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猛 杜永善 巨翔


摘 要:近年來,新疆對外貿易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著發展空間受限、生態環境脆弱及產業和貿易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為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優化新疆對外貿易發展方式:一是借助“內循環”,優化外貿商品結構;二是借力“外循環”,突破新疆外貿發展空間;三是依托“一帶一路”,降低外貿成本;四是優化貿易方式,加快貿易方式多元化發展;五是加大科研投入,切實保護生態環境。
關鍵詞:新疆;對外貿易發展方式;優化路徑
2020年8月24日,習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提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新疆深居內陸,是西部大開發及“一帶一路”戰略重要的橋頭堡。新疆面臨的中亞地區是美國中亞戰略、俄羅斯歐亞戰略、泛突厥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四股力量匯合之地。近年來,新疆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特別是對外貿易發展方面,需要面對更加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新疆利用其獨特的地緣、資源及政策等優勢,對外貿易迅猛發展,但也面臨著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市場競爭力較弱以及在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破壞嚴重等問題,這就要求新疆亟需優化對外貿易的發展方式。
一、新疆對外貿易發展方式的現狀
(一)對外貿易額
近十年來,新疆的外貿發展迅速,從表1可以看出,新疆的進出口貿易總額由2009年的1382771萬美元增加至2019年的2370930萬美元,在2014年達到峰值為2766930萬美元。進一步分析,2009年-2019年,新疆的出口額從1082325萬美元增加至1804391萬美元,進口額從300446萬美元增加至566539萬美元,由此可以看出,新疆近十年主要還是通過出口貿易來拉動外貿的發展。
(二)對外貿易商品結構
從表2可以看出,新疆主要進口的還是一些初級產品,2015年之前占比都達到了80%以上,占比較大,峰值則出現在2014年達到91.76%。自2015年以后,新疆進口初級產品開始大幅度的下降,雖維持在50%的水平,但總體已經呈一種下降趨勢。新疆初級產品進口的下降,同時意味著進口工業制成品的大幅度提升,2015年以后均維持在40%以上,這也表明新疆的產業結構在調整,對外貿易進口商品的結構日趨均衡。
從表2可以看出,新疆出口商品結構中,初級產品所占比重總體上是一種波動下降的趨勢,波谷時僅占出口總值的10.78%。新疆產業結構的升級,帶來的最直接的效益就是新疆對外出口的工業制成品的總值的穩步增長。近十年間,新疆每年出口工業制成品的比重均維持在80%以上,是出口初級產品的4-9倍。
(三)對外貿易地理方向
對外貿易地理方向通常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各個國家(地區)在一國對外貿易中所占有的地位。新疆與哈薩克斯坦接壤邊境線長達1400多公里,特殊的區位條件決定了哈薩克斯坦在新疆對外貿易發展的過程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哈薩克斯坦連續二十多年成為新疆最大的貿易伙伴,2019年,新疆與哈薩克斯坦的貿易總額為1090829萬美元,占當年新疆外貿總額的46%,其次是吉爾吉斯斯坦,占比為14.35%,這兩個國家就占到了與新疆對外貿易總額的一半以上。擴大范圍來看,中亞五國“哈、吉、塔、烏、土”與新疆的外貿占當年新疆外貿總額的68.71%??偟膩碚f,新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對外貿易的地理方向還是相對集中。同時,新疆與這些國家的對外貿易中,都是進口占據主導地位,這是因為新疆主要從這些國家進口原油、礦石、毛紡織品等初級產品,以此來建設西北能源戰略基地、進行能源儲備,為中東部地區的發展提供保障。
(四)對外貿易方式
新疆陸地邊境線長達5600多公里,與之接壤的國家多達八個。在獨特的地理位置下,新疆形成了較為獨特的對外貿易方式結構。近十年來,新疆主要的對外貿易方式主要有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邊境貿易三種,不同對外貿易方式都有所發展。新疆的邊境貿易的體量是最大的,2019年邊境貿易額為1205786萬美元,占外貿總額的50.86%;加工貿易則是發展得較為緩慢,呈現出一種不溫不火的狀態,2019年加工貿易額為12198萬美元,占外貿總額的5.14%;一般貿易則是穩步發展,2019年一般貿易額為715675萬美元,占外貿總額的30.19%。總體來說,新疆的邊境貿易在每一年的總進出口貿易額中占比都非常龐大,基本保持在50%以上甚至更高;一般貿易則占比平穩,變化幅度小;加工貿易的占比非常小,從未達到過10%。
二、“雙循環”模式下新疆對外貿易發展方式轉變存在的問題
