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青
(衡水學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方言,也稱作“土話”或“土音”,是一種語言中跟標準語有區別的、通用于一個特定區域的語言變體。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普通話的大力推廣、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口流動性的加強,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使用普通話,從而導致方言使用頻率降低,使用場合減少,甚至某些方言有消失的危險,這種現象已經引起了有關學者的關注。眾所周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每一種方言都是一個地區歷史文化發展的見證和傳承[1],借助方言能夠讓外人清楚地了解到該地區人們的生活習性與文化底蘊[2]。方言的衰弱與消亡必然會導致區域文化的衰弱與消亡,給人類文化遺產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
河北方言作為北方方言的一種,有其獨特的作用和特點。在方言研究領域,河北的地位十分特殊,在進行北方各方言之間及方言與普通話之間的比較研究時,河北方言的作用是任何別的方言都無法替代的[3],這充分肯定了河北方言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因此,本文以河北方言為對象,從語言生態學的視角對其長效保護機制進行探討,以便建立起有利于其持續生存的生態環境,實現其良好的傳承和發展。
長久以來,生態問題一直是人類關注的對象,同時也引起了語言學界的注意。20 世紀70 年代,美國語言學家豪根從生態學角度提出語言的生態環境,并使用“語言生態學(language ecology)”的概念,將其定義為研究任何特定語言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the study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any given language and its environment)[4]。這里所說的“環境”指語言的社會文化大背景,即使用這一語言的社會[5]。豪根認為,語言與其使用的社會環境之間的生態關系如同生物與其生存的自然環境之間的生態關系一樣,自然環境的好壞會影響生物的生存,社會文化環境的優劣也會對語言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環境是語言發展的基本條件,有了良好的生態環境,語言發展和語言保護就有了基本的保障[6]。語言生態學關注包括方言在內的各類語言的傳承與保護,可以解決構建良好的語言生態中的各種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可以直接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生態文明服務[7],因此,在語言生態學理論下討論河北方言的長效保護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從上文可知,語言生態學可以讓我們從生態的角度認識社會環境與語言的關系及其對語言生存發展的影響,其關注的問題之一就是語言的傳承與保護,基于此,本節內容主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討論如何構建河北方言保護的生態大環境和生態小環境。這里的“生態大環境”主要是指地方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地方經濟發展狀況及學術對方言保護的關注程度,“生態小環境”指特定方言社區的方言使用環境,及個體對本地方言的態度,通過生態大環境和生態小環境的穩定建立實現對河北方言的長效保護。
3.1 河北方言生態大環境
3.1.1 政府進行扶持。語言生態學關注的問題之一就是政府對語言問題的態度及政策[8],以及語言獲得什么樣的機構或制度性支持[5],這表明政府的政策法規是方言生態環境建立的重要和必要條件。政策法規不僅對方言生態環境的建立起著保障作用,而且對民眾使用方言也具有激勵和導向作用。河北省政府可在中央政府關于語言文字政策的基礎上,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有針對性的、本省方言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同時成立專門的本省方言保護工作機構,組織相關力量,并投入財力支持,對河北省各地區方言進行實地考察、記錄、整理,尤其對一些使用少或有滅絕趨勢的方言,加大搶救力度,鼓勵方言的傳播使用,設立方言保護傳承專項獎勵措施,營造河北方言保護的生態大環境。3.1.2 大力發展地方經濟。經濟對語言的影響極其重大,它不僅影響語言本身(詞匯、語法、語句、語篇),還影響著語言的生存與發展[9]。經濟的發展程度決定著語言使用的活躍程度,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能持續保持高水平的發展,那么它的語言必然越來越具影響力,必將越來越普及[10]。以上觀點都充分說明地方經濟越發達,本地的方言越會受到重視,也就意味著方言的生態環境越好。
