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炫 王攸攸 周申之
摘 要:當下,高校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豐富,但在品牌化建設方面仍然存在較多不足之處。為分析影響大學生志愿服務品牌化問題,本課題圍繞樣本對各類志愿服務活動的了解程度、獲取志愿服務活動的途徑、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原因及收獲等方面, 對寧波工程學院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情況展開問卷調查。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大學生志愿服務品牌化發展中的問題主要有志愿服務的可持續性與制度性缺乏,宣傳力度與關注度不足,品牌意識與特色化欠佳等,基于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志愿服務,參與情況,品牌化建設
青年志愿服務是匯集社會資源、激發社會活力、擴大社會參與、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也是培育青年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社會關愛、促進社會文明的有效途徑。通過推進大學生青年志愿服務品牌化建設,能夠更好地提升學校志愿者服務規范化發展水平,強化實踐育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有效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為了促進更多在校大學生積極投身參與志愿服務活動,需要客觀認識當前現狀,深刻分析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品牌化發展中的諸多問題,從而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品牌化建設,提升高校志愿服務活動質量。基于此,本文通過研究在校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對志愿服務品牌化建設提出思考和建議。
一、研究方法與樣本選擇
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文獻調查法。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1.研究對象的基本信息,如年級、性別、學科類型等;2.對于志愿活動的了解及參與情況;3.志愿服務開展情況;4.志愿服務品牌建設情況。全面地了解樣本所在高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頻率、類型以及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次數、動機、收獲以及獲取信息的渠道等。
本次調查研究面向寧波工程學院,共回收有效問卷502份。具體分布如下:1.在性別分布上,女生321人,占比為63.94%;男生181人,占比為36.06%。2.在年級分布上,大一學生占比48.8%,隨著年級的增加,受訪者數量逐漸遞減,大四學生占比5.98%。3.受訪者專業分布來看,經濟學占10.96%,理學占9.36%,工學占15.74%,文學占18.73%,管理學占比30.28%,其他占14.94%。
二、調查結果
(一)參與情況及參與意愿
調查結果顯示,在502名受訪大學生中:60.36%的受訪大學生平均每月僅參與1次甚至1次以下志愿活動。同時,28.88%的受訪者平均每月參加2-3次的志愿活動,而參加頻率達到每月4次及以上的僅約10%。并且,當今高校大學生參與的志愿服務大多以臨時性活動為主。
高校大學生更愿意參與的志愿服務類型包括:64.54%的大學生選擇的公益機構服務(福利院、敬老院、紅十字會、圖書館等)和59.36%受訪者選擇的教育扶貧服務(教育指導、愛心幫教等)。除此之外,文化傳承類(50%)、大型賽會服務(48.41%)和環境保護類活動(44.62%)也深受青睞,數據顯示工學學生更青睞于選擇在教育扶貧類型的志愿服務活動中的專業知識支援(60.76%)。
(二)參與志愿活動的原因
通過調查,大學生參加志愿活動的原因:1.認為可以獲得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歷,增長才干(75.3%);2.認為可以收獲幫助別人時的快樂和滿足感(68.92%);3.認為能夠認識更多的人,提供社交能力(67.13%);4.認為可以讓以后的簡歷變得更充實(44.82%);5.認為可以在第二課堂成績單中獲得志愿服務學分(38.84%);6.消磨空余時間(24.7%);7.對志愿品牌活動有興趣(23.11%)。
(三)對志愿服務活動的了解程度
志愿服務活動是學生提高自身綜合能力,促進社會進步的有效平臺, 學生只有在了解這些活動的前提下,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
從調查中可知,86.85%的學生只能從本校的志愿組織處獲取志愿服務的信息;同時,相關活動的宣傳海報、以及身邊老師同學的宣傳,則是高校大學生獲知有關志愿服務活動的其他途徑,以被動接受為主,鮮有主動查詢了解。
我校學生對本校現有的志愿服務品牌項目了解度總體較低。66.53%的受訪大學生聽說過我校微語晨曦、青芒義教等項目卻沒有深入了解。
(四)我校志愿服務品牌建設情況
目前,學校正持續開展垃圾分類、光盤行動、五水共治、衣舊暖心等日常志愿活動,也通過創新社會時間開展青林木支教、啟明心家教、青芒義教等教育扶貧類志愿服務活動,結合黨日活動開展“排排坐 續傳承”——留住歲月沉淀的故事”、“傳一份手藝,修一顆匠心”等文化傳承類志愿服務活動,也組織學生參加九龍湖馬拉松、文博會、寧波市民廣場舞等大型活動的志愿服務工作,但持續時間較短,具有臨時性,且不可復制、即開即畢。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我校對志愿服務品牌的建設重視度一般,對志愿服務活動了解程度也不高。這說明我校志愿服務品牌缺乏,對既有的志愿服務品牌項目建設不夠、宣傳不到位,也側面表明我校志愿品牌建設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而對于志愿服務品牌化是否可以促進志愿服務的發展這一問題,絕大多數的受訪者表示贊同。
