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帥 王曉婷 楊雪芹
(滄州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北 滄州061001)
2019年,習總書記召開思政課3·18座談會;2020年9月,《求是》雜志全文刊登《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再次掀起一次學習、提升的熱潮。文中提出,思想政治課要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1]。
作為一名高職青年思政課教師,筆者對此有一些自己的思考與體會。筆者認為,知識性與價值性是“應然”與“實然”的關系。
學生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科學而完備的理論,經過科學的引導就會產生價值取向,進而產生行為。在教學中應把知識性與價值性辯證地統一起來,既有科學知識作為支撐,又有正確價值觀引導。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而在這其中,情感教育因素必不可少。
2.1 教材選用。教材選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重點工程教材,2018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筆者對教材的態度是“用教材”而不是“講教材”。對于教師來說,把教材當做一個權威而又有指導意義的工具,對于學生來說,把教材當做一個預習、復習的工具。教材只是教師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教師要通過生動的課堂活動讓學生了解到教材想要表達的核心觀點。
2.2 學情分析。據調查,大學生情緒豐富,思想活躍。高職學生與本科學生相比,知識水平比較低,但經過中等教育具有基本的知識結構。得益于互聯網的發展,高職學生對人生、對世界的理解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更易產生情感共鳴。
2.3 教學分析
2.3.1 教學目標。①認知目標:認識到為人民服務、奉獻社會是既科學而又高尚的人生追求。②情感目標:引導學生形成為人民服務、奉獻社會的價值取向,培養對人民的深厚感情,激發學生為人民服務的情懷。③能力目標:投身到為人民服務、奉獻社會的實踐之中。
2.3.2 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人民群眾創造物質財富,人民群眾創造精神財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難點:“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為什么是科學高尚的人生追求。
2.3.3 教學教法。系統講授法、討論法、情景體驗法、案例教學法。
2.4 教學實施過程
2.4.1 課前預習。利用學習通打開本章思維導圖,回顧上節課已經解決的問題“人的本質是什么”、“人與社會的關系”、“人生觀的主要內容及其關系”、“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4.2 新課導入。課堂開始拋出第一個問題:同學們有什么樣的人生目的?通過這個問題,把學生的思維拉入課堂之中。有些學生會給出答案:成家立業。教師給這種這種看似玩笑的回答給予積極的肯定,既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主動探索人生問題成為可能。為了讓學生一直保持注意力,可以設置懸念,稍后再講。
2.4.3 探究知識。在探究階段,提出第二個問題:什么是正確的人生目的?關于第二個問題,可能絕大多數學生都回答不上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優秀人物的人生目的”,如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說“要選擇最能為人類謀福利而勞動的職業”;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中說“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毛澤東說“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習近平總書記也曾說“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
學習后指出第三個問題:為什么他們的人生目的都驚人的相似——都指向了為人民服務?隨后用多媒體展示出一張歷史唯物主義的金字塔幻燈片,金字塔的底部是生產力,中間是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部是上層建筑。帶著學生回顧高中學過的歷史唯物主義知識:人類社會是分類型的,同時也是運動變化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一個社會當中的主要生產關系構成了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又決定著上層建筑。
提出設問:在社會變革的過程中,誰是決定力量呢?是鬼神嗎?是英雄人物嗎?對此教師可以堅定地提出“廣大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的結論,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所以服務人民、奉獻社會才是科學而又高尚的人生追求。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知識講解完畢。教師為增強理論自信可以反問學生: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人生目的科不科學,高不高尚?同時列舉張思德、焦裕祿、雷鋒、楊善洲、黃大年這些榜樣人物,說明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闡述了倡導服務人民和奉獻社會的人生觀的深刻道理。稍后播放《時代先鋒——林俊德:生命最后的抉擇》視頻,通過林老生命的最后幾天帶著呼吸機仍為國家重大科研發展技術思路在整理、匯集資料這一案例,打動學生,觸動學生的靈魂,讓學生由認知層面向情感方面轉化。在十九大報告中,“人民”二字出現逾200次。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習總書記指出,“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國上下的醫護工作者、警察、社區干部、快遞小哥等為人民服務、奉獻社會,取得了疫情保衛戰的偉大勝利。
最后討論:普通人可以為人民服務嗎?如何為人民服務?可以列舉身邊的榜樣例子,如我校劉澤仁同學寒假期間面對火情勇于站出來,利用學校學習的消防知識撲滅大火,后被《人民日報》客戶端、中國教育新聞網等多家媒體報道。向學生傳遞“普通人通過身邊的小事、熱心幫助他人都是為人民服務”的道理,引導學生由知識、價值觀、情感向行動轉化。
2.4.4 作業。通過學習通觀看《陽早寒春的人生選擇》,增強理論的感召力。
3.1 馬克思說,理論上徹底才能征服人[2]。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系統而完備的科學理論體系,因此我們可以正確解釋任何領域的任何問題,這對思政課的知識性夯實了堅實的基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某一知識點,教師要講得透徹,學生才能學得徹底。認知學派學習理論認為,新知識都需要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獲得。教師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回顧,例如本節通過學習通上傳思維導圖回顧本章基礎知識,通過幻燈片回顧中學的知識。對一些抽象概念進行舉例,易于學生理解。反之,如果學生對某一細節不理解,就可能會掉隊、甚至懷疑理論的正確性。知識的徹底,為知識性轉化為價值性提供了條件。
3.2 只有知識的講解是不夠的,教師要把感情注入到課堂之中,用自己的感情影響學生的感情,帶動知識性向價值性的轉化。教師講授要聲情并茂,通過提問、反問、設問以及留懸念等烘托課堂氣氛。課堂氛圍要有張有馳,既要輕松幽默,又要嚴肅認真,這樣更能發揮情緒的感染力,激發學生的認同感,有助于價值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