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趙旭 秦靜 劉明輝 牛詠晴 李瑩 劉奧
(鄭州大學 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截止到2020 年,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迫切需要培養社會變革中緊缺的復合型人才,在此形勢下很多高校開展大類招生。這種培養模式除了傳統基礎課外,非常重視提升綜合素質的選修課(通識選修、專業選修)[1]。因此如何讓學生變被動式的“要我學”為主動式的“我要學”,對于提升選修課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近年來受疫情影響線上授課日益流行,其雖然能夠實現停課不停學,但是也存在學生混簽到、臥室式學習、互動差等問題,尤其是定位不重要的選修課[3]。鑒于此,迫切需要堅定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構建以學生為中心全程參與的教學方法。為實現上述目標,本文在教學的講授、討論、評價等環節中,設計讓學生融入的教學單元,通過考察其實踐情況,意在為提升選修課的線上教學效果提供借鑒[4]。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是面向非環境專業學生開設的公共選修課,本課程系統論述當代環境問題的成因、后果和防治途徑。并結合山水林田湖草沙、碳中和、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等戰略談環境保護,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環境倫理觀和社會責任感,并將其溶入到學習生活中。
1.教學方法:線上授課采用“騰訊會議+雨課堂”的形式進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成果互評式教學設計,其核心在于學生不但能夠有所學,而且可以有所用[1]。在課程的各關鍵環節都設定學生參與單元(通過雨課堂投稿、彈幕、屏幕共享、語音等方式),并在適度范圍內讓學生主導成績評價。其實施流程如下:
教師端:拋出問題(學生關心)— 講授知識(學生需要)— 解決問題(學生互動)—案例展示(學生分享)— 成果評價(學生決定);學生端:查看問題(學生關注)—課堂聽講(學生思考)— 問題解決(學生掌握)— 展示案例(學生創作)— 成績評價(學生互評)[5]。
2.成績評價:總成績=平時出勤(10%)+課堂表現(50%)+期末作業(40%)
其中平時出勤根據雨課堂簽到記錄確定(16 節課,全勤得10 分,全缺得0 分,中間插值計算);課堂表現指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點制作相關案例進行交流展示(ppt),成績由其他同學打分評價,滿分50 分。期末作業指手寫課程學習感受,杜絕網絡抄襲,滿分40 分。
本門課程每次開課人數上限200 人,在教改前后的兩期課程中選課人數均達到上限值。在課程進行期間,長江雨課堂平臺會對學生活動情況進行記錄,結課后導出統計數據進行整理。并利用SPSS Statictics V21.0 軟件開展分析,圖表采用Origin 8.0 軟件進行繪制。
為了便于學生預習,課前通過雨課堂app 發布公告,教改前后公告閱讀情況如圖1 所示。人均公告閱讀次數從0.8 次/人驟增到6.5 次/人,體現了學生對課程安排更加重視。教改前后課程簽到情況如圖2 所示,學生平均到課率從57.78%增加到85.14%。教改前到課率超過80%的僅有12 人,教改后升到158 人。且超過90%的達120人,甚至出現9位學生全勤。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這在以前是沒有的。
師生有效的互動是提升教學效果的催化劑,在傳統的線下課堂,教師通過學生的體態、甚至簡單的眼神都能及時得到反饋,從而更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但是在線上課堂雙方交流受限,部分老師能夠打開攝像頭進行授課,學生們受限于多種因素難以做到打開攝像頭,甚至回答問題時都不開麥克。導致互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多數課堂都是教師一個人的獨白,嚴重影響了授課效果。本門課在線上授課時利用雨課堂app 的彈幕、投稿等功能開展互動,其教改前后的應用情況如圖3、圖4 所示。從中可見整門課程每位學生發彈幕的平均數從教改前的2.68 次/人驟增至25.83 次/人,提升了近10 倍。教改前有47.0%的學生從未發過彈幕,而教改后這一比例降至22.5%。教改前單個學生發彈幕的總次數最高的達到46 次,而教改后高達258 次,約為教改前的6 倍。在投稿方面,雖然教改后的次數仍不是很高,但是相比教改前實現了零的突破。這主要是本門課的授課方式所致,并沒有特別安排投稿的教學環節。

圖3 課堂彈幕情況

圖4 課堂投稿情況
教改前后總成績分布呈現低分占比下降、高分占比上升的趨勢(圖5 所示)。在89.5-100.0 的高分區間內,優秀學生人數占比由原來的16.5%上升為22%;低于64.4 分的學生人數由原來的18 人減少到9 人,下降了4.5%。決定總成績的主要是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以及最后的期末作業。課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查找信息、獨立思考、制作PPT;課上與同學分享自己創作的案例。知識由原來的教師灌輸變為學生分享,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此舉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上課積極性,使得學生對環保事件的思考更加深入[6]。學生課堂表現的成績由學生互評得出,這就要求學生在上課時必須認真聽講,保證聽課質量,真正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其次成績評定方式的新穎更使課堂互動達到了另一個高潮[7]。最后的期末作業采用手寫課堂感受,杜絕網絡抄襲的方式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

圖5 總成績分布(a)教改前;(b)教改后
以學生為中心的成果互評式教學模式通過在“知識講授-案例分析-成果匯報-成績評價”的教學全過程設定學生參與環節,有效地提升了線上課堂的師生互動性。尤其是學生根據所學分享環保案例以及成績互評的方式,讓學生化被動式學習為主動式學習,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持續開發線上平臺app 的互動功能,是助力線上教學效果持續提升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