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方 李艷蘋 于 麗
(景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河北 衡水 053500)
20 多年前,黨中央、國務院站在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為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作出重大決策——“封山植樹,退耕還林”[1]。隨著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我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之后,退耕還林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加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4]。實施20 多年以來,退耕還林工程不但大大改善了生態環境,而且還為農民開拓了發家致富的新途徑,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成為了踐行“兩山”理論的重要舉措[5]。
景縣地處河北省東南部,衡水市東部,緊鄰山東省德州市,大運河西岸,全境呈馬蹄形。氣候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7 ℃,無霜期約為191 d,年平均日照2 745.2 h,年平均降雨量為552.6 mm。土層深厚,多以細砂、粉砂為主,構型好,地勢平坦。
2003 年景縣開展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實施前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共計22.1 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6.8 萬畝、荒山匹配造林15.3 萬畝。2003 年實施退耕地造林3.5 萬畝、荒山匹配造林6 萬畝,2004 年實施荒山匹配造林7 萬畝,2005 年實施退耕地造林3.3 萬畝、荒山匹配造林1 萬畝,2007 年實施荒山匹配造林0.5萬畝,2010 年實施荒山匹配造林0.2 萬畝,2011 年實施荒山匹配造林0.4 萬畝,2013 年實施荒山匹配造林0.2 萬畝。截至2013 年,景縣已完成退耕還林工程造林22.1 萬畝。2003 年至今,每年縣林業部門進行退耕還林工程自查驗收工作,按照相關政策,對驗收合格的造林面積兌現補助資金,并督導、指導造林農戶澆水、施肥、打藥等營林撫育工作。
3.1 管理措施。在工程的操作上堅持一個“實”字,實出一個“嚴”字,以驗收標準為定盤星,圍繞內業搞外業,夯實外業做內業,以實現退耕還林的標準化。嚴格核查驗收,據實開展外業。在以核實造林面積為中心的驗收過程中,我們嚴把3 個主要環節:一是公開核查驗收標準,把小班的劃定標準公開,嚴格執行,一視同仁;二是縣、鄉、村三級結合共同驗收;三是隨時收集內業資料,分別記錄造冊存檔。
3.2 技術措施。根據景縣工程區不同立地條件,以地類和土壤為主要因子劃分土壤類型。結合樹種生物學特性,依照“適地適樹、因地制宜”的原則,選擇生態林樹種,以楊樹、柳樹、榆樹、白蠟、國槐等為主要造林樹種,利用穴狀或水平溝整地,采用人工植苗造林,種植模式以純林為主,以帶狀或塊狀混交為輔。
3.3 運行措施。在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中,縣、鄉、村緊緊圍繞“五種機制”,加快退耕還林工程進程。按照明晰樹權,責、權、利統一的原則,采取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辦法,不斷探索形成了5 種類型的種管機制。大戶承包型:即對縣鄉公路兩旁、沙荒廢棄地植樹,由鄉村統一組織,確定價格,優先經營大戶承包。樹隨地走型:即對方田林網內的樹木,按照“誰種地,誰種樹,誰管護”的原則,通過征求農戶的意見,讓土地承包戶優先承包。路隨樹走型:即對鄉村公路兩側樹木由鄉村和造林大戶簽訂種植管護合同,并采用不同形式的優惠政策把公路養護隨同樹木管護一起納入合同條款,做到路隨樹走,解決路樹管護責任不統一,路旁樹木保護難的問題,確保造林成果。三位一體型:即對鄉村集體投資種植的樹木,把樹木的經營權有償轉讓給農戶,簽訂三級承包合同,樹木收益由鄉、村、戶三方按一定比例分成,農戶得大頭。競價拍賣型:對村邊坑塘、閑散地、沙荒地綠化,把土地使用權競價拍賣給農戶。
3.4 政策措施。依據《河北省退耕還林工程管理辦法》,縣林業部門組織核查驗收專業隊下鄉進村到地塊,對全縣退耕工程進行核查驗收,填寫核查驗收卡,匯總驗收結果,制定錢糧補貼方案,報縣政府批準后,送縣財政局,縣財政局撥發到各鄉鎮財政所,鄉鎮財政所直接發放到造林戶。對驗收不合格小班由縣林業部門下發整改通知書,錢糧補貼暫存縣、鄉財政,整改后驗收合格再給予發放,確保退耕還林政策平穩兌現。
