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栩
(江蘇省海門市三廠工業園區畜牧獸醫服務站 226121)
豬水腫病好發新斷奶仔豬,又稱大腸桿菌毒血癥與胃水腫,存在較高的死亡率。此種疾病的致病菌往往是大腸桿菌,即仔豬給予環境變動生成的應激性反應。飼養人員需全方位預防和控制疾病,爭取在發病早期提高治療效率。重點分析疾病的流行特征、發病因素與預防方案至關重要。
豬水腫病主要出現在新斷奶仔豬上,特別是體格健壯與生長情況良好的豬,這些仔豬在斷奶一周或兩周內發病率較大。因為致病原是大腸桿菌,若存在仔豬與母豬發病的情況,食用水與食物難免會攜帶致病菌,發展為污染源,所以豬水腫病發病呈現一定的聚集性,即某個飼養地區發病。此種疾病可能發生在一年四季,尤其是春秋兩季。
1.2.1 應激反應
豬水腫病的病原體以大腸桿菌為主,具有特殊性,本質上是溶血性桿菌,此霉素會造成豬中毒[1]。究其根源,此種疾病是仔豬對周圍環境作出的應激過程,仔豬斷奶后飼養者沒有給豬提供飼料,反而給仔豬提供含有蛋白質的相關飼料,使仔豬處于應激狀態,導致仔豬抵抗力不佳,增加疾病產生概率。
1.2.2 飼料影響因素
仔豬斷奶期間已經開展飼料過渡工作,但依舊表現出水腫情況,可能因為飼料導致的。在仔豬過渡飼料存在諸多豆粕的情況下,由于此種食物存在較高的蛋白質,若在飼料加工期間尚未科學的處理豆粕,會存在抗原,勢必影響仔豬腸胃系統。如果仔豬免疫能力不強,沒有對飼料變化產生耐受性,那么和抗原再次接觸難免出現免疫反應,引出腹瀉或水腫癥狀[2]。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仔豬自身消化系統沒有發育成熟,仔豬28日齡前飼喂飼料會影響仔豬消化系統的正常運作,引發疾病。
1.2.3 其他因素
氣候和仔豬生存環境均是影響豬水腫病的指標,由于仔豬脂肪層尚未發育完全,自身調節溫度的能力不佳。在環境驟然變化的情況下會導致腸胃不良。仔豬抵抗力不佳,受大腸桿菌影響出現疾病。并且豬飼養大多數情況表現群居模式,相關人員不能保證仔豬生存環境良好,甚至受到糞便的污染,仔豬會被致病源感染,不利于仔豬健康生長。
豬水腫病診斷要結合病豬發病特征和具體癥狀進行判斷。如果不能確切判斷,對病豬腸內容物病原體進行分離處理,并開展血清鑒定。若存有溶血性大腸桿菌,即可判斷是豬水腫病。
患病豬發病相對突然,臨床醫學上對豬水腫病定義為急性病,患病豬發生疾病之前會存在腹瀉現象,之后存在便秘現象。發病初期精神不佳與萎靡不振,采食量減小,呼吸速度提升。接下來病豬會表現出水腫現象,特別是頭面部與眼瞼水腫[3]。水腫癥狀并不是體現在每一頭患病豬身上,所以在具體觀察中,獸醫要結合仔豬的其他類型癥狀綜合判斷。仔豬步伐和行為成為判斷其出現水腫現象的參考條件,病豬四肢無力,甚至出現盲目畫圈的情況。四肢伴隨麻痹特征,在前肢麻痹時難以保證病豬穩固站于地面;在后肢麻痹時難以保證病豬四肢支撐自身重量,引出臥地肌肉震顫結果。此外,仔豬水腫病時間比較短,可能在48h 之內死亡與治愈成功。
剖檢患病豬只能了解到患病豬水腫部位面積比較大,好發于頭頸部位、眼瞼部位、下頜淋巴結部位等,伴隨著水腫液稀與結膜充血的現象。胃底部黏膜和肌肉層存有膠凍樣液體,顏色以淡紅色為主,厚度在2~3cm 之間,嚴重情況下可觀察到患病豬胃黏膜及肌肉層之間是分離狀態[4]。解剖發現,患病豬體內不只是存在水腫現象,還伴隨著充血情況,大多出現在淋巴結部位。
飼養者應事先對水腫病豬進行預防,在仔豬斷奶前保證飼料的科學銜接,相關人員應使仔豬和疾病之間保持足夠的距離。母豬飼養是一項需要重點思考的內容,短期內盡量不更換母豬飼料,以免出現應激影響。并且母豬飼料要增加礦物質及維生素,如青綠多汁類型的飼料,控制高蛋白飼料攝入到仔豬體內。
與此同時,提升飼料管理水平,尤其是仔豬斷奶前與斷奶后開展飼料補充工作,重點給仔豬攝入青綠飼料,控制高蛋白飼料的攝入與補充。斷奶階段前要全方位顧及濃縮滅火菌苗的注射,且時間提前一周,以肌肉注射的方式完成操作。斷奶后更換飼料要進行過渡,不要突然變更,確保飼料中蛋白質含量≤19%[5]。此外提高豬舍生存環境質量,定期清潔豬舍環境,不受環境的影響,造成仔豬應激反應,豬舍環境保持清潔能更好地提升仔豬自身免疫力,發展為提高仔豬生存與發展質量的條件。
豬水腫病治療起始階段存在較高的成功率,飼養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應重點觀察,給予豬水腫病加以早發現、早診斷與早治療。若存在豬水腫病的傾向,要及時對豬群加以隔離處理,降低交叉感染概率[6]。在飼料過程中檢查飼料蛋白質含量是否過高,若存在運用高蛋白飼料的情況,即刻停止飼喂過渡飼料。適當在飼料中增加抗菌藥物,還要充分思考氧氟沙星與諾氟沙星等抗生素的有效性。通過中西醫結合的思路進行治療,注射西藥抗菌藥物時配合使用中藥排水腫藥物,取得更高的治療效果。仔豬治療上運用450~550g 的赤小豆、6 個大蒜、10 片生姜與15g 商陸,大約10kg 的患病豬可服用15g 的陳皮、15g的枳殼、5g 的甘草、30g 的金銀花,大于10kg 的患病豬可通過30g 的蒼術、15g 的桑白皮、10g 的桂枝與10g 的姜皮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在仔豬斷奶前與斷奶中,豬水腫病是常見的急性腸毒血癥,患病豬表現為突然發病、頭部水腫和腸系膜明顯水腫等,存在較高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引起豬水腫病的因素很多,包含斷奶時機不夠恰當、環境改變驟然、運輸應激反應。獸醫與飼養人員應全方位思考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科學飼養仔豬,為豬群的生長營造良好環境,提高仔豬自身免疫力,更好地適應豬群環境,最大化降低豬水腫病產生率,提高豬群生長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