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奧 王繼成(.沈陽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沈陽 06;.渤海大學 黨委,遼寧 錦州 03)
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價值觀和性格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利用互聯網媒介的優勢,有效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是當前一個重要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有鑒于此,高校應高度重視互聯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在網絡發展之前, 人們掌握信息的主要途徑是報刊、電臺廣播、電視、書籍等,與傳統媒介相比,豆瓣、知乎、微博推送等新媒介構成了更為開放的網絡空間,這讓人們無論何時何地都能運用網絡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每個人在發布信息的同時也在接收著別人的觀點,網絡信息得以廣泛地獲取與共享。但是,網絡空間的開放性也使一些負面信息加速傳播。
網絡信息包羅萬象,人們通過電腦、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可以足不出戶地找到自己想了解的信息,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娛樂、醫學、體育等。這些信息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有助于人們學習和工作。但是,一些不良信息也充斥在網絡中,使得一些甄別能力較弱的學生難以辨別是非,甚至盲目追捧,這無疑會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網絡世界的用戶是一個虛擬的主體,個人的真實信息往往隱藏在屏幕后,用戶的性別、年齡、職業,甚至文化程度,都是未知。有些在網絡世界中結識的朋友,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對其一無所知。網絡主體的隱匿性加大了網絡監管的難度。由于監管的不到位,一些人就利用了網絡的隱匿性在網絡空間言行放縱。
教育內容枯燥、教學方式死板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所在。當把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簡稱“思政教育”)中,高校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產生了巨大活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黏合度被極大提升。在校外,大學生通過知網、學習強國以及主流媒體等平臺,可以有針對性地檢索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文章、視頻,學生由此可以直接明了地掌握國家時事政治,使學習空間向縱深拓展。在校內,擁有優質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意識。這些網站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揮了正面的引導作用,提高了政治學習的便捷度,增強了大學生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黏合度。
在新媒體環境下,學生有條件實時獲取最新的思政教育訊息和知識信息。當學生學習遇到問題時,可以利用微信、QQ 群第一時間在網絡上向教師求助與咨詢;同時,思政教育者也可以利用學生的反饋信息不斷改進思政教學方法與內容。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新媒體資源向學生及時傳遞熱點信息與時事政治,并引導學生圍繞熱點問題展開討論。網絡信息傳播的高效,為思政教育師生的高效溝通搭建了嶄新的平臺,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制于時空的限制,需要學生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教室聽課,教學方式常常以教師的單向灌輸講授為主。長此以往,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的疲勞感,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果。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拓寬了思政教學的方式,教師和學生可以不再受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限制,而是坐在電腦面前就可以完成課程的學習。比如在疫情期間,全國高校堅持停學不停課的方針,利用騰訊會議、釘釘、慕課、QQ 群等APP,讓身處不同地區的大學生加入同一網絡課堂中去學習交流。擁有多元化信息的網絡世界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將線上和線下教學有機結合,可以突破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
新媒體給人們帶來了豐富的信息資源,但是網絡信息的魚目混珠也導致負面消極信息的出現。比如,一些自媒體平臺以提高點擊率或閱讀量為目的,違反媒體人的職業操守,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斷章取義、添油加醋,以此來博人眼球,導致網絡謠言不斷,垃圾信息泛濫。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階段,思想意識站位還不夠穩定,特別是社會閱歷的匱乏使他們的價值判斷很容易出現偏差,也缺乏準確、自覺過濾垃圾信息的能力。甚至一些大學生還會把一些垃圾信息在網上進行二次傳播,造成惡性循環。另外,還有個別別有用心的人伺機利用大學生的弱點歪曲歷史,擾亂我國主流社會意識形態。面對這類情況,國家相關部門應加強管理,同時學校也應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盡量減少不良信息帶給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新媒體的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提供了諸多便利,但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職業素養也急需提升。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完善。首先,一些高校思政教師的思想觀念沒有及時更新,網絡知識也很匱乏。有些教師不愿意提升自身素質,對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低,依然采用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使思政教學不能做到因時而動。比如,有些思政課教師對于信息時代的了解不同步,接受度不高,不能很好地緊跟時代潮流,不能與社會發展及時接軌,甚至對作為新事物的線上教學心存疑慮,沒有認識到網絡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的重要性。其次,部分思政教師對網絡道德標準認識不足,網絡道德修養有待提升。部分思政課教師沒有做到嚴格規范自己的言行,沒有意識到只有自我約束、自我塑造,才能有助于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育和塑造。
