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瑩穎
(武漢城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83)
湖北省乃魚米之鄉,自然資源豐富,許多村灣沿湖而建,依山傍水,風光無限。其中多數村灣均擁有悠久的文化歷史,但在綿延上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許多村灣的歷史遺存正在慢慢消失。如何利用好這些歷史遺存,讓村灣展現新的活力,讓世代居住在這里的人們與當地產生情感連接,讓村民能夠留在家鄉并且愿意留在家鄉,有待大家去思考、去解決、去完善[1]。
通過兩次針對細屋熊灣的具體考察,筆者對該村灣的各個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細屋熊灣擁有悠久的歷史、動人的鄉間故事、美麗的自然景觀,不由讓人萌生一種一探究竟的念頭[2]。
歷史文脈在鄉村景觀有機更新設計中是十分重要的存在。通過對鄉村歷史故事、歷史建筑、歷史物件的調查和保護,將這些具有歷史文脈色彩的鄉村遺存,借由傳統符號的提取、場景再現等形式進行二次設計表達,能夠喚起當地人對家鄉的記憶與思念,也能為當地外流人口提供鄉情依托。通過深入挖掘鄉村中的歷史遺存信息,探尋歷史文脈線索,同時運用鄉村景觀有機更新的相關設計手法,能夠讓當代人的歷史記憶覺醒,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3]。
當前,全國各地均在響應中央政府的號召發展美麗鄉村,使鄉村建設步伐越來越快。在同質化嚴重的鄉村建設中,筆者細致梳理了湖北省鄂州市涂家垴鎮細屋熊村的歷史文化變遷,從涂家垴鎮的版圖變遷中,了解到涂家垴鎮在梁子湖區域所處的地理位置較為優越;在對楚族熊氏發展脈絡的整理中,得知熊氏的歷史淵源;在對南窯的發展歷程進行追溯時,猜測其源頭的方向;在對細屋熊村歷史故事的調查中,了解了窯花子墳、熊有余墓、貨郎義賠、跑馬圈地等故事的由來[4]。
由于生活習慣和地域文化的不同,從明末清初開始,人們就用“大”與“細”來形容村落家族人口的數量以及建筑的多寡;用“上”和“下”兩個字來形容村莊的地理位置。最早,細屋熊村只有一戶人家,占地面積53.330hm2,這家人姓熊,因此,大家便親切地稱這個村子為“細屋熊村”。
細屋熊村位于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區,全灣面積約0.550km2,其 中 水 田0.190km2、農 田0.025km2、旱 地0.033km2、經濟林0.040km2、原生態林0.053km2、南窯遺址0.020km2,有居民41戶143人,其中常住人口66人。細屋熊村環境優美,地理位置優越,森林覆蓋率達70%。村莊擁有生態湖泊和眾多分散的水塘,且有白鷺在此棲息;擁有起伏的崗地,林地資源豐富,除一般果樹外,還有繁茂的原生竹林;擁有大量的稻田[5]。
細屋熊村有一處明末清初的歷史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如今只剩下一座門頭,門頭上有“高陽甲第”四字門牌匾,門頭往上有“三楚高風”四字,門邊依次刻有楚文化圖騰——鳳凰,除此之外,細屋熊村還保留有許多戰國時期的文物以及各個時期建筑的雕花配件。
針對細屋熊村做歷史文脈提取時,結合“高陽甲第”與“楚南窯”2處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重點梳理熊氏姓的起源與發展脈絡、民間傳說、名人事跡等。在傳承“忠勇為公,技信守義”道德信條的同時打造更具道德文化顯證的特色活動,彰顯該地區的名人、名事、名物。在形成歷史文化生態系統的同時,進一步挖掘更為深遠且廣泛的歷史價值內涵,顯示歷史文脈發展的輻射性與示范性,成為該區域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文化引領。
對“高陽甲第”與“楚南窯”2處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進行保護性修繕。例如,擁有“高陽甲第”牌坊的百年歷史建筑已經由湖北美術學院環藝系進行了藝術改造,加固了原有牌坊,并在其原有的建筑地基上修建了村史館。經過藝術改造之后,建筑展陳著細屋熊村的過去、現在及未來,保存著熊姓氏族的宗譜以及生活用品的實物,既帶著濃濃的歷史感,又有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細屋熊村的水系分為村子外圍水系和村子內部水系兩部分。村子外圍水系主要為水田,但由于許多村民外出打工,出現水田無人種植的情況。現在,部分村民把閑置水田全部承包下來,采用蝦稻共養的種養方式,收益高,效果良好。村子內部有1處中心池塘、2處小型泉眼,但中心池塘的駁岸已經被嚴重硬化,導致無法與其余幾處泉眼連通,長此以往難免會出現水質惡化的現象。因此,重組村內水系格局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把硬質駁岸拆除,將中心池塘與泉眼連通,在水系和村子之間尋找視覺和心靈的聯系。設計村內水系時,將細屋熊村水景景觀分為3個部分,即泉眼濕地、竹漫小池、映日荷花。將原有中心池塘的硬質駁岸拆除,與泉眼相連通,變“死水”為“活水”。通過3處水景,可以感受不一樣的水域空間。在泉眼濕地,聽流水潺潺,觀竹林白鷺,感受泉眼濕地;在竹漫小池,看鏡面般的水域,在竹林下的水邊漫步;在印日荷花池塘,觀日落,賞荷花美景。涼亭、步道、小橋等設施設計,使水域空間更多變,也能多角度欣賞荷塘美景。
在對細屋熊村進行整體環境改善之余,應設計添加文化景觀節點,以促進村子長遠發展。在整體設計中,將整個村莊設計為4個大的分區。
第一分區是景觀入口和轉乘驛站。在此區域,將展現顓頊、熊鬻、熊繹、不服周(熊通)等幾位主要熊氏成員的故事。在入口處運用大地景觀設計和語音故事相結合的方式,將游客引入村莊。
第二分區是鄉村大舞臺、月亮門、私人博物館、飯莊及風荷棧臺。在此區域,將采用歷史物品陳列的方式,讓游客在欣賞美麗鄉村風貌的同時感受歷史的韻味。
第三分區是陶藝館、咖啡館、中心池塘、高級民宿及村史館。在此區域,將展現貨郎義賠、高陽甲第、金竹園、百年楓香等故事,采用景觀設計與語音故事相結合的設計手法,讓游客在游玩與駐足之間感受細屋熊灣的歷史文脈。
第四分區是熊有余墓、窯花子墳、南窯遺址博物館及跑馬圈地。在此區域,將展現熊有余墓、窯花子墳、南窯遺址博物館、跑馬圈地等歷史故事,除了采用語音故事敘述外,針對南窯遺址做了具體的遺址博物館設計,復原當年的南窯景象。
這四個部分設計,希望能夠真實地還原鄉村歷史風貌,運用藝術介入的手段,為細屋熊村注入新的活力,實現美麗鄉村的夢想。
歷史文脈是村莊得以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文化基石,是村莊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在古村落日漸衰敗的當下,村落要緊緊抓住國家建設美麗鄉村的政策支持,以村莊歷史文脈為發展線索,以點、線、面逐步擴大、連接為發展方式,將村莊逐一發展并聯系起來,改善村莊的自然景觀與人文環境,為鄉村中生活的人們提供較好的生活空間,使湖北省的楚文化特色能夠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