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宮頸癌是僅次于乳腺癌威脅女性生命的第二大腫瘤。隨著經濟的增長、生活方式的改變及食品安全性的降低等,使得宮頸癌的發病率逐年升高,且發病年齡年輕化,25~35歲年齡段出現高發態勢。目前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宮頸癌的發病與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多個性伴侶、初次性生活過早、性生活活躍、多次妊娠等有關,而發病年輕化可能與初次性生活過早、早期多次妊娠后流產有關。在我國,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許多不發達地區接受教育程度低,不熟知宮頸癌的早期臨床表現,早期篩查的可能性極低,導致部分宮頸癌一經確診即為中晚期,錯失了手術治療機會,顯著影響了患者的預后。因此,早期篩查宮頸癌成為臨床面臨的一大重任。
宮頸癌的發病與子宮頸上皮內瘤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密切相關,其中高級別的CIN為宮頸癌前病變,因此臨床早期篩查CIN非常重要。及時有效治療高級別CIN是預防宮頸癌的有效措施,篩查方法有宮頸細胞學檢查、高危型HPV檢測、陰道鏡檢查以及宮頸活檢,其中宮頸活檢是確診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的最可靠方法。通過早期篩查可以明顯降低宮頸癌的發病率。
早期宮頸癌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多經宮頸細胞學檢查、HPV檢測、陰道鏡檢查發現,但確診需行組織學檢查。中晚期宮頸癌患者可出現陰道出血,以接觸性出血為主,常發生于性生活或婦科檢查時,婦科檢查常可發現明顯的病灶,可直接在病灶處取活組織行病理學檢查;某些患者則以陰道排液為主,多數為白色或呈血性、水樣或米甘樣,有腥臭味。晚期患者當腫瘤累及周圍組織時則可出現輸尿管刺激征、便秘等癥狀,甚至某些晚期患者可出現惡病質。
3.1文獻來源及誤診率 2004—2013年發表在中文醫學期刊并經遴選納入誤診疾病數據庫的宮頸癌文獻共38篇,其中涉及誤診率文獻6篇,未涉及誤診率文獻32篇;總誤診病例529例,其中涉及誤診率的文獻中病例總數520例,誤診233例,誤診率為44.81%;未涉及誤診率的文獻中誤診296例;延誤診斷時間最短14 d,最長1.15年。
3.2誤診范圍及確診手段 本次納入的529例宮頸癌共誤診為21種疾病,居前3位的是宮頸炎、宮頸糜爛及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本次納入的529例宮頸癌誤診病例中,經細胞學診斷確診142例(26.84%),經手術病理檢查確診193例(36.48%),經內鏡下活檢確診99例(18.71),經病理學診斷(不明確具體方法)確診95例(17.96%)。
按照誤診數據庫對誤診后果的分級評價標準,本次納入的宮頸癌誤診病例誤診后果均為Ⅱ級。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常將宮頸癌誤診為宮頸炎、宮頸糜爛及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由于宮頸癌的早期臨床表現以陰道不規則出血、接觸性出血及白帶增多、異常為主,患者早期就診時接診醫生常按照婦科炎癥治療,癥狀不能完全緩解,大部分患者仍會再次或多次就診,隨著疾病的發展,在治療過程中可發現宮頸病變,隨之行宮頸癌早期篩查或宮頸活檢,即可發現宮頸癌變并及時手術,這樣可使得某些早期診斷錯誤的疾病得到修正并治療;而誤診為宮頸息肉等疾病患者,接診醫生一般會將切除的息肉樣組織送病理檢查,病理報告可以明確宮頸癌診斷;而誤診為盆腔腫物、卵巢腫瘤等患者,在手術探查時可發現宮頸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