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利
(臨漳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臨漳 056600)
草地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夜蛾科的一種。2019年1月份遷入我國,由于其具有貪吃、繁殖能力強、危害大等特點,受到全國各級農業部門廣泛關注,無疑是2019年以來最為火爆的昆蟲。它的遷飛規律和特性相對來講可供參考的經驗有限,那么怎樣搞好草地貪夜蛾的監測防控成為了植保工作人員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就實際現狀來看,植保專業技術人員數量與農作物病蟲監測防控需求相比差距甚大。
2019年8月17日,由王振營研究員鑒定臨漳縣發生草地貪夜蛾,發生面積80畝;2020年9月2日,臨漳縣發現草地貪夜蛾幼蟲,發生面積5畝。10月初自生玉米苗上發現草地貪夜蛾幼蟲,發生面積200畝。臨漳縣玉米主要蟲害還有棉鈴蟲、玉米螟、桃蛀螟、甜菜夜蛾、黏蟲等,為了便于農業技術人員快速識別鑒定排查草地貪夜蛾的危害,臨漳縣農業農村局在實踐操作中總結出了一套簡單便捷的快速排除法。
這幾種玉米害蟲3~4齡以后形態特征發生了相對獨特的變化,在田間觀察首先做到“三看”。
1.1 看體色。查找齡期較大的昆蟲,背部黃白色至淡紅褐色,背部有縱線3條的為玉米螟;淺灰到暗紅色,各體節有對稱的淺褐色斑點為桃蛀螟;甜菜夜蛾全身較光滑,淺綠至深綠色;棉鈴蟲體色多變,有綠色、黃褐色等,背部兩側有對稱的突出黑色毛瘤;黏蟲為灰褐色,通體光滑。當然,隨著環境條件的改變,昆蟲體色也會有相應的改變。2020年,草地貪夜蛾的體色相較2019年有所變化,有灰褐色、草綠色等。
1.2 看背部毛瘤。棉鈴蟲背部各體節有毛瘤狀刺突,第4~6節有相較其他體節較粗的毛瘤;黏蟲背部各體節光滑;草地貪夜蛾背部各節有毛瘤,尾部一節有如“四餅”樣的毛瘤。
1.3 看頭部特征。棉鈴蟲頭部呈黃褐色,中間有明顯的黃色倒Y型紋;黏蟲頭部呈棕色,有兩條明顯的“黑色八字紋”;草地貪夜蛾頭部呈黑色,有黃色倒Y型紋。
甜菜夜蛾為害下部葉片,使葉片出現透明膜狀空洞或缺刻,也可在心內咬食;草地貪夜蛾主要為害玉米心葉、生長點以及未抽出的雄穗;黏蟲取食葉片形成不規則孔洞,并將心葉咬斷,在心葉周圍出現鋸末狀糞便;玉米螟為害后出現整齊的一排孔;棉鈴蟲為害心葉也可造成蟲孔,邊緣不整齊,較玉米螟為害的蟲孔粗大。
黏蟲為害盛期一般發生在夏玉米苗期、喇叭口期之前,甜菜夜蛾與草地貪夜蛾為害時期差不多,為害狀也相似,容易混淆;草地貪夜蛾在邯鄲地區從8月下旬開始在晚播玉米上為害,喜食甜玉米或鮮食玉米植株,尤其喜愛未抽雄的玉米植株。2020年10月初,夏玉米收獲基本結束,但是10月2日在自生玉米苗上發現草地貪夜蛾幼蟲,也說明在喜食食源較少的情況下,草地貪夜蛾還可在普通玉米苗上取食為害,因此,2021年植保部門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
4.1 加強監測預警,提高病蟲防控能力。積極部署5個監測點,每周2~4 d到田間查看成蟲監測情況。發現草地貪夜蛾后,成立3個草地貪夜蛾防控技術指導小組,分包鄉鎮開展草地貪夜蛾摸排調查。到全縣14個鄉鎮,以二茬鮮食玉米和目前未抽雄的晚播玉米為排查重點,加強重點村、地塊的調查、普查,做到不漏鄉、不漏村、不漏地塊。
4.2 開展多渠道宣傳,提高群眾防范認識。一是通過全鄉鎮微信聯絡群,下發草地貪夜蛾監測預警情報。二是技術人員深入到村、到農資門市、到田間地頭宣傳草地貪夜蛾的形態特征、發生規律、為害特征及防控措施,發放草地貪夜蛾識別與應急防治技術掛圖等技術信息,利用銷售人員的優勢,指導農戶提高警惕。三是印制發放《草地貪夜蛾識別與應急防治技術掛圖》10 000份,草地貪夜蛾防控技術明白紙30 000份,發放到村、到戶、到田間地頭。并通過電視、微信等渠道發布病蟲防治信息,為指導農戶適時用藥、及時防治提供了技術支持。四是充分發揮遍布全縣的農藥經銷網點的作用,發動這些人員力量,宣傳和普及草地貪夜蛾防控技術,力爭防控技術到戶、到田。
4.3 做好物資準備,科學指導防控。利用上級資金,做好草地貪夜蛾的監測防控物資儲備,加大對高空測報燈、自動蟲情測報燈、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性誘捕器等綠色防控產品的應用,儲備必要的防控藥劑,積極與統防統治組織溝通,做好防控準備,嚴防草地貪夜蛾大面積爆發成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