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在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的大背景下,改革應用型本科高校傳統的商務英語翻譯教學模式勢在必行。通過首次提出“多模態應用翻譯能力”這一概念并厘清其構成,將現代信息技術納入人才培養中去,構建以發展多模態應用翻譯能力為中心的項目式教學模式,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應用型復合型商務英語翻譯人才。
[關鍵詞]新文科;多模態應用翻譯能力;項目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11-0077-03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全面推進我國的新文科建設,重點是將傳統文科與其他學科重組交叉融合,特別強調將新技術納入人才培養中去,以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應用型復合型文科人才。在此大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利用外語專業教育培養“專業+外語”(如商務英語)的復合型人才便不失為一條契合之道,而如何改革應用型本科高校傳統的商務英語翻譯教學模式、促進翻譯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交叉融合、切實提高學生的多模態應用翻譯能力以適應市場的迫切需求并服務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便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多模態應用翻譯能力的界定和構成
截至目前,尚未有“多模態應用翻譯能力”這一概念的提出。從語法角度來看,“多模態應用翻譯能力”是一個由定語“多模態、應用翻譯”+中心語“(翻譯)能力”所組成的偏正短語。首先,“多模態”源于社會符號學視域下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為理論框架的多模態語篇(multimodal discourse),要將其落實到翻譯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全面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有機整合各種符號資源,引導學生從多種感官模態中主動獲取知識,完成意義構建,提高記憶效率,獲取翻譯能力。其次,關于“應用翻譯”,其在現實生活中應用廣泛,國家急需口筆譯方面的應用型翻譯人才,因此,強調“應用翻譯”是符合國情需要和市場需求的,也契合應用型高校發展方向的人才培養目標。再次,“翻譯能力”一直是國內外翻譯學界關注的研究熱點之一,西班牙PACTE研究小組通過相關實證研究將翻譯能力定義為譯者進行翻譯活動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系統。[1]綜上所述,多模態應用翻譯能力指的是譯者開展多模態應用翻譯活動所需具備的知識與技能系統。
筆者曾撰文嘗試厘清翻譯能力的構成,將其分為基礎能力(包括意識形態、職業素養、任務處理能力)、核心能力(包括翻譯思維、轉換能力、校正能力、技術能力)和相關能力(包括雙語能力、文化能力、專題知識、工具能力)三大部分。[2]以此為基礎,結合多模態語篇和應用翻譯的特征進一步明晰核心能力和相關能力中的相關內容就不難得出“多模態應用翻譯能力”的構成。第一,將“翻譯思維”明確為“多模態應用翻譯思維”:譯者除了要熟悉應用翻譯理論、策略和技巧,還應了解多模態語篇理論,具備多模態應用語篇翻譯意識。第二,將“轉化能力”明確為“多模態轉換能力”:這是多模態應用翻譯活動的關鍵,是譯者運用多模態翻譯思維在應用翻譯過程中解構原文多模態信息和重構譯文多模態信息的能力。第三,將“工具能力”明確為“多模態工具能力”,指將重構后的多模態信息落實到譯文語篇中的軟件使用能力。
二、以發展多模態應用翻譯能力為中心的培養理念和課程模式
一直以來,我國本科翻譯課主要采用理論和技巧(練習)相融合的模式,先介紹翻譯理論,然后講解詞、句、語篇翻譯技巧,同時搭配各種材料練習;且普遍都是采用已出版的現有教材,真正使用自編教材的不足10%。[3]隨著新文科建設號角的吹響,改革應用型高校商務英語專業翻譯課勢在必行。而要想培養適應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多模態應用型翻譯人才,首先要樹立以發展多模態應用翻譯能力為中心的培養理念,并構建相應課程模式。文軍提出的“以發展翻譯能力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模式”便是很好的參照。
(一)分析情景與需要
社會對于應用型高校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翻譯能力的需求就是實用。本專業生源質量雖然不如英語專業,但學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好奇心強;教學條件和師資力量完備,能夠同時開設口、筆譯課,且打造了翻譯課程群,含中級筆譯、中級口譯、高級商務筆譯等,都是專業必修課。最重要的是本專業學生參加翻譯課程學習的興趣較高,38.71%的學生有考取翻譯資格證的意愿,11.23%的學生未來想成為專職譯員(其中65.45%的學生傾向選擇筆譯,而34.55%的學生傾向選擇口譯),13.53%的學生表示對文學翻譯比較感興趣,而選擇應用翻譯的占到86.47%。
