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熠思
(河北省淶源縣北石佛鎮中心小學,河北 淶源 074300)
五年級音樂課由原先一至四年級的每周兩節減為每周一節。課時少了一半,但五年級音樂課程的內容卻沒有相應精簡。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以下簡稱“人教2011 版”),小學五年級下學期與四年級下學期的音樂課本內容設置為例:

四年級的學習總量僅比五年級多3%,卻多出一倍的課時。其中,五年級歌曲的數量又比四年級多出將近25%。
1.歌曲長度增加
人教2011 版小學五年級下冊音樂課本歌曲長度及二聲部長度統計表

人教2011 版小學四年級下冊音樂課本歌曲長度及二聲部長度統計表

五年級的歌曲平均長度在27.45 小節,四年級的歌曲長度在19.125 小節,曲子更長。
2.縱向二聲部合唱
五年級出現的二聲部歌曲為6 首,占歌曲總數的54.5%;其中二聲部合唱部分占每首歌的平均值為23.8%。四年級二聲部為2 首,占歌曲總數的25%;二聲部合唱平均占16%。眾所周知,二聲部合唱音準的和諧問題是平時學習的重點難點。五年級的二聲部合唱以三度同向旋律為主,這是小學生二部合唱中相對較難的部分,比起輪唱和不同旋律相疊加的合唱編排,同向行進的三度音程,練習起來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
3.橫向旋律難度
五年級歌曲的音程跨度較大,較復雜。增四度、減五度、小六度、大六度音程幾乎每首歌曲都出現一到兩次,升降變化音也經常出現。而人教2011 版五年級下冊教材中的歌曲《西湖美》,則是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旋律。這首根據越劇創作的歌曲既要解決音準問題,同時十六分音符的穩定時值也是演唱的重點。同時,五年級歌曲的節奏型更為多樣,弱起、切分、附點等節奏型出現了更復雜多變的組合。此外還有復合拍子的歌曲。一首歌曲中出現2/4 拍、3/4 拍,或者是3/4 拍、4/4 拍的樂節穿插,給音樂帶來豐富多彩的變化,也增加了學習的復雜程度。以上內容被限制一節課完成,因而師生需共同攻克難點掌握知識,對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長,以及音樂基礎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
根據2011 版音樂課程標準,3~6 學段“表現”中,關于“演唱”的要求,五年級學生應能做到:樂于參與各種演唱活動;能夠用正確的演唱姿勢和呼吸方法唱歌,培養良好的唱歌習慣;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準確的節奏和音調,有表情地獨唱或參與齊唱、輪唱、合唱,并能對指揮動作做出恰當的反應;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簡單評價。等等。在3~6 學段“表現”中關于“識讀樂譜”方面,要求是這樣的:結合所學歌曲認識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音樂記號;能夠跟隨琴聲視唱簡單樂譜,具有初步的識譜能力。
從實際上課學唱歌曲的情況中,筆者認為,對五年級學生的歌唱能力要求基本應達到:具有主動識譜的意識和識讀樂譜的習慣,能夠識讀附點、切分、前后十六分音符等節奏型,對于純四度、純五度以內的音程準確把握;在有限的2~3 次視唱或聽唱后就能夠記住歌曲,音樂記憶速度相應提高;對于二聲部合唱已經有了明確的概念,有中等的音程感,并且愿意自覺嘗試二聲部的演唱;對于中西方音樂的風格能夠明確區別。
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人類的學習大多發生于社會情境中,只有站在社會學習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發展?!盵2]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對周圍世界的認知變得更加豐富,在心理上他們趨向同伴認同,開始追求新鮮新奇的事物。這時期在音樂方面,動漫音樂、游戲音樂、影視音樂和流行歌曲開始在五年級孩子的心中變成主流。從心理上,他們更趨向于這些充滿活力的音樂。而對于課本上的歌曲也產生了明顯的區別對待:有特色的音樂更愿意接受,中規中矩的歌曲則反應冷淡。
