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艾
(衡水學院 河北 衡水053000)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重點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徹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8年,教育部制定《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過程”。強化高校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的教育理念,強化每一位高校教師立德樹人的思想意識,在高等教育的專業課程中有機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讓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是當前高校課程思政的重要發展方向。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國外優秀文化相互傳播的橋梁。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并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翻譯課是英語專業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是檢驗學生各種英語技能綜合應用能力的重要課程,通過學習這門課,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和文化修養。
翻譯是一種以語言為載體,對兩種語言的文化內涵進行相互轉換的活動,是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意義傳遞。不管是哪種文體的翻譯,都不應該局限于語言層面的轉換,應從語言的文化內涵方面探討更好的翻譯,以尋求兩種文化在功能上的對等。譯者只有首先熟悉自己國家的文化,并在這個基礎上去理解并接觸多種文化,才有可能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找到并確定自己的位置。德國功能翻譯學派翻譯家及翻譯理論家Christiane Nord也曾說過,在翻譯的過程中要想成功地理解他國文化,首先必須要理解本國文化。英語專業的學生必須深刻理解并自覺弘揚中國的文化,并以充分的文化自信講述本國本土故事,這是每一位英語專業學生都應該具備的文化價值觀。高校翻譯課程更是要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并融入課堂教學,努力提升教育教學的育人功能,為國家“一帶一路”培養國際化人才。
“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是新時代社會多元化背景下多種文化融合的產物。在這一理念下,高等教育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還承擔著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任。
“課程思政”是黨中央根據當前高校專業課程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脫節的情況作出的戰略部署,更加強化課程的思想政治功能、意識形態功能,將高校的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相融合,有利于構建完善的高等教育課程體系,并發揮高校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在高校英語專業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既是國家對外語類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質要求,同時也是英語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迫切需求。
教育部2018年發布了《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外語類人才培養標準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強化了思想政治素質方面的要求。在素質方面,要求外語類專業的學生應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中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人文科學素養,合作精神,創新精神以及學科基本素養。作為英語專業的教師,必須首先增強自身的政治認同感,自覺把“課程思政”這一教學要求貫徹落實到整個教學過程中,突出英語專業教學知識能力的傳播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真正實現由“教學”向“教育”的轉變。
本研究以英語專業核心課程英漢漢英筆譯為切入點,圍繞翻譯技能培養,在教學資料選用、思政元素挖掘、教學方法設計、育人手段創新等各方面進行探索,將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教學的全過程。
該課程的實踐性比較強,課程內容涉及翻譯基礎理論、翻譯技巧以及英漢漢英筆譯實踐等,以培養學生的翻譯技能為出發點,不斷提升學生的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教學目標主要包括兩方面:①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翻譯技能和翻譯技巧,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翻譯技能練習方法,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進行翻譯實踐的能力。②情感目標與價值觀目標。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人際交往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另外還要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2.1 教學資料選用。本課程面對的是英語專業三年級學生,在專業素養方面大三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語言功底,在情感認知方面他們對社會信息有一定的收集、認知和辨別能力。
大三年級學生對任課教師課堂教學的依賴度降低,因此,在課堂教學材料選擇方面,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自由度,而且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一定的討論環節,目的是加強學生的自主參與度并提高他們的認知深度。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教師應緊緊圍繞當前的時政熱點,布置小組討論任務及相關翻譯實踐任務,重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并拓展他們的世界視野,使他們在跨文化的學習中提高政治認知度和批判思維能力,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2 教學模式創新。本課程采用以教師為主導、以任務為驅動、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為單位的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將會貫穿于整個教學環節;以“任務為驅動”目的是加強學生對知識點和技能點的認知與把握;以“學生為中心”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愿和自主學習能力;以“小組為單位”目的是確保整個環節的實施質量以及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覆蓋面,提高學生所搜集信息的質量以及數量,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2.3 思政元素挖掘。教師在設計技能訓練活動時,應盡量將技能訓練內容與時事、時政、熱門話題相結合,并將授課教材內容與自選課外時事資料有機結合,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在教授學生知識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思想,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不斷提高他們的政治認知度和批判思維能力,最終實現全面發展。
3.1 教師應堅定教學理念,鞏固專業知識。當前社會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知識更新速度也隨之加快。因此,高校英語專業翻譯課教師需不斷更新自身知識儲備,掌握英語專業發展的新動態,如“一帶一路”貿易英語需求增加,全球語言熱潮、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等。作為高校英語專業的教師,應該具有精湛的業務能力、高超的育人水平和過硬的政治素養,才能保證英語專業翻譯人才的培養質量。因此,教師應擺脫教材的束縛,不斷積累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專業知識,為學生帶來更為豐富的教學內容,不斷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
同時,教師還應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堅定思政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積極作用,積極關注社會動態和時事變化,每天接受新鮮的思政內容,通過學習強國等平臺不斷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把思政內容與英語專業翻譯教學有機融合,增加思政內容的感染力和說服力,真正發揮學生人生路上的指導者、引路人的作用。
3.2 堅定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引導作用,要把課前、課中、課后幾個環節有機銜接起來,從學生的學習現狀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設計,改變傳統單一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課堂活動的中心,課前讓學生對翻譯材料形成自己的認知,帶著問題來到課堂,與教師及同學一起探討。在課堂討論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挖掘翻譯材料內在的人文信息,以充分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加上有效的翻譯策略向他國展示積極的中國形象。在學習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把學與做結合起來,啟發學生自主探索學習資料中的思政內容,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另外,教師應采用多元教學手段,如學習通、雨課堂等增加學生興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以及學生的主體地位。
3.3 堅持思政在翻譯課程教學中的自然融入。課程思政是在教學中自然融入思政內容,如鹽入水,有機融合,而不是生搬硬套,強行把思政內容刻板、僵硬地植入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深入挖掘教學材料中能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傳統價值觀、中華民族優秀品德的內容,使之自然滲透到專業課程教學中,這樣的思政教學是真實、可靠、可觸的,學生更容易接受。學生在接受專業知識的同時,深深感受到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陶冶了情操,提升了人格魅力,也形成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思政內容自然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中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要時時處處關心國家大事,了解政治、經濟、歷史、人文等各方面的信息,不斷提升政治修養,深入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合理、科學地將思政內容與專業內容自然融合,真正實現教書與育人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