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國
(玉林市中西醫結合骨科醫院,廣西 玉林,537000)
ICU患者在治療期間受環境、藥物及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礙,如情感抑郁、行動失常、失眠頭痛等,臨床將這些癥狀統稱為ICU后綜合征[1-2]。本病患者具體表現為轉出ICU后認知障礙(如譫妄、記憶力減退、阿爾茨海默病等)、心理障礙(如創傷后應激障礙)以及生理功能障礙(如疲勞、肌肉萎縮、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3]。ICU后綜合征一旦發生,容易影響患者機體恢復的速度、延長住院治療時間,不利于疾病預后,從而加重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故本文對ICU治療引發的老年患者ICU后綜合征相關危險因素進行綜述,為今后臨床ICU治療方案的選擇及ICU后綜合征的預防提供一定理論依據。
1.1 陌生環境 老年患者對機體強烈應激反應及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均較差,容易對家屬產生依賴感,但ICU病房探視時間有限,患者大部分時間獨自處于陌生環境,再加上周圍頻繁出現的醫療監護儀器報警聲響,導致其情緒極易負面化[4]。
1.2 有創機械通氣時間長 有創機械通氣屬于侵入性操作,置入時患者存在強烈不適感,可能引起其恐慌心理;且機械通氣治療期間需開展吸痰等刺激性操作,加劇患者痛苦,使其容易產生心理陰影[5-6]。此外,長時間機械通氣使老年患者被迫處于長期制動臥床狀態,導致其肢體神經肌肉功能下降,導致患者術后可能存在生活難以自理的狀況。周萌、陳麗荃、金雪[7]等人報道中指出,抽調實際有效樣本中,ICU后綜合征發生率高達53.6%(59/110);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高齡、有創機械通氣時間長、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時間長、患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均屬于ICU治療患者發生ICU后綜合征的危險因素。
1.3 鎮靜鎮痛劑的使用 老年患者對創傷耐受力較差,臨床通常采用麻醉鎮痛藥物以緩解其疼痛癥狀,避免引起強烈應激反應,但鎮靜鎮痛劑的使用容易對患者自控力及定向力產生弱化作用,其大腦聯絡徑路及丘腦新皮質系統受到抑制,處于深鎮靜狀態,術后發生幻覺、譫妄等精神障礙的風險較大。
1.4 睡眠障礙 睡眠是人體基本生理需求,睡眠充足是確保患者智力及精力恢復的重要前提[8]。老年患者入住ICU后通常需要借助各種復雜儀器設備以監護其生命體征,根據治療需要還需開展各種插管置管操作;此外,為避免患者因躁動而出現拔管、墜床等不良情況,經家屬同意后ICU通常采用約束帶進行有效監護,約束帶應用后患者活動受限、容易產生煩躁、害怕、孤獨等負面情緒,從而引發睡眠障礙。持續睡眠不足不僅加重病情,還會增加患者的煩躁、疲倦感,形成惡性循環,最終誘發ICU后綜合征。
1.5 APACHEⅡ評分高 APACHEⅡ評分高表示老年患者病情十分嚴重,危重病情不利于患者機體恢復,導致其ICU治療時間延長,在此期間開展的治療及護理操作相對密集,其軀體創傷也更多,再加上與家屬長時間分離、情感無法寄托,巨大的身心壓力導致患者情緒容易失控,出現ICU后綜合征。此外,這類患者多伴隨嚴重感染癥狀,機體產生強烈炎癥應激反應、免疫調節功能紊亂;當體內炎癥因子含量過高時,可能損傷患者腦部神經及血管,從而影響其認知功能[9]。
1.6 血氧飽和度低 ICU治療過程中,若患者病情控制效果欠佳,其可能出現血氧飽和度持續性降低現象,導致大腦顳葉海馬及邊緣葉灌注不足,這種情況下容易引發大腦白質缺血性改變,患者表現出意識障礙及行為異常等情況[10]。朱小芳、喬瑤、王宜庭[11]等人也發現,ICU后綜合征的發生與血氧飽和度水平存在相關性(OR-0.632,95%CI 0.435~0.918,P<0.05)。
2.1 緩解不良情緒 音樂療法可通過輕松悠揚的樂曲促使患者情緒放松,以發揮鎮靜催眠的作用,還一定程度上轉移患者對病痛的專注度,有助于其疼痛閾值提高。甕秀云、黃每芹[12]等人報道中也指出,在ICU病房內適當播放輕音樂,可適當減少ICU后綜合征的發生。在夜間盡可能調小儀器報警音量,患者意識清醒時護士及時向其解釋應用約束帶的目的和作用,消除其內心顧慮。
2.2 促進機體恢復 優化ICU救治及護理流程,為患者提供科學且高效的療護措施,避免其病情持續發展,從而有效規避血氧飽和度過低等不良情況的發生,以縮減患者ICU治療時間;盡可能選擇無創通氣,以減少對機體的創傷;鎮靜麻醉劑盡量選擇對患者精神損害較小的藥物。
綜上所述,老年患者經ICU治療后誘發ICU后綜合征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陌生環境、有創機械通氣時間長、鎮靜鎮痛劑的使用、睡眠障礙、APACHEⅡ評分高等,針對這些因素開展相應對策可有效預防ICU后綜合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