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金玲
(邵陽市邵陽縣諸甲亭鄉中心學校 湖南 邵陽 422119)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交流的過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19 年最新修訂版)指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筆者圍繞“如何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有效拓展”,在增強學生閱讀興趣的基礎上,通過擴寬閱讀面、加大閱讀量,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和習作能力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課前預習是閱讀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基礎環節,但是怎樣預習、預習什么卻大有文章。筆者在閱讀教學實踐中,通過引導學生事先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軼事,來實現傳統的課前預習向發散的趣味閱讀的拓展。在傳統的新課閱讀教學中,教師都會要求學生課前先做一些預習,通過自學生字新詞來初步了解課文,為教師課堂引領的精讀打下基礎,實際上就是把課內的學習任務放到了課前完成。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對新課文的閱讀興趣,并引導學生隨文學習一些必要的語文知識,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課文呢?文以人傳,通過了解文章作者的一些基本情況和有趣故事,是激發學生強烈閱讀期待的有效辦法。如在預習宗璞的《丁香結》 時,筆者先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當學生知道宗璞原名馮鐘璞,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時感覺很好奇。還了解到其主要作品有《紅豆》 《紫藤蘿瀑布》 等,尤其是 《紫藤蘿瀑布》是進入初中要學習的一篇課文,更是引起學生的興趣。在預習蕭紅的《祖父的園子》 時,筆者讓學生事先了解一下蕭紅的童年,通過預習學生知道了她跟著祖父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她還著有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當學生了解到她和大文豪魯迅是好朋友時非常佩服,從而激起了大家對作者本人以及所學課文的興趣。
課堂精讀是閱讀教學中十分關鍵的主體環節,但是怎樣設計教學過程、采取什么教學方法卻千差萬別。筆者在閱讀教學實踐中,通過引導學生進行美文賞析和佳句仿寫,來實現傳統的閱讀教學向基礎的習作教學的拓展。在傳統的新課閱讀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是按照字詞句段篇的順序來展開,程序化色彩明顯,容易給學生形成一種知識加工廠的感覺。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深化學生的文學審美體驗,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教科書編者所選文本的精彩呢?通過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借助閱讀反思和批判、佳句仿寫等環節,可以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他們的閱讀質量。
如在教學老舍先生的《草原》 一文時,筆者要學生找出文本里他們喜歡的優美句子,并讓大家一起來品味分析這句話好在哪里。比如,“在這種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描繪出一幅動物們沉醉在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幸福草原生活的畫面。從側面寫出了作者對草原的無限熱愛,讓讀者與作者進行了心靈的交流。讓小讀者也情不自禁的陶醉其中,感受草原生活的美好情景。還比如“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這句先描繪作者的心里感受,再寫出作者想做的事情。筆者引導點撥學生仿照句式用“既……又;既……又”習作,學生們仿寫出很多精彩的句子,如:“走進公園,既讓人興奮,又叫人沉醉;既想聞聞花的芬芳,又想與翩翩起舞的蝴蝶嬉戲”;“來到海邊,既令人激動,又讓人心曠神怡;既想撲入大海的懷抱,又想撿拾海灘上形態各異的貝殼”。這樣的學習體驗不但讓他們更深入地欣賞了文本的優美,也提高了他們的習作能力。
課外閱讀是閱讀教學中非常重要的補充環節,但是怎樣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筆者在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等方面進行探究以促使學生進行有效閱讀。筆者在閱讀教學實踐中,通過每一教學單元組織學生開展一次專題讀書交流會,來實現課本精讀向群文閱讀的拓展。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課文精讀結束后一般也會要求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但因為沒有精心的指導和明確的要求,學生的課外閱讀往往流于形式,也沒有什么效果。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通過指導課外群文閱讀的方法和范圍,讓學生強化課堂形成的閱讀能力呢?通過組織學生的開展專題交流讀書會,鼓勵他們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可以收到很好的閱讀教學效果。
如在學習沈石溪的《最后一頭戰象》 后,學生知道了這是一頭充滿靈性的戰象,感慨頗多,興趣很濃。筆者借此向學生推薦了沈石溪的一系列動物小說,如《第七條獵狗》 《斑羚飛渡》 《狼王夢》 《一只獵雕的遭遇》 等,學生們特別感興趣,尤其是《狼王夢》,幾乎人手一本,讀得津津有味,掀起了一股狼王熱!筆者便以此為基礎,組織學生開了一個專題讀書交流會,請大家回答“為什么喜歡狼王”?學生們七嘴八舌:“小說描寫的狼王充滿智慧,用一生的時間來完成自己的夢想……丈夫沒了,還有兒子,兒子沒了,還有女兒的兒子。”“為了夢寐以求的狼王寶座,她不惜一切代價,甚至放棄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最后只留下無限的遺憾和永久的夢”。筆者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動物都有如此高尚的情懷,而我們人類應該怎么做呢?學生們暢所欲言,不但交流了閱讀體驗,也升華了思想情感,激起了更加深入的閱讀興趣。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必然大量使用網絡媒介工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也提出要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其實5~6 年級的孩子要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完成不少于100 萬字的課外閱讀總量,必然要通過網絡媒介,來實現老師的線下教學向學生的線上自學的拓展,讓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筆者通過搜索網絡資源或者積極引導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借助網絡媒介實現多介質閱讀。
如在教《開國大典》 前筆者找來視頻,讓學生感受1949 年10 月1 日全國上下舉國歡騰的熱烈氣氛。課后還引導他們線上觀看了國慶70 周年閱兵儀式,讓學生有一種莊嚴的儀式感,激發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珍惜。在學習完林海音的《冬陽·童年·駱駝隊》 后,筆者推薦家長陪同學生一起在網上看電影《城南舊事》,讓學生感受小英子澄澈美好的心靈。這種多元化的閱讀途徑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受到了他們的歡迎,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小學的語文是一門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在運用拓展式閱讀教學時都是以教材為核心,對文本內容進行適當、適量的延伸,學生的閱讀不但會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還可以實現由課堂學習向課外實踐的拓展。
如在學習范錫林的《竹節人》 時,學生知道了竹節人的制作方法和具體玩法便自己動手制作,從中體會到傳統玩具帶來的無限樂趣。筆者以此為契機,告訴學生自己小時候經常玩雞毛毽子,并在班上組織了一次手工制作雞毛毽子比賽,從材料的準備、制作的過程再到真正學會踢雞毛毽子,學生表現出巨大的潛能,得到的快樂無與倫比!在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 后組織了邵陽海洋館之旅,讓學生體會與海底動物親密接觸的快樂,學生都把這種快樂付之筆端。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為人民服務》,筆者還在班上開展了一次“我為同學服好務”的主題班團活動,讓學生體驗革命前輩和共產黨人的偉大寓于平凡之中,用具體的行動來踐行高尚的品德。通過課外實踐的拓展把他們的語文閱讀與日常的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
通過拓展式閱讀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廣泛而靈活地運用,我們可以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常態,讓學生把閱讀當作是一種精神需求、一種美的享受,至于他們閱讀能力的提升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實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第三學段(5~6 年級)有關閱讀教學的具體目標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