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峰 言 娟
(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 江蘇 常州 213147)
歷史文化街區指的是由歷史文化遺址和歷史建筑群構成的保存較好的具有重要價值的街區。常州擁有眾多歷史文化街區,如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前后北岸歷史文化街區、艤舟亭歷史文化街區、南市河歷史文化街區等。這些歷史文化街區都是常州城市的文化名片,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見證著常州城市發展的歷史變遷。
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是常州市區保存最為完好、最負盛名的古街巷,是常州城市傳統建筑風貌的縮影,它保留了不同時期的歷史遺存,還保留大量具有江南文化特色的名人故居。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位于京杭大運河畔,有著江南水鄉歷史文化街區的風韻。該街區中的傳統建筑以明清時期和民國時期為主,主要是一些宗祠、家廟、牌坊、石碑、古井、古樹、戲樓、學堂、民居等,這些建筑獨具典型的江南水鄉地域文化特色,粉墻黛瓦,臨河而居。街巷格局保存完整,形制呈現良好,具有鮮明的地方韻味。青果巷名人輩出,先后走出一大批名人,有中共早期領導人瞿秋白、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語言學家趙元任、新中國首任司法部長史良等,這些人都是青果巷代表人士,青果巷因此而得名“江南名士第一巷”[1]。
前后北岸歷史文化街區位于常州老城中心,自五代子城河、北宋后河開鑿以來,有著一千余年歷史。街區是在明清時期形成,歷史文化底蘊非常豐厚,集狀元文化、東坡文化、民俗文化、園林文化、建筑文化等為一體。自古就是文化名人聚集地,先后從這里走出五位狀元、兩位榜眼、兩位探花和七位公卿,是常州學派、陽湖文派、常州畫派代表人的居住地和誕生地。古時候的白云溪,曾經是繁華富庶之地,云溪競渡、百舸爭流,極具江南水鄉文化特色。街區呈現“坊巷制”格局,宅院相連、粉墻黛瓦、小橋流水人家、曲徑通幽,具有典型的明清時期江南水鄉民居典型風格。
南市河歷史文化街區位于常州老城中心,歷史街區街巷格局和歷史風貌保存完整,以名人文化、運河文化、學術文化為內涵,具有江南水鄉小橋流水、枕河人家的歷史特色。街區是展示江南水鄉文化的窗口,集中展示常州傳統文化和江南水鄉風光。街區保護沿古運河展開的“一河兩軸、水陸并行”的空間格局和傳統民居風貌,彰顯江南歷史街區文化特色。
2.1 常州歷史文化街區活化利用現狀
2.1.1 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常州市一向重視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利用工作,1987年將青果巷歷史街區列入常州市歷史文化保護區,2003年將其改為常州市歷史文化街區,2008年編制了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2010年列入常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6年開始修繕保護青果巷歷史街區,2019年開放歷史文化街區,目前已經成為常州市城市文化地標,是集聚江南水鄉文化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2]。
2.1.2 前后北岸歷史文化街。前后北岸歷史文化街區也進行了活化利用,開放了蘇東坡紀念館(蘇東坡終老地遺址)、藤花舊館、趙翼故居、湯潤之故居、管干貞故居等明清名人故居,又在其中新建了常州方志館,對常州城市發展變遷予以充分展示。
2.1.3 南市河歷史文化街區。南市河歷史文化街區古建筑薈萃云集于此,擁有李伯元故居、中新橋、清代姚宅、段宅、陳宅等歷史建筑,還有南市河沿岸特色街巷,留有烈帝廟碼頭遺址及古纖道。目前已經利用這些古建筑進行了旅游開發,將其打造成為集商業、居住、旅游、休閑等功能為一體的歷史文化街區。
2.2 常州歷史文化街區活化利用存在的問題
2.2.1 商業開發氣氛濃厚,缺少文化內涵。從常州市歷史文化街區來看,因為旅游經濟發展帶來了大量的商業開發,一些傳統文化被擠壓,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商業業態,如時尚品牌連鎖、咖啡廳、西餐店等。據不完全統計,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傳統商業如茶座、書場等老字號保留下來的僅占五分之一。而青果巷兩側的店鋪多以經營新的商業為主,這些商業對青果巷文化氛圍有較大的負面影響,如片仔癀品牌連鎖店,這都是其他地域文化的產物,難以體現江南歷史文化的內涵。
2.2.2 缺少科學規劃,布局不夠合理。從常州市歷史文化街區的旅游資源分布來看,街區內大量分布著一些品牌連鎖店、甜品飲料點、娛樂設施等,沒有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這些商業集中在一個區域,由于盈利較少,導致一些商家為了追逐高額利潤,而在商鋪中經營一些與歷史文化街區格格不入的商品,還有的商家會懸掛一些宣傳廣告,嚴重影響到歷史文化街區的協調和統一。
2.2.3 缺少原住民的生活氣息。常州市歷史文化街區在開發利用時將原住民遷出,原住民遷出之后街區就不會保留原有的生活原貌,很難形成獨特的生活氣息。原住民的遷出以及傳統店鋪的搬出,造成了街區生活元素的丟失,失去了活態保護利用的意義,一定程度上也破壞了歷史文化街區原有街巷格局的完整性,街區的原真性也喪失殆盡。
3.1 恢復街區居住功能,形成良好人居環境。街區原住民形成的社會關系網構成了街區歷史文脈的精髓,沒有了原住民,歷史街區就會失去原有的文化特色,保留下來的只是一個軀殼,沒有任何生機和活力。政府要充分考慮恢復歷史街區的人居功能,讓一些居民和老字號店鋪搬遷回來,讓街區恢復往日的活力,最大限度的避免街區歷史文脈的流失。還要根據實際需求讓一些商家入駐,給他們優惠政策,鼓勵傳統行業和老字號與電商企業融合,更好的服務于人們的日常需求。
3.2 科學合理規劃布局,形成較強競爭力。從商業設施布局來看,主要是集中在街區的繁華地段,而一些傳統商業則是散亂分布,沒有形成傳統的商業文化街區,造成常州市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底蘊缺少,難以形成較強的競爭力。對一些歷史文化街區要進行主題定位,凸顯其文化特色,盡量保留較多傳統商業設施,要設計文化外延區和文化緩沖區、文化核心區,在核心區需要嚴格限制新業態,不能讓一些時尚品牌入駐,要保留其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圍,從而形成較強競爭力。
3.3 保護文化資源,形成傳統文化氣質。常州歷史文化街區內有大量與江南水鄉文化格格不入的商業店鋪,這些都是為了滿足旅游者的商業需求,都是大眾文化,在其他歷史文化街區也都有所體現,難以體現常州市歷史文化街區的獨有特色。在一些歷史遺存較多的核心區,要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合理開發,不能破壞原有的建筑風貌。要嚴格控制商業密度,打造歷史街區的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