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背景下,正確處置網絡輿情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成為領導干部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事關社會穩定大局和國家安全。當前,在實踐中部分領導干部的網絡輿情應對能力明顯不足。因此,在新時代提升網絡輿情應對能力,避免網絡輿情對社會帶來不良影響,成為領導干部必修的重要課題。
1.網絡輿情的內涵。網絡輿情是社會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從狹義上講,通常是指網民針對社會上發生的一些熱點、焦點問題,通過網絡表達的某些帶有傾向性的言論,既可能是正向價值觀的表達,也可能是負向情緒的發泄。從廣義上講,是網民在網絡上對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現象、突發問題所持的態度、意見和情緒的總和。當前,正處于網絡信息快速發展期,網絡媒體更是異軍突起。群眾通過網絡表達的態度和情感,傳播更加迅速,輿情也更難控制。
2.領導干部處置網絡輿情的實質。第一,處置網絡輿情是政治問題。網絡輿情事件極易吸引社會公眾的注意力,在特定的環境和時間節點內,還會帶來較大的社會影響甚至社會震蕩,直接影響黨委政府的公信度,關系黨的執政基礎是否穩固、社會秩序是否和諧、群眾思想是否穩定。作為領導干部必須高度重視、妥善處理,正確認識和看待網絡輿情處置的政治屬性和政治作用。第二,處置網絡輿情是技術問題。領導干部要想更好地把握網絡輿情的走向,更好地應對社會突發事件和社會熱點事件,必須熟悉網絡媒體的應用,這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技術問題,也是衡量領導干部能否跟上時代發展步伐的問題。第三,處置網絡輿情是文化問題。從表層特征來看,主要是指物質形態文化、制度形態文化和觀念形態文化,這些均是顯性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從深層特征來看,主要是指價值觀念、社會認知、公眾心態,是不可直接感知觸碰的形態,是整個群體在某個時間段里對整個社會認知的穩定心理狀態。
1.思想層面。第一,領導干部對網絡輿情的認識不夠深刻。隨著網絡的深入普及,我國各地政府對網絡輿情應對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但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問題。第二,領導干部對網絡輿情的認識不夠專業。大多數地方政府在網絡輿情應對上過度依賴網信部門,而各機關單位也只有宣傳部門對網絡輿情有所了解。第三,領導干部對信息時代的認識不夠及時。部分領導干部對信息時代的認識還停留在娛樂和應用上,沒有把微信、微博、頭條和抖音等應用平臺與工作結合起來,導致發生網絡輿情后無從著手,或者倉促應對,讓自己陷入被動,甚至引發更大危機。
2.技術層面。第一,網絡輿情監測技術落后。目前,地方政府網絡輿情大部分依靠人工或者軟件進行監測,其中又有不少是依靠人工進行監測,在當前的信息社會,不僅效率低,而且極易導致重大輿情暴發。第二,網絡輿情引導渠道單一。主要表現在過度依賴門戶網站和傳統媒體,卻忽略自身門戶網站和網絡論壇上官方賬號的建設經營。在輿情發生后,難以發揮自身門戶網站和網絡論壇的陣地作用,信息發布缺乏互動解釋渠道,喪失了輿情引導的主動權。第三,對網絡意見領袖不夠重視。一方面沒有培養服務本土網絡意見領袖的意識,另一方面在網絡輿情發生后,不善于借助意見領袖對網絡輿情進行引導。
3.制度層面。第一,組織管理機制不健全。各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由對口部門負責相關的網絡信息發布、監測,但在遭遇較大網絡輿情、需要多部門聯動處置時,缺乏能夠高效調動相關部門配合、形成網絡輿情處置合力的機制。第二,監測懲戒機制不完善。很多地方政府和單位沒有建立起網絡輿情處理的評價和懲戒機制,導致領導干部在網絡輿情應對上主動性不高,最終受損的是地方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第三,輿情處理機制不順暢。地方政府在網絡輿情形成初期,沒有有效的網絡輿情處理機制推動政府及時處理和回應,是喪失網絡輿情處理主導權、導致網絡輿情失控發酵的重要原因。
1.堅定政治立場,提升自身修養。領導干部要樹立起尊重公民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意識,科學研判網絡輿情的性質,對反映民意的客觀輿情應積極加以疏導解決,對惡意散播負面信息的輿情要嚴格管控。同時,要全面提升領導干部的自身修養。領導干部除了要做好本職工作,還要積極學習新媒體技術,了解各類新媒體平臺的網絡生態,包括網民構成、傳播規律及其影響力;要盡快提升領導干部的內在認知能力,以包容和開放的心態去了解、接納和引導新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要提高網絡信息篩查識別能力和網絡溝通能力,做到有問必答,有錯必糾,把信息傳播的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黨和政府部門的手中,使新媒體真正成為治國理政、執政為民的新載體。
2.樹立民情導向,增強問題意識。領導干部在處置網絡輿情時一定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凡事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尤其要看到民眾的合理利益訴求,從根本上解決不斷發酵的網絡輿情問題。同時,要增強問題意識,尤其是面對公眾關注度高的突發性社會熱點問題時,領導干部要以見微知著的政治敏銳性和防患于未然的工作主動性,探尋其背后合理的利益表達與訴求,站穩人民立場,及時準確回應網民關切,在掌握輿情發展主導權的同時更要積極推動線下問題的解決。
3.強化輿論引導,倡導新興媒體。第一,建立網絡輿情預警機制。一方面要嚴厲打擊錯誤輿論導向的媒體報道和惡意的謠言傳播;另一方面,官方媒體要敢發聲、先發聲,占據輿論制高點,把握應對網絡輿情的主動權。第二,加強建設網絡輿論主陣地。加強政府網站建設,強化微信公眾號、政務微博、抖音等新媒體的影響力,及時發布政務信息,通過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結合的方式,保證信息暢通,充分發揮主渠道的積極引導作用,著力解決好輿情突出矛盾和實際問題。第三,形成掌握網絡輿論主動權的聯動格局。在政府內聯合相關部門和單位,積極培養本地網絡意見領袖,與網絡意見領袖保持密切聯系,充分運用各類媒體資源,形成多媒體、多層次、全方位,立體交叉、互聯互通的聯動格局,合力引導網絡輿情健康發展。第四,注重經營和維護領導干部在網絡中的形象。在網絡輿情面前,領導干部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透明的,領導干部的形象代表著政府的形象,因此,領導干部必須做到勇于接受監督不逃避,正面接受批評不回避,積極解決問題不推諉。
4.運用法治思維,變革執政理念。一方面,要對新聞報道嚴格監督,規范新聞報道行為,凈化網絡環境;另一方面,要及時查清事實原委,按程序依法依規,對造謠生事的行為予以嚴厲打擊。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公民的意識形態受到深度影響,其衡量理想政府的標準也從“法度嚴明、廉政高效、便民利民”的“善政”期待,發展到公民對政府公共事務的廣泛監督、參政議政、合作管理當中,謀求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其實質是“還政于民”。為順應社情民意和發展潮流,必須從執政理念到管理方式上進行相應調整和變革。對網絡輿情既要采取“疏”與“導”的方式,又要努力完善網絡相關法律法規,推動網絡輿情的法治化、規范化。通過不斷變革執政理念,尋求最合理的社會治理模式,構建文明和諧的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