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君
湖南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同時也是一個多民族省份。綺麗多姿的三湘四水孕育出奇異的神話、傳說,各族人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勞作,同時也創造出自己豐富多彩的文化,民間美術便是孕育其間的一朵奇葩。湖南民間美術閃耀著楚巫文化神秘、浪漫的靈光,滲透著勞動者的心血與智慧,在中國各大文化區群中,顯示出獨特的魅力。湖南民間美術產生于民間,為社會各階層所接受,經過千百年來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使它的內容和表現形式愈加豐富多彩,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力和想象力,集中體現了人民的生活感情、聰明才智和審美情趣;它以多樣的形式、精美的造型、清新的風格、剛健的力量獨樹藝苑,是值得我們珍視的亟待開發的文化寶藏。湖南民間美術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蘊含著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保護湖南民間美術在內的地域民間美術所表現的觀念意識在中華民族中具有普遍意義,它所折射出的時代背景、社會心態、民族心理和審美情趣,已遠遠超出了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從中人們所感悟到的是那豐厚的文化底蘊,是人類對幸福美好的渴求與生命的禮贊。然而若要真正了解和理解這一切,則離不開對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的深刻把握。目前所見湖南民間美術研究的成果,缺乏對湖南民間美術文化空間,尤其是所服務對象——“人”的生活空間探討。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蔚然成風的當下,如何從更加廣闊的空間向度重新審視湖南民間美術的有機組成部分,更好的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新時代留給我們的命題。
本專題的五篇論文,正是根據湖南民間美術研究的相關現狀,從文化空間尤其是物質生活文化空間著手,對湖南民間美術在節日空間、日用空間、居住空間和人際交往空間的文化因素進行發掘。同時還兼顧民間美術作品運用于節慶禮俗的差異性,對湖南民間美術在節慶、生誕、嫁娶等日常禮儀的運用進行的個案探析。孫嬋的論文《灘頭年畫的文化變遷與生態重構》以文化生態的角度切入,對灘頭年畫在農耕時代、社會轉型期、非遺時代等不同文化生態語境下的發展進行了總結,進而指出灘頭年畫的發展需要利用媒介融合時代的傳播效能,又要避免被消費文化時代的資本邏輯過分裹挾。胡蓉在《大布江拼布圍嘴的藝術形制與文化特征探析》一文中,通過對湖南郴州一帶的民間拼布刺繡圍嘴造型形制的考察,總結出對稱、重復、異變等多元藝術處理手法,并從特定文化空間的角度出發,對拼布圍嘴中所寄托對嬰幼兒健康成長的期盼和數理文化特征進行了歸納,體現了傳統民間社會對吉祥觀念的心理追求。陳劍等人《永州民間建筑蓮花紋裝飾解析》一文立足“瀟湘之源”永州的民間建筑,對以木雕、石雕、繪畫、灰塑等工藝技術條件下生成的蓮花紋飾做了適當總結,并從單獨紋樣、組合紋樣兩方面對其圖案組織規律進行了歸納,進一步認為在楚文化氤氳下形成發展的永州民間建筑蓮花紋裝飾,是周敦頤濂溪文化的代表性符號和民間趨吉納祥的綜合圖式,體現了永州豐厚和深邃的地域文化。張曼華的論文《“三朝書”的藝術特征與民俗成因》則是從人際交往的角度,對特定女性婚俗中的“三朝書”裝訂方式、書芯設計、材料運用等藝術特征進行了歸納,并認為“三朝書”作為婚嫁禮俗的核心媒介、吉祥愿望的集中表達以及“知識”女性的身份資證,是民間女性的創新意識的表征,體現了鄉土社會的創造和傳承性。陳奕含等人在文章《空間轉向語境下湘南傳統民居空間的內覺體驗》中,從空間轉向語境的主體幻象空間和外部客觀空間著手,探討了湘南傳統民居空間內覺體驗生成、外化、同情三個不同維度的詩性特點,進一步豐富了對傳統民居建筑及其裝飾藝術的理解和認識。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