當前,許多思政課專題網站缺少對大學生發展需求的全面考量,甚至與大學生思想政治發展需求脫節。專題網站建設僅僅注重學生成長的某一階段,沒有聚焦對大學生整個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的關注。比如,一些專題網站建設往往只注重枯燥的理論知識和一些文件綱要的傳達,沒有將職業生涯規劃、現實交往能力、素質拓展等知識信息融入網站建設的規劃中。而專題思政課網站的建設應以思政教育發展需求為導向,提升專題思政課網站的時效性、針對性。應關注大學生的心理情感、人際交往、理論學習、科研態度、創造能力、心理素質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思政課評價具有導向作用,正確有效的評價能夠促進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效率[2],引導大學生達到理想學習目標。當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將各類APP 組成的網絡場域納入進來,但展現新媒體思政課效果的評價機制并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符合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和指導實踐的評價體系基本處于一片空白[3]。網絡思政課的虛擬性會讓部分學生產生懈怠心理,無法使學習內容真正入腦入心。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導向功能弱化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網絡的融入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思政課堂主陣地的核心地位不能動搖。課堂始終是學生接收第一手知識和信息的主渠道,課堂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應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親和性和理論性。因此,高校思政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擺脫以往的刻板教學,打造高質量的思政課程。網絡思政教育與課堂教學應該相互促進,網絡信息的時效性、網絡資源的豐富性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與時俱進,將二者從形式上和內容上進行對接,是對思政課堂的一個良好補充。切記不能本末倒置,不能因為網絡的加入,使學生忽視課堂的主陣地作用。
意見領袖是指網絡中引領輿論走向的活躍人物,他們在大眾傳播過程中起著輿論引導的作用。人人網、豆瓣網、微博等平臺聚集著大量的意見領袖,而且90 后群體占主體。正是由于網絡意見領袖善于運用網絡技術,并熱衷于分析評價時事熱點,所以他們能吸引大眾關注,擁有較高號召力。因此,培育優秀的學生意見領袖,對引領高校網絡輿情環境的向好發展非常必要。
首先,高校應注重對學生網絡輿情領袖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以及法律意識和道德觀念的塑造。作為網絡話題的主導者,大學生網絡意見領袖在客觀上具有雙重功能:既可以發揮積極作用,也可以帶來消極影響。如果輿情領袖自己本身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他們就會成為散布不良信息,危害青年人的反面教材。因此,培育學生網絡輿情領袖的正確價值觀尤為重要。
其次,高校應不斷壯大大學生網絡意見領袖的隊伍,同時,規范個別意見領袖的不當言行,讓越來越多的意見領袖積極傳播正能量,使其成為引導高校學生網絡輿情健康發展的中堅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4]。建立一支具備高素養與專業能力的網絡思政教師隊伍,是有效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它可以促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優化。建設高素質思政工作隊伍,從教師主體立場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具有扎實的職業素養,既要注重教師隊伍教學能力的提升,又要能夠熟悉大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及時總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點和規律。
此外,高校思政工作者還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的新媒體素養,提高自身運用新媒體教學的能力。思政教育工作者熟練地運用新媒體技術授課,可以促進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更加順利。
截至2020年3月1日,我國的網民數量已經達到9.04 億人,而大學生群體是我國網民的重要組成群體。主題教育示范網站是僅次于課堂教育的第二陣地,高校應該意識到建設主題教育示范網站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
高校應當對學校網站的信息資源進行優化整合,開辟有特色的主題教育示范網站。在內容上,網站應及時分享黨的文件綱要和精神要領,自覺弘揚民族精神。在傳播信息時要做到將內容的具體性、豐富性與信息的及時性相結合,要不斷提升學校網站建設的時效性,樹立“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在形式上,網站建設可以利用信息資源的豐富性,在網站的版面中加入圖片編排,增加可讀性,吸引學生,其教育的效果就會越來越好。也可以在網站上開設討論專區進行討論,讓學生們有問題可以隨時提出,讓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示范網站真正發揮教育的作用。
評價體系對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起著重要作用。將互聯網技術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構建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十分必要。
首先,完善大學生網絡思政政治教育評價體系要確保大學生網絡思政評價工作的透明度與公開度[5]。學校應該組建專業的評價小組和思政專業網站,對思想政治教育獲得的真實效果以及教育的整個過程進行評價。
其次,應當重視評價主體多元化。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往往是學校教師對學生進行單向的評價[6],學生話語權很少,學習的積極性很難調動起來,久而久之,有些學生會產生消極的學習態度。這種評價更多地體現了評價的主觀性,缺失了客觀性,評價效果不盡如人意。現如今在網絡環境下,評價主體信息獲取的渠道越來越豐富,而且網絡資源的便捷快速也為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提供了條件,使學生和教師都可以成為評價的主體。
最后,完善評價體系,要注重設置豐富的評價目標。高校教育不但要注重理論知識教學,而且也要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注重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準確的時政分析能力。
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應盡可能地發揮網絡資源優勢,規避網絡信息帶來的負面影響,促進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向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