(二)確定目標
以發展多模態應用翻譯能力為教學目標,不僅有利于深化翻譯課程的改革,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這也是筆者在前文明確多模態應用翻譯能力構成的原因所在。根據情景分析和學生需要,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取舍和整合,確定本課程要著力培養的是其中的核心能力,尤其是“多模態轉換能力”,從而在后續課程的具體教學中由教師做出相應安排。
(三)選擇課程內容與材料
本階段的任務是根據確定的能力發展目標,結合本專業的具體情景,確定課程的具體內容和教學材料。為了給下一步課程實施提供具體、可操作的知識體系和語言材料,本專業翻譯教師團隊耗時兩年完成了自編教材的撰寫,特別根據應用型本科高校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語言文化能力以及學習興趣和習慣有別于其他高校的事實,編撰適合該類學生特質的教材,以應用翻譯為重點,突出能力導向,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真正內化翻譯知識并提高翻譯水平。
(四)確定課程實施內容及方法
這是整個翻譯課程的核心階段,必須把教學目標、教學安排、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具體問題都考慮到,并盡最大努力把發展學生多模態應用翻譯能力的目標落到實處。教師在這一階段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體性。分析教學任務、確定教學模式、規劃教學單元、組織教學活動……每一個環節都要為實現課程目標服務。
(五)檢查、評價、反饋與改進
為了驗證課程實施對培養學生多模態應用翻譯能力的有效性,必須有一套全面規范的教學評價機制:1. 檢查:可采用教師自查、團隊教師互查以及專家聽課等方式,經常性地督促課堂教學實施,形成監督檢查機制。2. 評價:一方面是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多模態應用翻譯能力獲得情況進行判斷,包括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另一方面則是對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體系的評價,這是進行課程改革的第一手資料。3. 反饋與改進:基于經常性的檢查和雙向性的評價,結合學生反饋,教師(團隊)可以及時了解學生感受,設計一些更適合評價學生翻譯能力的方法,同時對教學模式細節做出必要調整。
三、培養多模態應用翻譯能力的項目教學模式探索
如前文所述,本專業建設了翻譯課程群,全面支撐對學生多模態應用翻譯能力的培養,而本文只聚焦于其中的一門課——高級商務筆譯展開討論。該課程開設于商務英語專業大三上學期,學生在大二下學期已經上完中級筆譯,對翻譯理論和技巧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對于本課程的需求是希望能具備英漢實務互譯的應用能力,熟練翻譯各類商務語篇。基于學生的基礎和需求,同時為響應教育部提出的高校人才培養要積極推行項目教學的號召,本研究嘗試構建以發展多模態應用翻譯能力為中心的項目教學模式。項目式教學的關鍵就是項目的選取。“教學的整個過程和所有內容都要以項目來貫徹,項目一旦確定,整個教學過程也就確定下來了。”[4]對此,筆者所在的團隊在編撰教材時就考慮到了教材的實用性及與課程實施的契合度,在翻譯實踐部分著力增加了應用翻譯的篇幅,其中的“商務文本翻譯”主要選取了企業簡介、產品說明書、商務廣告和商務合同這四類常見商務文本。下面以企業簡介翻譯為例展示教學實踐過程。
(一)教學準備
本項目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完成翻譯實踐項目的過程中掌握有關企業簡介翻譯的專題知識,并開始形成多模態應用翻譯意識,逐步具備多模態轉換能力和多模態工具能力。將企業簡介翻譯作為本課程的第一個翻譯項目難易度適中,既是對學生基本翻譯知識和技巧的小測試,也是讓他們了解商務語篇的一次練手機會,學生對此躍躍欲試。教學內容包括翻譯項目管理流程講解和企業簡介翻譯的專題知識傳授。教學活動則是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項目實踐:翻譯某公司中文簡介網頁并進行成果展示。網頁是集合文字、圖像、色彩、聲音、視頻等于一體的典型多模態語篇,這對于學生多模態相關意識和能力的獲得具有針對性幫助。教學環境是配備有藍鴿語言學習平臺和多媒體設備的語言實驗室,學生人手一臺電腦,用學號即可登錄校園網,使用翻譯引擎、搜索網絡資源等都很方便。
(二)教學過程
1. 項目準備:主要由教師利用PPT以講座的形式幫助學生進行本次項目開始前的知識準備,通過這種口語、文字和圖像等多種交際方式組合產生的多模態話語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一方面是翻譯項目的基本操作流程講解,從組建項目團隊到成員分工、從稿件分析到準備術語庫和翻譯工具、從項目控制到語言審閱、從譯后排版到項目總結,讓學生對翻譯項目有直觀的認識,也為本學期其他項目的開展打好基礎。另一方面是有關企業簡介翻譯的專題知識,讓他們了解本次翻譯項目的專業和行業知識,包括企業簡介的內容構成及功能、語言特征及翻譯、常用句式表達與翻譯等。通過非常豐富的中西企業簡介實例對比突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以積極的師生互動增加學生對重要知識點的印象,以便在翻譯實踐項目中可以學以致用,也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相關能力。