河北省作為連接京津的重要省份,其經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經濟發展對方言保護的影響可以從兩個方面體現出來:一是地方經濟的發展會增強地方文化認同感,方言作為地域文化的載體,其認同度當然也會被提高,不僅河北本地人之間會加大使用方言的頻率,在與來自不同地域的人交流時,也會自覺運用本地獨特的方言,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有助于拓寬方言的使用范圍;二是地方經濟的發展可以為建立良好的方言生態環境提供經濟上的保障,即可以為方言使用情況調查、方言學術研究以及方言宣傳和推廣提供更充足的資金支持。
3.1.3 加強科研對方言保護的關注。通過知網檢索發現,對河北方言體系中音系、詞匯和句法等方面進行的研究較多,但涉及河北方言保護的論文為數甚少,這說明對方言的學術研究更偏向于對語言系統自身的研究,而對于方言生存的外部環境關注較少。河北地方高校和相關科研機構應攜起手來,對本地區方言的外部環境進行調研。根據語言生態學理論,語言的社會生態環境主要是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文明等方面的狀況和氛圍[8],因此,應該從以上這幾個方面對方言區的政策法規、經濟發展、文化狀況以及文明程度等進行全方位研究,找出影響方言使用的因素,并提出相應解決策略,從理論上對方言生態環境的建立給予指導。同時,可以在河北各高校相關專業設立與方言保護有關的課程,鼓勵學生做相關方面的研究。
3.2 河北方言生態小環境
3.2.1 立足本地,優化方言使用小環境。語言生態學研究人在語言生態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對語言生態環境的影響,圍繞著人(語言人)這個中心點進行研究是語言生態學最基本的任務之一[7]。這里的“人”并非指個體,而是一個群體概念,是指說某種特定語言的社區(speech community)。對于方言而言,存在不同的方言社區。
就河北方言來說,內部也存在多個不同的社區,社區不同,具體方言的生態環境可能存在差異。根據肖自輝[11]等的研究,可以對語言生態狀況進行等級分類,這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中之一就是語言生態環境狀況的優劣,包括語言的安全和瀕危狀況;語言生態狀況的定性評估可以分為6 級:最佳、良好、一般、較差、差和極差。根據這個評估標準,可以對整個河北不同社區方言環境狀況進行評估,區分等級,制定不同的對策。比如,對于方言生態環境“最佳”或“良好”的社區來說,可以在保持現狀的基礎上,加強對下一代的方言傳承。而對于方言生態環境“一般”、“較差”、“差”和“極差”的社區,應利用媒體傳播平臺向公眾大力宣傳方言在文化傳承、生態與環境保護中的作用,號召人們在使用普通話作為交際工具的同時,不要忘記體現自己地方身份的方言,建立地方文化認同感,樹立方言文化自信心,加強保護方言、傳播地方文化的觀念,同時呼吁方言社區成員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家庭、鄰里和親朋好友之間以方言作為主要交流工具,加大方言的使用力度與頻率。
普通民眾往往對于方言政策方面了解不多,也不太關注方言的重要性,社區可以通過舉行與方言有關的藝術表演、知識競賽等加強本地方言的宣傳,同時,加強對于只有使用本地方言才能傳達其內涵的地方文化的宣傳,增強人們的地方歸屬感和自豪感,從而自覺使用方言,這對方言生態環境的建立起著關鍵作用。
3.2.2 轉變錯誤觀念,建立個體對方言的正確態度。生活中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平時說方言的父母在教呀呀學語的孩童說話時卻普遍使用普通話;在家庭內或與只會方言的祖父母輩交流時,如果孩子說方言,有些父母就會制止,轉而讓其使用普通話。父母可能是從社會需求或孩子個人發展的角度考慮,但這種對待方言的態度會影響到子女,讓他們認為只有普通話才是唯一可以用于交流的工具,從而忽視方言的存在和運用。如果單獨個體這樣做,對方言的生存發展不會構成影響,但如果一個群體或群體的多數這樣做,方言就會面臨消失的危險。
語言生態學理論告訴我們,語言生態的決定因素是學習、使用、傳承語言的人。語言生態學關注的問題之一是語言使用者對所用語言的態度是什么[5]。人的不同態度導致不同的行為。人們對于方言的接受度越大,認同感越強,就越有利于方言的生存和發展。所以,轉變對方言的看法,從傳承的角度看待方言并使用方言是每一個方言區人們的責任,正確的個人態度是良好方言生態環境建立和持續存在的保證。
本研究認為,結合河北省區域實際情況,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著手建立有利于河北方言持續生存發展的生態環境,不僅有利于提高人們對河北方言保護的意識與關注,增強地方文化自信心,推動河北省的文化傳承與傳播和文化遺產保護,而且有利于促進河北省的生態文明建設與文化建設,建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本文僅根據所獲文獻進行研究,若要進一步深化對本課題的理解,則需要深入實地進行長期細致的觀察和記錄,獲得全面數據,對影響方言生態環境的所有因素進行全面考察和分析,以最大限度的保證研究的客觀性和有效性,從而為全面建立良好的方言生態環境提供更好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