三、分析與討論
通過分析本次調查結果可得,經過多年發展的大學生志愿服務理念在高校得到普遍認同和踐行,我校志愿服務品牌化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依然存在一系列阻礙品牌化建設發展的問題:
(一)高校開展志愿服務的可持續性、制度性缺乏
系統化、可復制性強的品牌型志愿活動,需要滿足的關鍵條件包括足夠數量的志愿者與可持續性強的人員參與度。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高,但更傾向于短期參與,為了獲得志愿服務時長,難以長期堅持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公益心不強,志愿服務活動存在應付性、臨時性現象。志愿服務活動缺乏前期統一的計劃和長效的運行機制,加之不能提供專業化志愿服務項目,大多集中在敬老院、垃圾分類、留守兒童等領域,基本只是簡單的體驗式活動,無法在志愿服務中達到“增長才干”的預期目標。
(二)高校給予志愿服務的宣傳力度、關注度不足
調查結果顯示,高校對于志愿服務活動的關注度和宣傳力度遠遠不足,未完善規范化的組織管理制度,造成對志愿服務項目的組織管理不統一、信息傳達不及時、信息獲取渠道閉塞、志愿團隊成員缺乏系統培訓、志愿服務活動缺乏項目化管理,以至于沒能形成良好的校園志愿服務氛圍和強烈的志愿者主體意識,難以推動品牌化的可持續發展。
(三)高校組織志愿服務的品牌意識、特色化欠佳
我校各級組織的志愿服務涵蓋教育扶貧、文化傳承、機構服務、環境保護等多個方面,活動數量多而雜,好似板磚一樣“哪里需要哪里搬”。活動缺乏特色和質量,主體不明確,針對性不強,不利于品牌意識的培養,甚至會起到反作用,容易導致品牌化建設缺乏足夠的活力而停滯不前。
四、意見與建議
推動志愿服務品牌化建設,對大學生成長、高校教學育人、志愿服務的發展乃至整個社會都有益處。因此需要針對現存的問題加以改進,以加強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品牌化的建設。
(一)完善志愿組織制度,加強品牌化制度保障
一方面健全志愿者管理制度,加強大學生志愿者專業指導培訓力度,由教師帶頭組建校級骨干志愿者宣講團,圍繞志愿服務理念、志愿者服務規范、優秀志愿服務項目等內容展開宣講與培訓工作;出臺相關規章制度,明確志愿者崗位職責、服務流程和獎懲措施;另一方面建立志愿者激勵制度,設立志愿服務月,用于舉辦特色化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全校性的年度優秀志愿者評比工作,營造良好的志愿服務氛圍,推動品牌服務可持續性發展。加大對志愿服務活動在資金、資源等方面的支持,籌措經費保障志愿者權益,激發志愿者服務熱情,為志愿服務品牌化提供制度保障,鞏固形成長效機制的堅實基礎。
(二)構筑志愿服務項目化平臺,暢通信息渠道
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志愿服務類型不斷涌現,借助信息化、大數據打造互聯網+志愿服務平臺已然成為當下大勢所趨,打造集宣傳、報名、統計、管理為一體的小程序或手機app也有利于規范志愿服務標準,避免資源浪費,滿足信息獲取和共享的需要,實現志愿服務效用最大化,并且能夠促進志愿服務工作形成合力,擴大志愿服務范圍,提升志愿服務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三)促進志愿服務活動特色化,打造志愿活動品牌
當下我國各方面都處于飛速發展的階段,教育、養老、環保等方面需要大量志愿者力量補充。高校結合自身所處區域環境,可以作為的空間非常廣闊。這些都是當下的社會服務需求,高校應該抓住社會需求的“缺口”,充分利用高校內工程、人文、管理、藝術、外語、電信等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成立特色化的志愿服務項目,充分發揮大學生專業才能,著眼于相關服務對象、服務領域,開展有針對性的志愿服務活動,確立品牌建設方向,不斷創新手段和方法,拓展服務內容,提升志愿服務活動的效用,逐漸形成專業結合度高、社會評價好、品牌特色鮮明、服務成效顯著的專業志愿服務特色品牌活動。
根據團隊特點完善品牌內涵,圍繞志愿服務理念、志愿服務品牌等內容組建服務意識足、能力水平優的學生志愿者隊伍,設計團隊或項目的專屬Logo、隊服、隊旗等具有象征性的團隊標識和項目符號,充分體現品牌理念,可以加強品牌意識的培養,提升志愿服務活動的品牌化。
(四)加強校內外合作,推進志愿服務基地化建設
針對城市管理、綜合治理、社區管理、為老服務等方面的社會服務“需求缺口”問題,高校應抓住機會,積極尋求與外界企業單位、事業單位等機構的合作,打造志愿服務基地化建設,以此來籌措募集品牌化建設與創新的經費、實現自我造血。
加強校內志愿服務組織的聯系,加強與其他院校志愿者組織的溝通與合作,定期開展志愿服務工作總結交流會議,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推動區域志愿服務基地化發展,根據地區特色組建高校間的志愿者聯盟,打造跨校級志愿服務品牌,在實踐中吸取不同組織的品牌化和創新經驗,不僅有利于推動自身的志愿服務品牌化建設,還能更有針對性地發揮品牌作用、解決相關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1]李蓉,趙康,李晶晶. 大學生志愿服務品牌化探究[J]. 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1)
[2]黃科.大學生志愿服務品牌化建設探析[J]. 新西部(理論版),2016,(24)
[3]陸燁.淺議高校志愿服務品牌化建設——以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安全進社區”為例[J]. 科教文匯(下旬刊),2016,(8)
[4]許帥.“90后”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現狀調查分析[J]. 現代物業(中旬刊),2012,(4)
[5]武建軍,王文邦,李世鵬,陳昊.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基本現狀與模式創新[J]. 中國成人教育,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