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琳,尹哲友,滿桐彤
(延邊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
新農科建設是全面落實“十九大”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2018年9月,教育部、農業農村部等聯合發布《關于加強農科教結合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指出“深化農科教結合”,涉農高校應培養知農、愛農的一流農林人才,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1].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涉農高校代表的回信中表示,想要實現中國現代化必須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農業人才的質量和科技水平的高低決定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2].習近平總書記的以上要求為新農科背景下的農業經濟教學指明了方向.我國高等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建設正處在調整和轉折時期,本文試圖從新農科背景下我國高等農業經濟學教育面臨的挑戰著手,對農業經濟學科建設的未來選擇作進一步探討.
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農業經濟占據重要地位.在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階段下,農業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有了大幅提高,而目前我國高校對農業經濟類人才的培養落后于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所以應對農業經濟教育予以更高的重視,以達到農業經濟的發展目標.經濟管理類專業的特點是需要學生有效地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而實踐與創新教學就是培育學生把理論聯系、結合到實踐與實際的主要方法與手段,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突破口與切入點.面對新農科背景下我國農業經濟、農村發展和農業科技發展的趨勢以及對高等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的需要,必然要求農業經濟管理教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改革,其目的主要在于提高農經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培養和造就高質量的新型人才[3].也只有深化改革,主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才是農業經濟學教育的發展之本.由此可見,深入研究并分析我國農業經濟教學的不足點與我國農林院校在新農科背景下的農業經濟教學改革的路徑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因素的制約,高等農業經濟教育在市場經濟的震蕩中,仍面臨著諸多方面的困境和矛盾,尤其是面對新農科背景,現實的農業經濟教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跟不上改革發展的要求,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教材內容陳舊,課程內部結構上交叉、重復和課程內容分工不明確,理論與實際脫節,尤其是當前教材的混亂狀況和專業課的分解,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并造成了分解后的課程相關內容的重復和脫節現象.教學過程枯燥乏味,教學方法單一,未能突破傳統框框的束縛,表現在教學中一直沿用“注入式”“一言堂”“照本宣讀”等方式,造成學生的反感和抵觸,使教育脫節.農業經濟學是運用微觀經濟學原理,解釋和分析農業部門的重大經濟問題的一門學科.在學科內容體系上,存在多學科簡單交叉重復、教學內容理論多等一系列問題[4].傳統的教學形式非常單一,只是對農業經濟學的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低,在教學環節上缺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5].
部分教師重視科研課題的研究而忽視教學方法的研究,重視教材的編寫和科研論文的寫作而忽視教研論文的寫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高校中還沒有真正把教學工作放到中心地位,加之目前職稱評定中存在著片面強調科研成果、科研論文的弊端,更加淡化了教師對教學方法研究的意識.
目前,學生更重視知識的“實用性”,而對于距離實踐“較遠”的經濟理論知識和方法論興趣不大,使教師的教學思路被動地改變,造成學生經濟理論基礎薄弱,進入社會后的后勁明顯不足.
農業經濟學課程的實踐教學課時數較少,考核方式落后,實習基地不穩定.農業教育對試驗研究和具體實踐的要求很高.然而,縱觀各高校,即使是農業高校對農業教育實踐環節也不能提供充足的資源,保證學生的農業技能、農業知識、農業科學等真正寓于農業經濟發展當中.實踐教學制度的不完善與不完整,缺乏對實踐教學課程的總體安排、具體要求的統一規劃,導致實踐教學安排的任意性較大,缺乏對實踐課程教學任課教師的培訓體制與引進體系,指導教師普遍缺少實踐教學經歷,課程實踐教學效果不佳.