(一)外貿發展空間的局限
新疆最主要的貿易伙伴就是中亞地區的國家,獨特的區位特點決定了新疆的對外貿易只能是向西發展,這就使得新疆的外貿發展不得不面臨空間局限這一問題。近些年來,日韓及歐美等發達國家也想要在中亞市場上分得一塊蛋糕,不斷加強與中亞地區的貿易往來,使得新疆在中亞外貿市場上占有的市場份額被進一步壓縮;而且由于新疆通往中亞、西亞甚至是歐洲的道路通而不暢,貿易貨物往往需要多次轉運,提高了運輸成本,最終使得在中亞外貿市場上的國際競爭非常激烈,不利于新疆對外貿易發展方式的轉變。
(二)生態環境的脆弱
新疆幅員遼闊,但是其大部分區域處于干旱和極干旱地區,全年全區降水量少,沙漠和戈壁灘廣布,全疆82個縣(市)中就有53個縣市轄區有沙漠分布,綠洲受其包圍分割,且面積較小,生存形勢嚴峻。山地面積占到了全疆面積的40%以上,植被也比較稀疏,地表則有強烈的積鹽,極易發生土地鹽漬化,生態環境較為脆弱。新疆具有豐富的煤礦、石油等能源資源,但開采方式仍然比較粗獷,難免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而且由于其生態環境脆弱,遭到破壞后更加難以恢復,中央也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生態環境問題是新疆對外貿易發展方式轉變遇到的一個切實難題。
(三)貿易結構的不合理
一是新疆過于注重出口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忽略了進口的作用。2019年,新疆出口額是進口額的3.18倍,且進口的商品主要是初級產品,新疆的貿易策略對進口貿易不夠重視,進口貿易可以通過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先進管理經驗等方式來提高競爭效率、優化資源配置等,是落后經濟體追趕發達國家的重要方式。
二是出口產品附加值較低。盡管新疆產業結構在不斷調整優化,但仍不盡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依然是以較低水平的種植業為主,出口的農產品主要還是以棉花等初級農產品為主,產品附加值低。雖然2019年新疆出口工業制成品占比為82.58%,但工業上也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能源型、加工型企業數量多、占比大,產品競爭力低、利潤空間小。
三是新疆的外貿過于依賴哈薩克斯坦。新疆對哈薩克斯坦的貿易額幾近占新疆貿易額的一半,很多年份甚至達到60%往上,單一的貿易結構導致新疆對哈薩克斯坦的貿易依存度極高,哈薩克斯坦的經濟變動很容易波及新疆的對外貿易。
四是邊境貿易占比過大。由于特殊的地緣條件,新疆外貿機構中邊境貿易占比過大,而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占比較小,特別是加工貿易,歷年占比均低于10%,發展緩慢。
(四)科技創新不足
無論是轉變外貿發展方式,還是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貿易地位,企業的自主創新都是關鍵。但由于新疆相對落后的經濟環境,外貿的發展主要通過資源和生產要素的投入增長來拉動,技術創新因素較小,出口的產品普遍科技含量低、利潤小,極大削弱了新疆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從外部層面來看,新疆地方政府財政能力不足,對企業技術創新支持力度不夠;同時,從外貿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來看,新疆的外貿型創新人才較少,難以為外貿人才提供一個合適的平臺。從企業內部層面來看,企業自身也缺乏技術的創新驅動,一是新疆的外貿企業大部分都是通過簡單的加工進而出口到周邊國家,形成兩頭在外的“走廊式”外貿特點,弱化了科技創新的動力;二是在承接沿海發達省份產業轉移的時候,新疆承接的大部分都是低技術含量的紡織業、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缺乏引進高科技的平臺,進一步削弱了新疆外貿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
三、“雙循環”背景下新疆對外貿易發展方式的優化路徑
(一)借助“內循環”,優化外貿商品結構
新疆在對外貿易中主要出口的是棉花、番茄醬、鞋類等初級農產品或低附加值的工業產品,進口的也是原油、礦石等初級產品,這是由新疆的產業結構決定的?!半p循環”背景下,國內產業鏈會迎來一個大調整,東部產業形態更新迭代,制造業向西部轉移是大趨勢。“雙循環”模式是新疆參與到全國乃至國際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經濟循環鏈當中的一個重要機遇。“內循環”下,新疆應積極承接東部沿海省份產業轉移,培育壯大新疆的棉花、番茄、干果等特色產業,適時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由低附加值產品向高附加值產品轉變,從而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推動新疆的外貿從數量向質量和效益轉變。