同時,生理條件的變化也影響著小學五年級孩子的歌唱心理。部分男女生開始進入青春期發育,對于歌唱方面最明顯的影響就是聲帶的變化。男生的嗓音變得低沉沙啞,女生的嗓音也不如四年級干凈清脆,變得圓潤豐厚。在群體中,發育的孩子因為音色變得與眾不同而變得害羞,不敢放聲與同齡人歌唱的大有人在。這個時期的男孩女孩還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對自身嗓音的控制能力減弱。由于發育的過程中,整個發音器官如喉頭、咽部和聲帶都會出現細微變化,唱歌費力、高音上不去等情況的出現,也會影響學生歌唱的興趣與熱情。
五年級的音樂教學,首先要能夠啟發孩子們的自主學習精神,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從更多,更直觀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去體驗和感悟,去表達和創造。在每周有限的40 分鐘內,要靈活分配課堂時間,抓重點,講方法,幫助孩子們克服困難,充分感受藝術的熏陶。
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時間越長,課堂效率越高。在五年級的音樂課堂上,教師的提問設計十分重要。好的問題,能夠引導孩子們的學習方向,激發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從而逐步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了主動學習,課堂時效就會事半功倍。
音樂課堂的提問,首先語言風格應該是簡潔又風趣的。教師的提問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同時啟發思考,把更多發言的機會留給學生,而不是教師半節課唱獨角戲。其次,問題的設置應與課堂內容緊密相關。每一次的聆聽范唱或者識讀樂譜,教師都應該就音樂的相關資料、背景知識、音樂風格、演奏樂器等等設置問題,讓技能練習與感受感知來同步進行。最后,鼓勵學生自己給自己提出問題。比如在演唱前提出本首歌曲的難唱句,在演唱中提出自己的演唱情緒要求,表達自己的感悟,以及在學會歌曲之后還要學著聆聽同學的演唱,并給出恰當的評價與建議。
“聽唱學”類的歌曲,應該是教材中朗朗上口,或者比較短小的作品。比如中國各民族民歌、中外童謠等。這類歌曲本身具有鮮活的生命力,不拘形式,所以學習時以感受音樂為主,通過反復邊聽邊唱多次,個別樂句或樂節重點教唱的方式,用最經濟的時間學會。這類歌曲往往可以與音樂實踐、音樂欣賞和樂理學習活動“搭伴”,整合課堂模塊,豐富教學活動的內容。
“視唱學”類的歌曲則有兩大類。一類是教材中出現的經典曲目,它們旋律優美,感染力強,久唱不衰;另一類是帶有二聲部合唱的歌曲。這兩類歌曲需要用完整的一節課細致學習,從逐句識讀樂譜到完整全曲視唱,從分聲部識讀樂譜到二聲部同時視唱,再帶入歌詞唱,表達感情唱。如此由淺入深反復練習,加深經典作品對學生的影響力,加大聲部合唱和聲的訓練力度,建立更好的團結協作能力,并更深入地體驗音樂的美感。
根據艾賓浩斯記憶曲線[3],剛學的東西記得特別牢,隨著時間的流逝記憶逐步下降,三天以后趨于持平。對于學過的歌曲,教師應在課堂上多找機會再現,把新舊歌曲有機串聯起來,呈現出“螺旋學習”的氛圍?!罢n前預習”并不是一節課開始的時候,而是一節課快要結束的時候。在本節課的末尾一兩分鐘,臨下課時間給學生們聽一遍下節課要學唱的歌曲,預告了下節課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后復習”則是在新課開始之前,指的是利用課前預備三分鐘的時間,把之前交過的某一首或某幾首歌曲再唱一唱,幫助孩子鞏固和強化學習成果。這種呈現方法間隔約一周的時間,正是記憶曲線中最弱的時候。在這些時間里強化記憶,有助提高學習效果。
即使時間再緊張,對于五年級學生的練聲也不能取消,甚至應該有意識地加強??茖W的發聲方法能夠幫助孩子發出輕柔、有共鳴的音色,幫助學生解決歌唱難題,增加歌唱信心。
練聲環節可以放在課前問好歌中。在筆者的課堂上,會唱這條問候歌:把這首曲子當做練聲曲,音調按照從低到高練習,可達到練聲的目的。
也可以改編自課本歌曲的部分樂句。在讀譜視唱的時候,結合歌曲內容進行具有針對性的發聲練習。比如歌曲《送別》的頭兩句,旋律悠揚略有難度,改成以“u”母音的練聲曲,在練習的過程中要求氣息綿長,聲音圓潤;之后再結合歌曲演唱教學,會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歌唱教學是學習音樂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學方式。只有高效率的完成歌唱教學,才能給音樂欣賞教學以及音樂實踐更多時間。五年級音樂課的效率才會大大提高?!皩W無定法,教無定法”,教師在實踐中留心觀察分析,總結歸納,把音樂課堂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