3.5 宣傳措施。為統一全縣人民積極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思想,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保障退耕還林者的合法權益,形成全民參與的熱潮,積極開展了政策技術培訓和宣傳工作。在縣電視臺開辟了專欄,請專家搞專題講座,選先進典型介紹經驗,讓鄉鎮黨委書記談發展規劃;組織林業技術骨干、縣鄉干部和造林大戶組成宣講團,深入到全縣848 個村進行宣講,縣政府印發了《造林指南》 等宣傳資料30 萬份,通過宣傳發動、效益對比、典型引導激發全縣農民大力實施退耕還林的熱情,工程質量全部達到了國家標準要求。
4.1 改善生態環境條件,增強防災減災功能。通過項目實施增加林木22.1 萬畝,據測定,1 hm2闊葉林每年可形成0.28 萬m3節水效果,起到節水壓采的作用;在1 晝夜內約吸收1 t 的二氧化碳,釋放出0.73 t 氧氣,起到凈化大氣、消除污染的作用,以此測算,項目實施成林后,每年形成節水壓采能力4 000 萬m3,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5 萬t,釋放氧氣1.1 萬t,有效減緩“溫室效應”,特別是景縣留智廟鎮沙河等一些沙化嚴重的區域,能夠起到明顯防風固沙的效果,抑制揚塵,改善空氣質量,另外在涵養水源、增加降水、改善項目區小氣候、減少自然災害、改善環境等方面可發揮積極的生態作用。
4.2 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項目建設增加林木22.1 萬畝,林木蓄積量以楊樹為例,每年每畝平均增加0.8 m3,預計木材蓄積年增17.68 萬m3,木材市場價格按600 元/m3計算,按照出材率0.7 折算,木材年均增加經濟收益預計可達到7 425.6 萬元。若按照50%經營者選擇間作作物計算,以間作大豆為例,平均畝產150 kg,大豆市場價格按4.2 元/kg 計算,間作收益可達6 900 萬元。
在前一輪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中,主要以農戶承包經營為主,造林種植面積平均每戶2 畝,只有少部分規模化承包經營。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提供了多元化就業模式,農民擁有了更多就業選擇,農民脫離農業生產的人數逐年遞增,在政府出臺的各種制度政策的支持下,退耕還林承包經營模式逐漸由農戶承包經營過渡到規模化承包經營,加速了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5.1 部分規模造林技術掌握薄弱,造林成活率低。退耕規模承包經營造林雖然易于統籌管理,大大減少管理工作量,但是規模造林在技術上的難度增加,一部分承包經營者盲目的擴大規模,對種植區、造林樹種等缺少科學的規劃,造成管理不合理、布局不合理、植被成活率及保存率低等一系列問題。
5.2 部分農戶重造輕管,撫育管護不到位。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民非農收入的增加,部分造林戶對退耕還林的經濟效益重視不夠,對退耕還林發揮的生態效益認識不足,導致撫育管護不到位。
5.3 林分結構的單一,易爆發大規模病蟲害。退耕還林農戶多種植造林技術易于掌握的鄉土樹種,以速生楊、柳樹、榆樹等純林為主,河北省2018 年二調數顯示,景縣種植白蠟、國槐、海棠、金葉榆、欒樹、樹莓、梧桐、五角楓、懸鈴木、櫻桃、銀杏、核桃等綠化樹種的面積有所增加,但景縣速生楊的種植比例仍然較高,保持在71.9%。退耕還林造林樹種單一、種植模式單一,每年春天大量楊絮漫天飛舞,不僅影響環境,還存在嚴重火災隱患。
5.4 后續產業發展后勁不足。因環保政策制度的完善,對林業產業發展要求更高、標準更嚴,林板、林紙加工等中小企業發展受限。林下經濟的發展側重于林糧間作,林下養殖、林藥間作等后續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6.1 提高營造林意識,做好撫育管護工作。通過有效的方式宣傳退耕還林工程的生態效益、對環境的影響,提高農戶營造林意識。狠抓樹木管護,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林業部門加大執法力度,加強林木間伐的監督管理。加強林木病蟲害預報,防止病蟲害大面積發生。組建林木防火巡邏隊,加強巡邏,防止火災大面積發生。
6.2 培育龍頭,發展后續產業。為搞好工程管理,發展后續產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通過外出參觀學習、請專家指導、宣傳發動、扶植拉動、示范帶動等各項措施,建立林板、林紙、林下經濟的龍頭企業和種養典型,使這些好的典型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和輻射作用,使全縣的后續產業有一個較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