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趙方琳 魏曉冉 李奎,2
(1,北京市華都峪口禽業有限責任公司 101206;2,北京市家禽創新團隊峪口禽業綜合試驗站 101206)
壞死性腸炎(Necrotic enteritis) 常呈急性,病程持續時間短,快速死亡。發病初期,雞群只有少數蛋雞發病,只表現出零星死亡,排出稀薄糞便,但雞群采食和產蛋沒有發生明顯變化,隨著病程的快速發展,發現雞群中多數蛋雞雞冠逐漸變淡、褪色,變成灰白色,產出的蛋也變淡變白,失去正常的光澤,且蛋殼明顯變薄。經過2~3d 可見雞群中出現明顯發病的蛋雞,表現出精神沉郁,站立不穩,食欲下降50%,羽毛干且亂,往往排出黃褐色、黃白色或柿紅色甚至黑褐色的煤焦油狀糞便,嚴重時其中混有腸黏膜組織和血液[1]。有的病雞嗦囊存在積液,臨死前從口中吐出沒有消化或水樣飼料。剖檢癥狀主要見于病死雞小腸中后段,主要是腸道變粗,腸道內充氣,腸道壁增厚,腸道黏膜表面覆蓋一層松散粘連的纖維蛋白,病變加重時腸道出現壞死、潰瘍并伴隨出血點,壞死點周圍纖維蛋白結痂,病變最嚴重時腸黏膜出現彌漫性壞死,壞死組織和炎癥細胞片緊密黏附于壞死區域,形成典型的壞死性腸炎。
該病常發生在炎熱潮濕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且因季節不同,發病類型不同,夏季主要以慢性發病為主,冬季主要以急性發病為主。雛雞和青年雞是重要的傳染對象。由于壞死性腸炎會導致蛋雞產蛋率降低,蛋品質量差,淘汰率增加等不良影響,因此,壞死性腸炎的綜合防治不容忽視。筆者將從影響蛋雞壞死性腸炎的外環境因素,內環境原因及綜合防治措施進行簡要總結。
引起蛋雞壞死性腸炎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雞群密度過大、通風不良、不合理使用藥物添加劑、環境中的產氣莢膜梭菌超標、球蟲病、飼料中額外添加魚粉、黃豆、小麥、動物油脂等高能量高蛋白原料,或者突然更換飼料,且飼料蛋白質含量低等一系列生產管理方面的因素都會引起蛋雞腸道內環境發生菌群失調,進而導致機體產生炎癥、毒素、潰爛的現象。
蛋雞發生壞死性腸炎的直接原因是致病菌A 型或C 型魏氏梭菌入侵雞體,并在宿主體內繁殖生存。在細菌繁殖過程中A型或C 型魏氏梭菌可產生α、β 毒素,在雞體抵抗力降低或腸道菌群失調時,這兩種毒素可引起雞腸黏膜壞死,使機體產生炎癥、毒素、潰爛的現象,進而導致發病率、死亡率上升,生長、生產性能均受到影響,造成大量的經濟損失。
2.2.1 免疫力下降
雞的免疫力是指機體抵抗外來侵襲,維護體內環境穩定性的能力,是機體自身的防御機制,是識別和消滅外來入侵病毒、細菌等能力。細菌和病毒在夏季繁衍很快,當雞群免疫力下降時更容易發病。
2.2.2 腸道菌群失衡
正常機體腸道內含有大量腸道益生菌,少量過路菌及致病性細菌,其中過路菌基本上都是從外界通過采食、飲水或其他渠道和方式進入腸道,不在腸道內定植。致病菌來自外來菌群及腸道內固有菌群,在優勢菌群作用下將致病菌嚴格限制在正常的不引起腸道問題的范圍內。若腸道菌群因為某些外環境因素發生失衡。病原性微生物會大量繁殖,原著共生性有益菌減少,一旦發生菌群失衡易使動物消化道機能發生紊亂。
2.2.3 混合感染
雞球蟲感染也是引起壞死性腸炎的重要原因,感染后導致大量腸黏膜上皮細胞破壞,從而有利于梭菌的定植和毒素產生,也可以說球蟲感染對壞死性腸炎的激發作用是必然的。
