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洪彥 楊 光 尹敏晶 遲慶國 張學軍 郭金瑞 尹曉紅 周紫陽*
(1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33;2 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 吉林 長春 130112)
農業科研院所所屬企業創建的初衷是為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農業科技成果中試、農業產業化示范和推廣的平臺,農業科研院所所屬企業的建立也確實為農業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新產品試制和技術推廣輻射等做出了重大貢獻[1],但隨著院屬企業的發展和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的調整,存在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當進行梳理和改革[2]。
A院作為省屬農業科研機構,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農業科技創新和服務“三農”工作中曾做出非常突出的貢獻,在當地農業農村經濟和扶貧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優秀科研團隊、先進科研條件和充足科研經費的支持下,每年有很多的科研成果產出并轉化實施,2018~2020年,取得鑒定驗收成果265項,授權專利(軟件著作權)233件,發布標準69項,審(認)定動植物新品種146個。
為探索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新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1999年A院發起創建了院屬企業,承擔A院的自主創新成果中試、市場需求反饋和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的重要任務,大力推進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建設,強化院地、院企合作推廣體系建設并取得良好成效,涉及農作物、農藥、生物制劑、農機、復合肥和畜牧等多個產業。A院院屬企業曾先后獲省高新技術企業、農業產業化國家龍頭企業、省重點龍頭企業、農業部種業百強創建單位認證,先后三次被中國種子協會評為種業五十強和中國骨干企業,首批農業部頒證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成立以來,A院的農作物品種及生防技術等科技成果,均通過院屬企業進行轉化,先后推廣玉米、大豆、水稻、高粱等優良新品種100余個,累計增產糧食近1600億斤。玉米雜交種“吉單159”、“吉單50”、“吉單27”和超級稻品種“吉粳88”等,在吉林省乃至東北適應區廣泛種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貢獻。
A院院屬企業不建設自己獨立的研發部門和團隊,企業經營業務涉及的所有成果和技術均來自于A院,而且企業成立之初為促進院屬企業發展,A院將部分相關研究機構嫁接為院屬企業的技術研發中心,實行A院和院屬企業的雙重管理,產生的科技成果的所有權歸院屬企業獨有或共有,并授權院屬企業獨家許可轉化實施,某些科研創新工作只能與院屬企業聯合開展,不能與院屬企業以外的單位聯合開展研究,院屬企業無償使用或每年向成果完成團隊支付少量的報酬,同時向A院支付一定的經費用于A院科研的事業發展。在這種合作模式下,院屬企業占有更大的主動權。
3.1 現行合作模式不再適用現行成果轉化政策。A院院屬企業沒有獨立的研發部門和團隊,成果和技術主要來源于A院,企業定位是承接A院的農業科研成果并進行轉化,二者的合作方式是A院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雙方共有或企業獨有,院屬企業通過無償或向成果完成人支付少量報酬的方式獨家開發使用,但每年向A院支付一定數額的資金用于A院事業發展。在《促進成果轉化法》修訂以前,事實證明此種合作模式有效地促進了A院科技成果轉化和院屬企業發展,尤其是院屬企業的發展,但《成果轉化法》修訂以后,為了提高科技人員積極性,國家大幅提高了對科技成果完成人的獎勵力度,與之相比現行合作模式下成果完成人的獲益太少,加上成果轉化和創新過程中院屬企業占據主動,成果完成單位和完成人缺乏足夠的自主權,這就造成了院屬企業和成果完成人之間利益分配和決策權分配的矛盾,不利于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合作關系的持續[3]。
3.2 成果完成人和院屬企業思維存在偏差。科技成果完成人與院屬企業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和利益共享機制,農業科技成果產出與院屬企業需求有一定差距。成果完成人只從農業技術本身出發開展科技創新工作,主要考慮的是農業科技成果的先進性、實用性和成果轉化后為自身帶來的收益,不會考慮院屬企業的投資成本、回報周期、承接能力和經濟效益等;院屬企業則主要考慮成果的價值、成熟度、轉化難度、投資風險、回報周期和企業效益,不會考慮成果完成人付出的勞動,加之院屬企業普遍規模較小,重大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廣能力較弱,這就導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需求與院屬企業能力不匹配,企業害怕投資風險,不愿意投資,最終導致雙方合作的不順暢,不利于農業成果轉化開展[1,3]。
3.3 知識產權歸屬劃分不明確。根據現行合作模式,農業科技成果的所有權要么由院屬企業獨有,要么由院屬企業和A院共有,院屬企業作為第一所有權人,享有獨家使用的權利,這種合作模式很大程度上剝奪了成果完成人在成果轉化所取得的收益和獎勵方面的權益,部分科研合作也受到限制和約束,不利于科技人員積極性的發揮,不利于農業科研院所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3.4 缺少競爭機制,不利于院屬企業和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現行合作模式下,A院科技成果直接由院屬企業獨家負責轉化實施,缺少競爭機制。一方面,對企業來講,缺乏競爭容易使院屬企業產生依賴性,不利于企業的生存和未來發展。另一方面對于成果完成人來講,一是由于院屬企業轉化能力有限,不可能對所有的農業科技成果進行充分的開發,有可能造成一部分成果的擱置和延遲轉化,降低農業科技成果的先進性和成果轉化價值;二是缺少競爭,不能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的最大化,損害成果完成人利益;三是不能為農業科技成果尋求更適合的轉化條件,不能實現農業科技成果價值的最大化;四是農業科研院所和院屬企業不能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不利于農業科研成果的后續轉化推廣,不利于農業科技進步和發展;五是不利于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利于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的提升。
院屬企業在促進農業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中有天然優勢,能快速、便捷的接收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和技術服務,便于院屬企業自身的發展壯大,也利于農業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4],但這必須建立在二者良好的合作關系基礎之上。
4.1 建立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合作新模式。建立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合的合作關系。相對獨立是指科研院所和院屬企業要以相對獨立的身份,本著公平、公開、合作、共贏的原則開展合作,明確知識產權歸屬和雙方權益,規范國有資產管理[5],對于農業科研院所獨立完成的科研成果,知識產權歸農業科研院所所有,農業科研院所享有成果轉化的自主權,可獨立自主實施轉化,但在同等條件下,院屬企業有優先轉化權;對于院企共同研發的科研成果,依據各自貢獻,明確知識產權歸屬及產權比例,共有成果的轉化可通過協商,既可對外也可由院屬企業實施轉化,轉化價格由市場決定,對外轉化收益分配比例依據知識產權比例確定,對內轉化由院屬企業依據產權比例支付農業科研院所相應費用。
密切合作是指二者在農業科技成果研發應用全過程做好溝通和合作[4],包括通過兼職兼薪、離崗創業、合作研發、技術入股等方式。一是農業科研院所研發前通過院屬企業了解企業和市場需求,選擇適合的科研方向和內容[3];研發過程中根據市場和企業需求變化隨時調整研發思路和研究內容;成果轉化后為企業提供專業化的技術服務,協助企業完成小試、中試及產業化開發,包括品牌、產品的打造、企業標準制定等,并根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后的開發情況對現有成果進行后續的改進和提高。二是平衡成果研發科研人員、成果熟化工程技術人員及市場營銷人員等各方利益,激發各環節積極性,實現農業科技成果高效轉化[1,6]。
4.2 加強院屬企業管理,不斷提升農業科技成果承接能力。院屬企業應聚焦農業行業重點發展方向,訂立企業發展目標和規劃,更新管理理念,加強企業管理和人員培訓,提升自身農業科技成果運營能力,壯大自身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企業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為農業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平臺和科技支撐,助力打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快速落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