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良宇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江西總隊,江西 上饒 334000)
礦區在區域構造位置上位于蓮花~吉水復式向斜的永新~花橋(吉水)復向斜安福縣楓田一帶。
在安福縣楓田鎮一帶出露地層有二疊系和第四系,其巖性簡述如下。
(1)二疊系(P):該地區出露了二疊系下統茅口組和二疊系上統龍潭組及長興組地層。
①二疊系茅口組(P1m):主要有茅口組下段(P1m1)與茅口組中上段(P1m2+3)巖層。茅口組下段(P1m1):巖性為一套灰黑色含炭鈣質頁巖夾透鏡狀石灰石或泥質石灰石、時夾硅質頁巖,頁巖較柔軟,小褶曲異常發育,產大量腕足類及較多蜒類化石。茅口組中上段(P1m2+3):巖性為一套灰~深灰色夾灰黑色厚層~巨厚層狀燧石結核灰巖。②二疊系龍潭組(P2l):巖性以砂巖、頁巖為主夾炭質頁巖及煤層,韻律清楚,為海陸交替相沉積。按照巖性及含煤情況,龍潭組自下而上又可分為:官山段、老山段、獅子山段及王潘里段。二疊系長興組(P2c):巖性以深灰色含白云質灰巖為主夾鈣質頁巖,產大量蜒類、珊瑚腕足類、苔蘚化石,屬淺海相沉積。
(2)第四系(Q):巖性為殘坡積及沖積砂礫石土、粘土及亞粘土。
(1)褶皺構造:為永新~花橋復向斜中安福縣王家坑~瓜畬向斜的南翼地帶,該向斜核部為二疊系龍潭組及長興組,兩翼依次為二疊系茅口組及石炭系,向斜軸呈東西走向,向斜形態由西向東逐漸開闊。
(2)斷裂構造;主要有正東西向及北東東向斷裂構造,次為北西及北西西向斷裂。
礦區內只出露了二疊系下統茅口組中上段及第四系。茅口組呈北西向展布,總體為一單斜,第四系沿溝谷低洼處分布。其巖性特征由老至新描述如下:
(1)二疊系茅口組中上段(P1m2+3),按巖性特征可分為上、中、下三個亞段,由下自上巖性情況分別為:
第一亞段(P1m12+3):巖性為燧石結核灰巖,灰~深灰色厚層狀、灰黑色~深灰色,含少量薄層狀炭質頁巖,炭質頁巖厚度不大于4cm。其燧石多以結核狀分布于灰巖中,燧石結核含量小于5%。分布于礦區石屋洞西側,由CK201、ZK201、CK001、CK002、ZK501、ZK502、ZK301、ZK801鉆孔控制,揭露厚度約100m~150m。
第二亞段(P1m22+3):巖性為微晶灰巖,灰~深灰色偶夾灰黑色,厚~巨厚層狀。鉆孔揭露該段中灰巖質純,局部含少量燧石條帶夾層,共有11條分布,夾石主要分布于灰巖礦礦層頂底板附近,呈條帶狀、似層狀及透鏡狀分布。該段巖性有多個鉆孔控制了頂底板邊界線,且已控制到-50米標高。該段主要分布于礦區東陽峰與石屋洞之間。為灰巖礦礦層,礦區內控制最大厚度約140m(CK501鉆孔)。
第三亞段(P1m32+3):巖性為含燧石條帶灰巖,灰~深灰色中~厚層狀,含少量薄層狀炭質灰巖,炭質灰巖厚度不大于4cm。上部夾1m~2m灰色~淺灰色灰巖。燧石呈條帶及團塊狀,大者達20×40cm,小者4×6cm,燧石條帶含量大于25%。分布于礦區東陽峰東側地形高處。本次鉆探已由多個鉆孔控制該段巖性,其fSiO2大大超過了灰巖的指標。
(2)第四系(Q):巖性為棕黃色~棕紅色殘坡積粘土、亞粘土、含礫砂土及砂礫石土。鉆孔揭露最淺0米(ZK202-2、CK603孔等),最厚可達30m(ZK104-1孔),平均厚度10.21m。主要分布于礦區東部東陽峰山頂、山脊、緩坡以及西部山坡、低洼處。
礦區巖層呈單斜構造產出,地層產狀為100°~115°∠30°~45°,淺部平均產狀100°∠40°。通過以往勘查發現兩條斷層,即F1、F2,其特征簡述如下:F1斷層:位于礦區石屋洞山頂西側,為北東走向的逆斷層,往北可能延伸到第四系覆蓋層之下,傾角50°~65°,傾向東南,傾向呈上緩下陡的弧形斷裂面形態,斷裂構造破碎帶較薄,旁側巖石較破碎。發育長280米,推測發育長約600米左右。F2斷層:位于礦區東陽峰山頂北側,為近東西走向的平推斷層,推測發育長度280m,傾向北,傾角70°,上、下盤垂直斷距約5m~10m。礦區內出露的兩條斷裂構造對礦石質量和礦體的完整性沒有影響。
在礦區內未發現巖漿巖體。
根據本次工作對礦山采坑、鉆孔所見巖溶裂隙的統計,巖溶裂隙率平均小于1.8%,下部采坑幾乎很少見到巖溶溶洞,巖溶裂隙率小于0.5,幾個揭穿礦層的深孔(如CK501、CK801等)巖芯采取率達95%以上,未見巖溶溶洞等現象,巖溶率更低,小于0.2%。本次鉆探施工的5個鉆孔(ZK301、ZK302、ZK501、ZK502、ZK801)未見巖溶溶洞等現象,可見礦山剝離了第四系表土層之后以下3m~6m范圍內淺部巖溶發育外,到了中風化層以下,巖溶不發育,在斷裂帶及其附近巖溶裂隙率稍有提高,但礦區斷裂發育較少,對礦層影響很小。故礦區巖溶裂隙率平均不到2%。