在飼料層面要防止病從口入,保障雞群吃得安全。(1)生產過程:主要從原料成分、飼料質量及飼料使用3 個方面進行管理。若飼料成分中含有大麥、黑麥、過量甘氨酸等物質,食用后會明顯增加引起壞死性腸炎的概率[2]。(2)儲存過程:若飼料從生產到運輸再到使用過程中,其中任何一個環節處理不當會使飼料發生霉變,降低飼料質量,食用后導致正常菌群結構遭到破壞。在飼料儲存過程中應存放在陰涼干燥、無陽光直射的地方以免飼料中的維生素在陽光或高溫作用下致使效價降低或失效。為了防止霉變,要將飼料放在通風的地方,最好不與地面直接接觸,可用木頭或其他東西先墊一下,然后再放飼料。(3)飼喂過程:在飼料使用過程中一直喂料,沒有留適當的空槽時間會導致舊料一直積壓,在夏天高溫高濕情況下,舊料會產生板結,滋生各種霉菌、細菌等各種有害菌,因此,在飼料使用過程中每天至少保證一次凈槽。
飲水是確保蛋雞生產性能穩定的關鍵點之一。在飲水管理層面主要觀察礦物質中鈣、鎂、鐵元素是否超標。飲水中的含鹽量是否偏高,水中的微生物含量是否超標,如細菌、大腸桿菌等。這些情況都有可能導致腸道內菌群發生失調,因此,在水源選擇上要盡量選用處理合格的自來水和深層水。對一些水質相對較差,有渾濁情況的飲用水要實施自然沉淀后方可飲用,過濾處理某些礦物質超標的飲水,做到每個月2~3 次的飲水消毒。
在飼養管理上主要關注溫濕度控制、應激控制及飼養密度。根據《蛋雞飼養管理標準》,在不同日齡下要保證雞舍內溫濕度適宜,如果溫度過高或濕度過低會明顯影響蛋雞抵抗力。如果濕度過高,雞舍內飼料很容易發生霉變或細菌滋生。
應激控制是保證蛋雞良好發育的關鍵因素,7 月中旬到8月中旬會出現歷史最高溫度,這個階段,管理人員要加強對熱應激的控制,降低雞的體感溫度,如打開水簾,舍內噴水降溫等,另外,還需要注意免疫過程中帶來的物理應激和生物應激,優化免疫程序,精細免疫操作,減少因免疫給雞群帶來的應激,為雞群創造適宜的生活環境,避免發生應激。雞免疫前后可在飼料中添加0.02%~0.05%多種維生素和0.02% VC,以緩解應激。
雞舍內一定要控制雞群密度,盡量降低飼養密度,讓雞群可以在一個比較舒適的環境中生活,增強雞群抵抗力,降低患壞死性腸炎的概率。
衛生層面一定要引起大家的重視,有時僅僅是沒有擦拭水管都會留下隱患,影響下一批蛋雞的綜合質量。我們需注意多進行幾次水線的反沖,保證雞群飲用到清澈干凈的飲用水,防止雞舍過于潮濕,最重要的是控制雞舍內環境粉塵,加強通風、消毒,防止雞群感染微生物,管理人員應加強生物安全的學習,保持雞舍干凈、衛生。
如發生疾病要做到及時治療,由于魏氏梭菌抗藥性很強,所以要迅速治愈,減少死亡和經濟損失,最佳的做法應是首先采取綜合防制措施,按常規用藥治療,同時迅速采集病料作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在此基礎上選用高敏藥物進行治療,只有這樣才能收到滿意效果。常用方法:在飼料中加入林可霉素、慶大霉素、桿菌肽、土霉素、青霉素及泰樂菌素等(注意治療此病切忌使用磺胺類藥物)[3],同時使用電解多維(含有大量的VC、VE等,可抗應激),甘露聚肽糖(可提高免疫力)等。如果與小腸球蟲并發時要兩病兼治。
疾病發生前要注意為雞群提供舒適的環境,干凈的水源,安全的飼料,防止疾病發生,疾病發生后應合理使用藥物,分析原因后再進行給藥,不盲目投藥,能個體治療的不進行群體投喂,減少資源浪費,盡量縮短病程,避免長期給藥,做好壞死性腸炎的防控,從細節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