求農林牧漁業的產值和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都能超過一萬億元。五是活躍農村創新創業,積極鼓勵返鄉入鄉人員,加強政策的扶持力度,力求其人數要達到一千五百萬人。
目前現階段,我國再不斷地改善鄉村創新創業的環境,鄉村產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不僅提升了鄉村的農業經濟發展,促使鄉村更加繁榮,而且農民的就業形式不斷得到改善,農民的收入也不斷再提高。在《規劃》中,從五個方面的內容總結了我國目前鄉村產業的發展現狀。一是農產品加工業得到空前的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在去年的營業收入就高達22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的規模不斷再提升,有8.1萬家大規模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創造了3000度萬人次的就業崗位。
二是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趨勢不斷再攀升,以地域特色做為發展的基礎,不斷地發掘大量具有地理標志的優質鄉村產業,其中在包括打造十萬多個“土字號”“鄉字號”的鄉土特色品牌。規模化的特色產業村也得到了大力的支持,發展規模不斷再壯大,目前已形成了一批產值超一億元的特色產業村和超十億元的特色產業鄉或針。鄉村休閑旅游業也隨著迅猛地發展,各式各樣的鄉村休閑旅游線路不斷被打造出來,例如湖南崀山鄉村游、龍王溝平頂山鄉村游等精品路線。過去一年里,休閑農業的營業收入高達8500億元,接待的游客超過32億人次。
三是促進鄉村新型服務業的發展。在2019年,我國鄉村新型服務業不斷再拓展,其中不僅有涉及到農林牧漁產業方面的新型服務業,也拓展到網絡銷售方面的。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統計,其中有高達3萬家涉農電商,農村網絡銷售額高達1.7萬億元,而農產品的網絡銷售占據了主要位置,有4000億元的銷售額。另外,農林牧漁產業方面的新型服務業的產值則有6500億元。總而言之,鄉村新型服務業的發展趨勢趨于上升階段。
四是提高農村創新創業的發展規模。在2019年,有高達850萬返鄉入鄉創業人員,其中有50%的返鄉入鄉創業人員借助“互聯網+”進行創新創業,有80%的返鄉入鄉創業人員創辦農村產業融合項目。農村創新創業的發展規模不僅在壯大,而且創新創業的模式也再不斷地拓寬,創業形式也趨于多樣化。另外,有高于3100萬在鄉創業人員,而且農村創新創業人員的素質綜合能力也呈上升階段。提高農村創新創業的發展規模,不僅可以解決農村農民的就業問題,而且為農村注入了新的力量源泉,有利于促進鄉村產業的發展。
在《規劃》中提出了詳細的鄉村產業發展內容,依據我國目前鄉村產業的發展狀況,做出了全面科學的規劃,其內容包含了農產品加工業的提升、鄉村特色產業的拓展、鄉村休閑旅游業的優化、鄉村新型服務業的發展以及農村創新創業的推進等這五個方面的內容。這里重點解讀如何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為了更好地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產業的融合,首先要對農業產業進行升級,農業產業的發展模式不再單一,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產品品牌。為了更好升級農業產業,需要增加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數量,積極鼓勵農業龍頭企業的壯大發展,可以采取多元化的發展形式,例如資產轉讓、股份合作或兼并重組等形式。不斷地擴大農業企業集團的建設,推動龍頭企業帶動鄉村產業的發展,壯大引領農村發展的隊伍,打造農業知名企業,提升農業產業發展的質量。并且在《規劃》中提出要重點培育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形成從上到下的龍頭企業梯隊,全面促進我國鄉村產業的發展。
其次為了實現鄉村產業共贏的局面,要培育農業產業化的聯合體,重點發展龍頭企業,形成由龍頭企業帶頭的局面,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廣大小農戶共同參與生產的農業產業,建成農業產業化的聯合體。在農業生產經營中,各農業產業的主體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取長補短,相互利用彼此的優勢,并將彼此的利益捆綁一起,形成共同發展,實現農業全面開花的局面。農業產業化的聯合體可以減低風險,實現共贏的趨勢。另外除了建立農業產業化的聯合體之外,還要對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進行引導,建設職權分明的制度,明確規定各主體的職權和責任,完善聯合體的治理結構,建立利益聯結機制,避免因利益糾紛而造成的損失,穩步提升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并且逐步促進土地經營權入股到農業產業化的經營中,從而提高土地經營權,加強土地的利用規劃,提升土地的利用率。
第三是培育多元的農村產業融合主體,目前我國的農村產業的主體太過于單一,形式比較拘泥,這限制了農村產業的發展,基于此,在《規劃》中強調要推進多元融合主體的發展。建設新型的農村產業融合模式,尤其是重點支持有較強的輻射帶動力,高產業關聯度的主體,鼓勵各個主體共享資源,共同創造有競爭力的品牌,打造有前景的產業鏈,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科研機構協助,農戶共同參與,金融大力支持的農業產業,擴寬了發展的格局,全面的引領農村產業的發展。
第四是融合第一二三產業,使融合業態的類型多樣化。在農業產業的發展中融入加工業和流通業,形成中央廚房等新型的業態。發展以功能型的農業產業,把農業和旅游業、教育業等產業融合在一起,大力發展功能農業和創意農業等新業態。另外還要把信息技術融合到農業產業的發展中,大力發展功能農業、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和創意農業等,形成信息技術帶動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局面。在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中,運用數字化、網絡化、自動化等多種現代高新技術,有利于提升農業的生產經營,很大程度上不僅可以縮短人力、物力的投入,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而且提高了農業生產的質量,增加了農業的經濟收益,促進了農民的經濟收益。數字農業的應用非常廣泛,可用于溫室農作物的種植、大田種植、水產養殖、禽畜養殖、水質監測等農業經濟模式中,把網絡技術、遙感技術、自動化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等高新科技運用到農業生產種植和養殖中,對農作物進行實時的監測管理,及時獲取農作物的生長發育狀況、肥水狀態以及病蟲害等相關的數據,進而對農作物的種植采取相對應的措施,適當調節種養殖方向,最大化地得到農業生產的收益。例如近幾年的溫室草莓栽培技術的推廣,雖然數字化日光溫室栽培的草莓比露地栽培的草莓的產量多,方便管理,且效益要更加可觀,但是同樣的技術上也要求更高。總而言之,可借助高新的科學技術,無論是在產前、產中還是產后,全方位的滲透到農業的生產過程中,改變農業的生產質量和效率,提高農業的生產經營效益,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促進鄉村產業的發展,更好地解決目前我國鄉村產業發展所遇到的問題,提高鄉村產業發展的速度,提升農業農村的經濟。
最后為了更好地推進農村產業的融合發展,需要建立健全的融合機制,用體系來維系農村產業的發展。積極引導小農戶的發展,更專業地指引小農戶的發展,促進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互合作,建立多種類型的合作方式,拓寬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確保相互間的利益能融合一起。除此之外,還需要建立并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農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之間的利益各不相同,為了更好地促進合作,需要將彼此間的利益趨同化,合理分配彼此間的利益,避免各主體因利益的分配不滿而導致的糾紛。在《規劃》中提出了“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和“訂單收購+分紅”的模式,這兩種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各不同主體間的利益分配問題,避免了出現糾紛,減少了各主體間的矛盾產生,更加有利于農村產業的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