(二)借力“外循環”,突破新疆外貿發展空間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新疆的貿易國主要是“哈、吉、塔、烏、土”等中亞區域國家,貿易伙伴較為單一。在“雙循環”背景下,新疆應借力“外循環”,充分發揮地緣區位優勢,以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為驅動,把自身的區域性開放戰略納入國家向西開放的總體布局中,豐富對外開放載體,將更多本地的特色產品銷往西亞、歐洲等其他區域國家,徹底改變過度依賴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貿易局面,提升對外開放層次,打造內陸開放和沿邊開放的高地,切實突破外貿發展的空間限制。
(三)依托“一帶一路”,降低外貿成本
“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已得到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參與?!耙粠б宦贰苯ㄔO的核心就是打通各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鐵路、公路、機場、通訊設施等,從而推進貿易的便利化、推動貿易的縱深發展、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成。以往,新疆與中亞、西亞甚至歐洲國家的貿易由于道路不暢,貿易成本較高,削弱了新疆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在新形勢下,新疆作為“一帶一路”的核心區域,應依托“一帶一路”戰略,充分利用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通訊設施,降低外貿成本,降低外貿產品的價格,提高外貿產品的競爭力,充分發揮經濟帶核心區推進作用,將新疆的地緣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切實推進新疆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
(四)優化貿易方式,加快貿易方式多元化發展
加工貿易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一種有效方式。這種貿易方式在促進就業、擴大出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提高加工貿易比重,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可以使新疆在國際貿易價值鏈中占據有利地位。但新疆目前主要的外貿方式是邊境貿易和一般貿易,這兩種外貿方式占到了新疆對外貿易總量的90%以上,特別是邊境貿易基本維持在60%,體量巨大,貿易方式還有非常大的優化空間,貿易方式需要由單一化向多元化進行轉變。隨著“雙循環”戰略的實施,新疆會進一步承接東部省份的產業轉移,新疆的加工貿易份額將會不斷增大,貿易結構也會進一步優化。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新疆可以利用本地的棉花、番茄、干果等特色產品進行深加工,延長產品的產業鏈,提高產品的價值,將自身的資源優勢充分利用;二是新疆可以利用自身處于歐亞大陸橋的中心位置,進口一些中亞國家急需產品的原材料進行深加工,緩解“走廊式”外貿的劣勢,大力發展加工貿易。
(五)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切實保護生態環境
技術創新是推動外貿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國際貿易市場份額爭奪時,科技實力越強的國家越能爭得更多的市場。同時,高科技的集約型發展方式對環境破壞較小,更適合新疆較弱的生態環境。因此,在發展過程中要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實現外貿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地方政府要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經費在財政支出中的比例,也可以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到科技創新中來,同時,對積極參與科技創新的企業給予補貼,鼓勵企業自主創新,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二是要形成企業、學校、科研機構協同發展的創新機制,鼓勵科研機構積極創新,實現新技術從產生到利用的閉環體系,產、學、研實現資源、信息、技術的共享,又可進一步促進技術創新;三是加快新疆外貿人才的引進,依托中央和其他省份對新疆的援助政策,充分發揮對口支援部門的人才優勢,同時,完善人才激勵保障機制,培養一批干得好、留得下的本地外貿人才,促進外貿的縱深發展?!?/p>
參考文獻:
[1]方韻詩.借力“雙循環”推動中國與東盟經貿深化合作的路徑[J].對外經貿實務,2021(6):10-13.
[2]孔穎,王其猛,劉樂萍.“雙循環”背景下新疆與哈薩克斯坦貿易互補性分析[J].時代經貿,2021(4):18-20.
[3]汪永臻.“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人民幣中亞化問題思考[J].商業經濟研究,2016(6):165-167.
[4]許剛雁.試析加強中俄區域經貿合作的現實意義[J].商業時代,2014(3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