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
(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廣元 628017)
2015 年,教育部職成司印發了《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啟動相關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5〕168 號),要求高職院校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自身特色,建立常態化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診斷與改進工作機制,履行人才培養的主體責任,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1]我校在“學生層面”診改方面,提出了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361 工程”,依托學校大學生素質拓展“雄鷹”培養計劃對學生個人發展目標進行具體分解,建立相應標準。學生“361 工程”達標率客觀檢驗了近幾年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雄鷹”培養計劃的成效。本課題就學生層面診改數據、“第二課堂”素質學分認定系統數據、學校當前大學生素質教育現狀展開研究,得出了大學生素質拓展體系規范與創新的幾點策略。
圍繞學生全面發展,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實施學生綜合素質361 達標行動,培養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學生個人發展目標分解如表1 所示。[2]

表1 學生個人發展目標分解
課題組認真研究了學校2019 級學生2020 年度兩學期“361 工程”學生個人發展目標達標情況、大學生素質拓展“雄鷹”計劃實施辦法;依托學校“第二課堂”素質學分平臺,提取了近兩年各學院開展的素質教育活動項目以及參與學生的人數情況;并隨機抽樣六個學院的在校學生各150 人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訪談交流、數據統計、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得出相關研究結果。
素質拓展是一種有效地幫助大學生提高能力、著重發展的一種訓練。[3]學校《大學生素質拓展“雄鷹”計劃實施辦法》,涵蓋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五個方面,基本內容確定為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學術科技與創新創業、藝術體驗與審美修養、文化溝通與交往能力、心理素質與身體素質、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社會工作與領導能力等七大類別。辦法中明確大學生素質拓展繼續實行學分制(必修),要求三年制學生修滿12 個學分才能畢業。
研究發現:學校2020 年素質拓展項目數較2019 年增長了10.5%,參與學生總人次增長了16.7%,學生在文、藝、體、學等方面獲獎數量增長了17.9%,,2020 屆畢業生第二課堂12 個素質學分通過率達99.3%,有31 名同學通過團省委審核并取得了四川省大學生“綜合素質A級證書”。數據分析得出學校在“思想引領”“活動拓展”“學術創新”“勞動實踐”四個領域的成效相對較為顯著。
1.強化思想引領,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學校深挖各類紅色教育資源,以“青年大學習”網上團課、青馬培訓班、“共青影院”放映、思政報告等為有力抓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真正沁入學生心中。
2.強化活動拓展,提升大學生能力素養。學校以滿足學生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為導向,創新舉辦了各類辯論、演講、朗誦、征文等校園文化類比賽,舉辦了校運會、籃球賽、足球賽、排球賽、文藝晚會等校園文體活動,切實提升了大學生綜合素質。
3.強化學術培養,增強大學生核心競爭。學校以“夯實專業基礎、注重競賽實踐、提升創新能力”為理念,教育引導、苗圃培育、項目孵化、助推加速來推進學術科技創新工作。通過舉辦科技作品制作大賽、科技論文大賽、創新創業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四川省“挑戰杯”“創青春”“互聯網+”等技能競賽,切實加深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提升了專業技能應用實踐能力,增強了就業競爭力。
4.強化勞動實踐,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學校注重提升大學生勞動技能,幫助大學生樹立勞動觀念、養成勞動習慣。建立了9 個校內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在每年3月—5 月,集中實施“勞動月”專項勞動實踐與志愿服務行動。