灰巖礦礦層賦存于二疊系下段茅口組中上段第二亞段之中。主要礦層為一層,層位較穩定。
灰巖礦:礦層分布范圍北起Ⅳ線石屋洞北,東陽峰南,南至Ⅷ線,礦區范圍內控制走向長435m,最寬約550m,面積約0.246km2,礦層出露標高+176.49m(現已采完),最低標高-50m(CK801鉆孔,水泥用灰巖礦礦層控制垂深130米,鉆孔深207.21m)。
根據礦石結構構造及礦物成份,礦區僅有一種礦石自然類型,即微晶灰巖。微晶灰巖:巨厚層狀,為深灰、灰黑等色,微晶結構。主要的礦物成份為微晶方解石,少量生物遺體、炭質灰巖。主要分布于礦區的北起Ⅳ線石屋洞北,東陽峰南,南至Ⅷ線。方解石為極細小的等軸粒狀、棱形狀和不規則的顆粒狀,粒度大小在0.05mm±,含量85%以上。生物遺體眼球形、彎目形和圓形,生物遺體大小不均,體內由微晶方解石組成,生物大小在0.1mm~3.5mm不等,生物種類是蜓類,少量的藻類、輪孔蟲等。含量在12%左右。炭質為黑色細小的質點狀和霧狀集合體,大小0.005mm~0.1mm,含量2%~3%。
灰巖礦礦石Ⅱ級品:為灰、深灰等色的微晶灰巖,泥晶、微晶結構,中厚層-巨厚層狀構造。巖石主要礦物成份為泥晶、微晶方解石,含量一般78%~92%。Ⅱ級品礦石主要分布于二疊系下段茅口組中上段第二亞段之中,在各勘探線的分布對應性較好。
礦石為灰~深灰~灰黑色灰巖,呈隱晶~微晶質結構,塊狀構造,偶含炭質而呈灰黑色。礦石主要礦物成份為方解石,少量硅質和鎂質。
經以往及本次勘探取樣300件測試,礦石化學成份為:礦石有益組份CaO單樣含量為45.23%~55.68%,平均52.55%。其中含量在<48的占總樣數的2%(6件);含量在48%~52%的占總樣數的28%(84件);含量52%~55%的占總樣數的64%(192件);含量≥55%占總樣數的6%(18件)。CaO含量在傾向上的變化系4.93%,CaO含量穩定。
礦石次要化學組份SiO2單樣含量為0.12%~11.74%,平均2.72%,SiO2含量在傾向上的變化系數為118.70%,根據“基礎報告”Al2O3單樣含量為0.14%~0.89%,平均0.32%;Fe2O3單樣含量為0.064%~0.530%,平均0.157%;K2O單樣含量為0.008%~0.320%,平均0.078%;Na2O單樣含量為0.003%~0.048%,平均0.008%;SO3單樣含量為0.006%~0.220%,平均0.021%;Cl-單樣含量為0.001%~0.008%,平均0.004%;燒失量單樣含量為39.63%~43.64%,平均43.22%。
綜上所述,礦體礦石有益組份CaO含量高且變化穩定,有害組份MgO含量較低的,是優質的石灰質。
圍巖巖性為燧石結核灰巖、含燧石條帶灰巖,主要分布于礦體的頂、底部。厚度達60m~200m。
礦體底板巖性主要為灰色~深灰色含燧石條帶灰巖,及深灰色~灰黑色隱晶質燧石結核灰巖(SiO2含量達15%~50%),鉆孔揭露假厚度達80m~120m。
礦體頂板巖性主要為淺灰、深灰色含燧石結核灰巖,夾灰色隱晶質灰巖,灰巖呈1m~3m厚度的互層狀態產出,鉆孔揭露假厚度達100m~200m。灰巖礦體圍巖可做建筑石料用。
灰巖礦礦體夾石在礦體中呈條帶狀或透鏡狀分布的燧石條帶灰巖,在勘探控制范圍內共發現了11條,夾石長短不一,厚薄不一。夾石的主要特點是SiO2含量大于6%,CaO含量一般小于48%,夾石一般在走向上不連續,呈長透鏡條帶狀產出。灰巖礦體夾石可做建筑石料用。
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條件,主要影響為水文地質條件和環境地質條件,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屬于水文、工程地質條件中等的礦床(Ⅱ-4),礦床環境地質條件所屬類型為:質量良。
礦區灰巖礦礦體為二疊系茅口組中上段(P1m22+3)第二亞階中的微晶灰巖,灰~深灰色偶夾灰黑色,厚~巨厚層狀。鉆孔揭露該段中灰巖質純,含少量燧石條帶夾層,共有11條分布,夾石主要分布于灰巖礦礦層頂底板附近,呈條帶狀、似層狀及透鏡狀分布。礦體呈單斜產出,產狀為100°~115°∠30°~45°,平均產狀約為100°∠40°。礦體呈巨厚層狀,總厚度約200m~300m,礦層厚度變化穩定,連續性較好,厚度變化系數小于40%。
綜上所述,該礦區具備良好的工業開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