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森
(深圳中學,廣東 深圳 518001)
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教師的師德師風和專業水準影響著教育的質量和方向,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未來。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應該是師德師風。”因此,師德師風的建設至關重要。教育部多次修訂《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18年頒布的《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又一次強調教師行為規范的道德底線,加以更強的約束力。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如何自覺將高水平的師德師風標準貫徹落實,將行為規范轉化為穩定的內在信念和行為品質,這需要教師對師德概念進行清晰明確的厘清。
師德是指教師的職業道德。道德標準的定位近年來多有討論,傳統社會對教師往往有較高的期待,從孔子“至圣先師”的名號開始,教師這一職業就被冠上了“崇高性”“蠟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高尚的“圣人”之名,教師們背負這一“神化”使命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因此,更多的教師希望能將這一職業“拉下神壇”,強化職業概念,重塑“凡人”精神。2019年,王永紅、盧菲在《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發表了《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對師德建設的建議研究——基于北京市408名教師的師德建議文本分析》一文,參與調研的絕大部分教師認為當前對教師的要求存在種種不合理之處,“將教師視為普通人”“將教師看作職業而非事業”“對教師要求合理化”等陳述無不體現著當前教師面對難以企及的高道德要求的窒息與無奈。“圣人觀”與“凡人觀”的交鋒實際是師德標準的高低之辯,事實上,定調過高或過低都對教育發展不利。過重的思想負擔讓教師在處理學生事務時瞻前顧后、思慮重重,辦事含糊,容易將簡單問題復雜化;過低的要求則會導致教師責任意識淡薄,考慮不周,工作效能低。
因此,我們主張讓教師“走入凡塵”,一方面減輕教師的思想負擔,使其輕松上陣;另一方面讓教師“走下神壇”看到學生的差異、家長的負擔,更有利于其教育教學工作。同時,教師應該是普通人中的好人,強調“凡人意識”不代表道德標準的下降,教師的職業特點關聯著“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的躬身踐履,“四有”教師的價值維度應當寫入日常教書育人的一言一行。其實細化來看,“四有”要求并不高,但缺一不可。有理想就有熱情動力,獲得價值認同;有道德自然身正為范,潤物無聲;學識扎實才禁得住考驗,站得住課堂;有仁愛之心才能以生為本,公正公平。四者缺一不可,否則會陷入職業價值的懷疑。
我們應明確師德標準究竟為了誰而設定的。如果僅將師德視作外在的要求,教師不能將其內化于心,那么很難外化于行,在潛意識下指導教育教學工作,不輕松也不愉悅。目前,在“以生為本”的觀念引領下,學科教師的教育教學及班主任的班級管理的出發點都是學生的成長,這是十分正確的,也是符合師德要求的。但實際上,這樣的說法忽視了師德建設對教師本身成長的益處。
“德福一致”是倫理學的一大公理,也就是所謂的“好人有好報”。按照嚴格的倫理學定義,如果不是規范本身有問題,那么幸福和道德一致的概率應是100%,這就是為什么實際生活中道德標準高的人,感到幸福的概率更大。很多全國范圍內知名的特級教師如于漪、魏書生等,都是高德大才,人生幸福。他們為學生奉獻一生,始終以極高的師德標準要求自己,同時收獲幸福、獲得價值認同。因此,修養道德是個體獲得幸福人生最重要的主觀條件。幸福的職業生命背靠教育心和教育夢,樹立在良好道德修養的基礎上。
事實上,教師良好的道德修養不僅造就自己的幸福人生,還不自覺地影響學生的行為品質。東北師范大學劉曉明教授曾訪問了幾位成功人士,詢問對他們人生影響最大的老師是誰,又教會了他們什么。答案不是學科知識,不是行為技能,也不是教師傳遞的做人道理,而是教師的人格特征。“這表明,真正出色的教師,絕對不是單純靠自己的學識影響學生,他們展現出的個人風格、人格魅力,他們的正直誠實、理解尊重、公平公正等品格,往往具有更為重要的教育影響力。”
如今,我們強調教師的社會價值,不應忽視教師的生命價值,師德師風的建設不能以學生的發展犧牲教師的個人幸福。教師只有在教育中收獲健康幸福,才能達到外在工作成就與內在生命價值的統一融合,才能把客觀的道德規范轉變為主觀的道德人格。
教師是師德的貫徹者、施行者。狹義上的師德是指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是教師教育教學中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但“道德”作為哲學價值的一個概念主體,實際上包含“好壞”“正誤”“益損”的內在尺度范疇。教師在日常教學和管理中,思考并嘗試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道德問題時,往往會面臨尺度掌控問題。經驗豐富的教師可以根據已有的教學經驗,運用約定俗成的方法靈活解決這些問題;但青年教師缺乏與不同的人打交道的社會經驗和職業積累,在遇到“道德”考量問題時,由于不同事件處理標準的不一致,難以參照處理,從而出現種種“師德問題”。
在《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對師德建設的建議研究——基于北京市408名教師的師德建議文本分析》中,有106位教師認為大而化之、未經分層的師德標準內容是當前師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有137位教師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出臺相應的條例,規定教師懲戒的尺度與程度,避免由于規定的不明確而讓教師落入師德不佳的陷阱,影響師德評價。
實際上,師德規范的細致明確,規則的建立統一,并不會增加教師的負擔。只有畫好線,明確教師能做的和不能做的,才能讓教師知道師德的具體內涵,才能推進教學教育的健康發展。也就是說,這既是對學生發展的保駕護航,又是對教師的保障保護。
針對日常教育教學的師德實踐,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的標準要求日常教育實踐,有關部門減輕教師負擔,關注教師心理健康。
二是加強高質量、多方式、專業化的師德培訓,特別是對青年教師,要提供教育教學中常出現的師德問題的有針對性的方法指導。
三是明確師德規范,細化師德規則,對教育教學中較難掌握、標準不一的常見師德問題進行明確的規定,如獎懲標準等。
四是加強師德建設的管理,實效、多樣、科學地進行師德評價。
五是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學校管理部門、學科教研部門、教師工會組織均衡發力,既讓教師感到專業成長的滿足,又讓教師擁有快樂的品質生活。
綜上所述,師德建設為人也為己,既有利于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又尊重了教師的生命價值。在師德建設中,規則意識的強化尤為重要,對于教師的道德修養、專業成長有著重要的指引作用。有關部門應加強明確師德規范,細化師德規則,促進師德建設的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