1.參與素質教育活動積極性的年級差異性較大。分析“第二課堂”素質學分平臺數據發現,一、二、三年級學生參與所有素質教育活動項目的比重分別達65.1%、22.3%、12.6%。二年級學生參與意識、參與積極性、參與比重下滑的現象很明顯。
2.部分素質拓展活動學分認定落實不到位。問卷調查數據顯示,有13%的學生反映參與過的部分素質拓展活動尤其是個別職能部門組織的各種競賽獲獎,素質學分沒有及時準確認定。
3.疫情下線上活動創新形式不足。調查發現,2020 年初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許多線下素質教育活動被迫改為線上實施。但活動的組織單位對線上活動的開展考慮不夠,導致了參與人數未達理想預期、參與學生滿意度較低的現象。問卷調查數據顯示,有28.4%的學生認為疫情期間開展的素質教育活動形式不夠好。
4.畢業班學生部分企業活動項目認定界限模糊。電話訪談交流發現,部分畢業班學生反映參與的企業活動開具了相關證明,但認定素質學分的項目類別和具體分值不太明確,學分認定相對較為麻煩。
在診改工作背景下,針對“361”工程實施情況以及對當前我校大學生素質拓展實施的整體現狀研究成果,課題組詳細分析并總結得出了當前我校大學生素質拓展體系的幾點規范與創新策略。
學校應加強組織領導,提供條件保障。加強素質拓展教育頂層設計、科學宏觀制定素質拓展教育規劃。全面統籌學校人才培養各領域、各環節、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不斷完善“一個人都不能少、一個環節都不能漏、一個方位都不能缺”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素質拓展育人體系,全面推進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教育。通過客觀記錄和科學評價,幫助學生真正實現自身價值,適應社會并獲得社會認可。[4]
近一兩年,黨中央、國務院、教育部、團中央先后對大學生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全面素質提升出臺了系列文件。學校應緊扣國家最新文件中對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素質培養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方向,結合“雄鷹”計劃實施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加強基層調研、科學研究分析,基于“五育并舉”的視角審視修訂“雄鷹”計劃實施辦法,以下修訂建議可供參考。
1.“思想道德素質”培養方面。主要通過舉行青馬工程培訓班、共青影院影片放映、思政專題教育報告等活動,培育大學生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筑牢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和政治立場,養成較好的道德品質、奉獻精神、社會責任感。
2.“學術科技素質”培養方面。主要通過開展學術科技類培訓、競賽以及講座講壇等方式,培育大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具備較強的職業技能、科學的創新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創新的意識能力。
3.“藝術審美素質”培養方面。主要通過研讀有益書籍、舉辦人文藝術類講座、開展合唱、歌舞、書法、繪畫、攝影、設計等文藝類比賽,培育大學生練就一定的藝術技能、審美鑒賞能力。
4.“溝通交往素質”培養方面。主要通過開展辯論、演講、朗誦、征文等文化類比賽,各類國學、文化、交往素養類講座等方式,切實助力大學生積極弘揚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培育其良好的團隊協作意識、較強的語言表達、組織協調、適應環境的能力。
5.“身體心理素質”培養方面。主要通過舉辦各類體育活動、比賽、身心健康類講座,助推大學生養成善于自我調節的能力,具有勝任學習和工作的健康體魄、良好的身心素質。
6.“勞動服務素質”培養方面。主要通過開展校園愛國衛生運動、校內外各類志愿服務、假期社會實踐以及相關專題培訓講座,培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良好的勞動習慣意識、較強的社會責任感,練就良好的自我生活管理能力和較好的社會實踐能力。
7.“社會工作素質”培養方面。主要通過各類大學生骨干培訓班、設立學生干部實習崗位、勤工助學崗位等培養方式,豐富大學生社會工作經歷,幫助練就較強的組織領導和協調能力。
1.著力“加強理論研究”“配強指導教師”“強化考核評價”“加大經費投入”,嚴防科學理論支持、專業指導教師、缺乏經費支持和考核評價機制不完善等問題。[5]
2.創新素質教育形式、豐富素質教育內涵、強化宣傳引導、加強過程指導,以滿足學生興趣愛好和成長需要,讓學生真正在參與素質教育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
3.打造“一學院一品牌”素質教育項目。以品牌素質教育項目為抓手,輻射帶動整體素質教育項目更好實施。
總體來說,學校近幾年的大學生素質拓展培養成效是顯著的。本課題研究成果,相信對學校下一步規范創新大學生素質拓展體系提供理論參考依據,為助推學校“學生層面”診改工作以及大學生全面素質提升會起到一定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