2. 項目啟動(團隊組建):教師首先明確本次翻譯項目任務和結項要求:學生需以小組為單位現場翻譯本地某硅業有限公司的中文簡介網頁并按要求提交譯稿,下次課進行成果匯報。項目成績由譯稿質量和匯報效果兩部分組成,各占50%;譯稿質量由教師評定,匯報效果由民主投票決定。隨后,學生自由組成4-8人的項目團隊,并選出小組長(即項目經理)。以后的翻譯項目可以沿襲此次的人員配置,也可以重新組合。在教師指導下,各小組長帶領小組成員結合之前學習的翻譯項目管理流程提交項目計劃書,確定人員分工和進度安排,以此作為后期評價的依據之一。
3. 項目實施:這是整個項目教學的核心部分,也是學生完成意義建構的關鍵階段,重點鍛煉學生多模態應用翻譯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同時綜合鍛煉基礎能力和相關能力。學生按小組就座后,教師給出本地某硅業有限公司中文簡介網頁的鏈接,提醒學生注意簡介中涉及的專業和行業術語,如“硅業”“沉淀法”“白炭黑”等,并要求各組提交譯稿時需注意字體、字號、排版等與原網頁頁面的匹配度。另外,教師特別強調要合理利用機器輔助翻譯等現代化翻譯技術提高翻譯質量,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核心能力中重要的技術能力。之后各小組在小組長帶領下按照項目計劃書開展翻譯實踐,遇到問題大家討論解決,組內解決不了的疑惑可以尋求教師協助。每個項目組在整個翻譯項目實施過程中不管是出現的翻譯問題、管理問題或對應的解決方案,還是每位組員的表現和感悟,都應該形成相應的文字記錄,這樣不僅有利于每位同學的進步,也有助于團隊的提升。教師需把控全場,及時回答學生疑問,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本次課結束時,各項目組組長將譯稿文檔提交給教師評分,課后小組繼續準備項目匯報。
4. 項目匯報:各項目組通過抽簽決定匯報順序。項目匯報內容必須包含三點:一是必須介紹翻譯項目和小組匯報的分工以及各組員的貢獻度;二是必須解讀本篇企業簡介翻譯所使用的策略、方法和技巧;三是必須分享所選用的翻譯工具和參考的網絡信息資源。每組匯報完后教師會就形式和內容進行簡單點評。全部匯報完后進行小組無記名投票,得票最多的項目組獲得項目匯報部分的最高分。
(三)教學評價
為體現教學評價的全面、客觀、公正,以發展多模態應用翻譯能力為中心的項目教學模式采用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學生自評、小組評價以及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體系。學生主要根據多模態應用翻譯能力的習得情況(具體到每個分能力)和在項目組內的表現給自己評分。而項目組成員之間對于各自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表現和貢獻度有著最直觀的感受,可以對照項目計劃書中的人員分工就每位成員的任務完成度進行打分。教師則按照學生自評20%、小組互評30%、教師評價50%的比例給出每個學生最終的項目成績。同時,教師也通過QQ群、超星學習通的討論功能等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和結束后不斷接受學生的反饋意見,對評分細則、測試手段、項目流程等進行持續優化。
新文科建設是國家對文科高等教育適應新時代發展和世界大變局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時代學科發展必須面對的現實。[5]面對新時代、大變局,“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應循之道。“多模態應用翻譯能力”概念的提出順應了網絡時代技術發展的浪潮,響應了國家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文科人才的號召,其內涵、外延和培養模式值得進一步探討與實踐。
參考文獻
[1] PACTE. 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A]. In F. Alves (ed.). 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 Perspectives in Process Oriented Research[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3: 43-66.
[2] 蔡佳立, 喻旭東. 基于機器翻譯的譯后編輯能力研究[J]. 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2021, 39(2): 104-107.
[3] 文軍. 論以發展翻譯能力為中心的課程模式[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4(8): 49-52.
[4] 喻旭東. 項目教學法與英語翻譯教學研究——基于翻譯實訓教學的應用[J]. 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7(3): 63-65.
[5] 江錦年, 陳瑛. 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學的跨學科研究[J]. 出版廣角, 2021(4): 27-29.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