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覽社會工作發展歷史,社會平等正義一直被認為是社會工作的根本使命和工作宗旨。平等的內涵意味著不同的價值觀,如公平、正義、責任等。而作為主體之一的社會工作者具備這些基本專業素質是對職業價值最基本的保護。平等在社會工作價值倫理中主要表現在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的接納,承認服務對象個體的尊嚴,給予個體參與社會合作的機會,促使其融入社會,以此達到社會平等正義的目標。
1.理論意義。首先,中國幾千年所積累下來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是開展現代社會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它幾乎決定著我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理論在后期延續的周期與價值,可見其意義非凡。站在倫理道德層面,要想填充原本社會工作理論的真空地帶,最有效的方式是增強社會工作理論與本土倫理哲學的融合。其次,尋求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價值基礎。社會工作是在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承認社會工作中某些核心倫理價值的普遍性,如以人為本等,是借鑒和吸收發達國家社會工作倫理體系的前提。
2.實踐意義。首先,社會工作是極具實踐意義的專業工作,其實踐意義就在于“與生俱來”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及人文關懷的責任感。本文通過對社會工作平等價值觀的研究,望能讓眾人清晰認識其工作宗旨與價值追求。其次,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最終結果必將形成社會工作的職業化狀態,這就要求從業人員具備極高的職業道德專業素質,這樣才能促進中國社會工作的良性發展。本文通過對社會工作平等價值觀的視角來探討社會工作者的定位和職業要求所具備的專業素養,致力于培養出具有社會關懷感的社會工作者。
“以人為本”是西方社會工作價值的核心。在幾千年前的古代中國,哲學家們就提出了眾多博愛思想,如“仁愛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中國“四書”之首——《論語·堯曰》中也提到“不教而殺謂之虐”,這也充分說明了人文主義思想在幫助問題人群時的主導影響。
孔子所提出的“有教無類”“四海之內皆兄弟”,孟子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都表示人性普遍平等。莊子的思想雖沒有一模一樣的事物或者人,但實際上其本質都是相同的,因此,“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世界是彼此聯系的,你和我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平等相處、互助互愛,才能促進社會更好地發展。
無論是西方思想,還是中國觀念,我們從中都可以意識到弱勢群體在社會中的被動與無助,因此他們就成為社會工作者的重點服務對象,服務于這些弱勢群體時,社會工作者們要時刻謹記以人為本、公平正義的原則,來幫助其渡過難關,走出困境,這對于構建和諧平穩的社會而言極其重要。
1.個人主義。現代社會發展中的個人主義精神,提倡尊重人的個性及私人空間,承認個人有權不同于他人,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這種現代價值觀的發展對社會工作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例如,社會工作倡導充分尊重個人的意愿,強調每個人都具有生命潛能,都有實現自我發展的可能,社會有責任向社會成員提供條件和機會,促進個人能力發展。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種以人為核心的思想也會產生諸多的弊端,會出現個人主義膨脹的現象。所以,當紛繁的社會問題嚴重影響社會穩定與團結時,社會工作便獲得了生存與成長的契機,因為社會工作可減弱社會問題帶來的沖擊,充分發揮穩定社會的作用。
2.正義觀。在現代社會中,商品經濟的發展促成自由主義、平等觀念的發展。當代西方哲學的主流思想以自由主義為主,“正義”也自然成為其政治哲學理論的聚焦點。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所提倡的“公平正義論”被公認為是現代自由正義理論最經典的作品。他以公平正義為出發點,系統地論證了自由與公平、國家與個人、機會與結果等廣泛的社會政治問題,試圖重建現代西方社會“公平正義”的道德基礎。同時,《正義論》還表示,自由主義傳統仍有足夠的理論資源響應時代的挑戰,建構一個更為公正理想的社會。
3.權利觀念、獨立觀念和理性觀念。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分子,人們無法離群獨處,因此必須顧及他人的利益,但自我的獨立地位卻不會因此喪失。人們在經濟上獨立決策、政治上民主參與,在以社會分工為聯系的社會關系中,建立了平等的契約關系,維持自己的獨立。激烈的商業競爭使人們獲得更多的獨立性,擁有獨立人格會受到社會的尊重??傮w而言,西方社會向來注重理性分析,近現代更是強調理性的價值觀,推崇“價值中立”的理論。例如專業社會工作所需具備的公正、平等、尊重、關懷、個別化等都能體現平等這一價值理念。不僅如此,受法國啟蒙運動中科學與理性精神的影響,西方社會工作者常常將理性作為社會工作秉持的價值思想。
1.尊重、接納、不批判。對于社會工作所接觸的一線服務人員來說,他們的“煩惱”各有不同,俗話說“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其問題如何,其需求就如何,社會工作者在面對不同的服務對象時,所運用的專業技巧也就不同。即使對象不同,但也有幾種專業技巧是無論面對哪一位服務對象都必須具備的:一是同感。社會工作者在接觸與了解服務對象情況后,應將自己置身于服務對象所處的情形,對服務對象給予充分的理解,感受其情緒。二是誠懇和接納的態度。社會工作者在業關系中要保持真誠的服務態度,尊重接納服務對象此時的生活狀態,使其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三是關懷與非批判的價值觀。社會工作者要具有人文關懷,向服務對象表達關心,不以個人情感評判服務對象。四是積極主動。社工在工作過程中應以最積極、全面、和藹的態度工作。
2.個別化的獨特性。在進行社會服務時,社會工作者應注重個案工作的運用,在了解了服務對象的基本情況后,需要上門做家訪,社會工作者要重視個人的不同處境,要尊重個人之間的差異,采用不同的思維、不同的方法對待不同特質的人,對個別家庭情況特殊的服務對象提供個別化的服務,通過個別化的理解和感悟促成雙方達成互動。
3.公正平等地分享資源與服務。學術界著名的“電車難題”就關系資源與服務公正平等的共享問題,本質上是關乎道德與價值。社工的價值與內涵是對社會資源再次劃分。當提及資源鏈接的時候,社工內心是有明確序曲和目的的,也明白B擁有的資源剛好能滿足A,所以,社工做鏈接者,把B的資源精準地鏈接給A。而實際工作中,社工有明確的B(資源擁有者——購買服務方),不太明確的A(如“社區居民”),或者有無數個A,當獲得B的資源時,社工會對其再次劃分,至于如何劃分最能體現價值,還是需要社工來做出決策,此時社工就是“資源再分配者”。此時的矛盾是:如何保證資源再分配過程中的合理性與科學性?是否有具體依據或者原則?又該如何避免沒有新的問題出現?所以,社工應先做到“公正”,才能實現“平等”。社工的工作實際上就是對現有資源進行重復規劃與分配,而這一過程中該如何拿捏手中的“權力”,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