農業經濟學課程是農業人才必須學習的基礎課程,農業經濟教育是培養農業人才投身農業生產實踐的必要環節.美國農業教育中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內含著強烈的“我們要根據社會需求來考慮辦學”的理念,因此,美國培養的農業人才與農業經濟發展緊密相連.在我國,農業教育與農業經濟發展之間沒有完全契合,供需錯位,特別是人才供需不平衡.目前我們需要大批能夠不斷開拓市場、創新進取、知識豐富的經營管理者以及現代農業高科技人才.到目前為止,我國農業專業招生比重持續增長,然而依然沒有達到標準,管理科技類人才和農業專業人才相對較少.
新農科建設也是高等農林教育改革的過程,需要從人才培養和各個環節加以考慮.
教師的素質、專業知識和學術修養,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有較大的影響.提高教師的素質主要是使之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熟悉教學規律和教學內容,努力提高教學水平.首先,應吸納高學歷、高職稱且擁有農業經濟知識儲備的教師參與農業經濟學的課程教學[6].其次,增加外出培訓機會,增加內部溝通,這樣既能吸收先進的教學理念,又能集思廣益,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需做到講解有度,要用新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創新的高等農林院校的農業經濟教育不能僅僅停留于書本和課堂,務必走下“黑板”、走出教室.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增加研究性、創新性、綜合性教學內容,同時全面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果.
結合農業經濟學課程特點,不斷探索提高教學效果的教學方式,應及時把農業經濟方面的新政策、新成果引入到課程教學中,同時增加課堂發言及師生互動的環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育學生對農業經濟的學習興趣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注重授課方式和學習方式的雙向改革,是深化教學方法改革的主要對策.改革農業經濟教學法應以抓好教學法研究為突破口.教學法的研究,一是可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二是可以促使教師深化教學改革;三是可以改變以課堂為中心和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四是可以了解和把握國外的先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發展動向;五是可以既繼承傳統成功的教學法,也能夠探索和總結出新的教學法.
實踐性教學是教學方法體系中的重要部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國大部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現象,一般來說,專業核心知識體系下的理論課程門數多、課時長,而專業實踐能力培養體系下的實踐課程數量少、課時短,僅少數理論課配備有實踐課[7].此外,雖然諸多農業經濟管理專業與涉農企事業單位簽訂教學合作協議,建立校外教學實踐基地,然而,專業對校外教學實踐基地利用未成常態,合作形式單一,難以充分發揮實踐基地對提高學生專業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突出作用.今后,應把實踐實訓作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增加實踐教學的課時,并且把理論課與實踐有機結合,充分貫徹產學研相結合的理念.在實踐課程的教學上,教師可以借鑒現場模擬教學、示范教學、分組實習、案例研究等方法進行教學.同時,應將實踐教學質量及結果納入教師績效考核中,營造實踐教學質量文化提升的底蘊與氛圍.
我國農林院校應研究國外較為完善的農業經濟教育體系,吸收文化創新,以此完備我國農業經濟學課程的教育體系.不僅要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也應增加學生在農業領域上的實踐經歷,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對“農”的排斥.在農業教育的機構設置上要多元化,不僅國家要設立農業方面的教育部門、機構和學校,同時也要充分發揮民間的資源和力量,鼓勵和支持發展農業方面教育的私人機構,如農業私立學校、農業培訓機構、農業協會團體等.此外,要有重點地設立專門的農業教育學校,設置嚴格的條件限制來保證生源質量,真正地培養專門從事農業的精英.
新農科背景下賦予農林院校及相關專業更高的要求和使命,應培養能夠立足于我國實際的創新型農業人才.政府要多與農業院校進行交流和溝通,為學校培養適合經濟社會以及農業發展的人才類型進行方向性的指導,真正實現人才服務于社會農業經濟的宗旨.
本文在新農科、新形勢背景下簡單敘述農林院校加強農業經濟課程教學的必然性,提出傳統農業經濟教育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對應建議.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高等農林院校肩負著重要使命,應聚力打造多樣化課堂、創新性開展新式課堂,使書本內容與實際應用融會貫通,讓學生通過本課程學習,掌握農業經濟學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構筑起考察我國現代農業經濟的基本視角,掌握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與世界農業發展趨勢,并綜合應用所學理論,發現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