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文
摘 要:茶業是休寧縣汪村鎮的支柱產業,自2020年以來,當地將茶園綠色防控作為提升茶葉質量、促進茶農增收、茶業增效的重要抓手,認真落實市縣有關茶園綠色防控工作會議精神,真抓實干,扎實推進,成效明顯。該文介紹了汪村鎮開展茶園綠色防控的主要做法、技術措施及成效,以供參考。
關鍵詞:汪村鎮;茶園綠色防控;技術措施;成效
中圖分類號 S4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22-0130-02
汪村鎮位于黃山市休寧縣西南部,山青水綠,生態絕佳,轄7個村39個村民組,總人口10743人。汪村鎮是休寧縣重點產茶鄉鎮,茶葉是該鎮的主要經濟作物,鎮內有茶園625hm2,其中有機認證茶園200hm2,有茶葉加工企業23家,年產干茶342t,茶葉總產值4100萬元,主要茶葉產品有新安源銀毫、黃山毛峰、紅茶等。2020年2月,黃山市出臺有關政策,全面推進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提升茶產業質量。汪村鎮作為黃山市的39個茶園綠色防控試點鄉鎮之一,層層落實責任,扎實開展茶園綠色防控工作,確保茶園不施化肥、不打化學農藥、不用除草劑,而采用農業、物理和生態等非化學防控措施防治茶園病蟲害,取得了明顯成效。
1 主要做法
1.1 加強領導,制定方案 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茶園綠色防控工作,成立了鎮黨委書記、鎮長任組長,分管茶業副鎮長任副組長,各聯系村負責人為成員的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領導組。做到一把手親自抓,親自管。領導組下設技術指導組,負責茶園綠色防控技術指導工作。并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技術指導方案,同時將茶園綠色防控工作納入年度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內容。
1.2 創新方法,宣傳到位 在茶園綠色防控工作中,汪村鎮緊密結合當地實際,運用各種手段,創新工作方法,進行宣傳發動。通過召開戶主會議、發放資料、懸掛橫幅標語、抖音、微信朋友圈等方式,讓茶園綠色防控意識深入人心。2020年,汪村鎮共發放關于茶園綠色防控方面的宣傳資料《致全縣茶農一封信》2900余份,懸掛橫幅標語33條,制作大型茶園綠色防控宣傳牌1塊。
1.3 組織培訓,確保技術到位 召開茶園綠色防控工作培訓會,請縣茶業局專家對鎮村干部及茶葉加工企業進行業務培訓,農技干部深入各村組,在粘蟲黃板安插、生物農藥使用、生態農藝等方面對農戶進行面對面技術指導服務。2020年,汪村鎮625hm2采摘茶園全部按要求安插了粘蟲黃板共40萬張。
1.4 積極引導茶農參加政策性保險 鎮村干部下鄉同農戶算經濟賬,講清參加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好處,茶農只要花少量錢(總保費600元/hm2,農戶拿150元/hm2,省、市、縣各級財政分別補貼150元/hm2),就可以參加茶葉保險,萬一茶樹受災了,就可以獲得理賠,將損失降到最低。由于思想工作做得細致到位,茶農們都愿意參保。2020年,汪村鎮全部茶園都參加了政策性農業保險,共交保費96890.5元。
1.5 建立茶園病蟲害測報網絡,加強病蟲害預警測報 村級病蟲信息員定期到茶園檢查,一旦發現病情、蟲情,及時向鎮病蟲測報站報告。鎮測報站做好茶園主要病蟲害監測調查(包括系統調查和大田普查)工作,同時對收集到的村級上報信息進行核實,并上報給縣中心植保站采取相應處置措施。
2 技術措施
2.1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是指通過茶樹栽培管理技術來防治茶樹病蟲害,包括耕作、合理施肥、及時修剪、適時采摘等措施。
2.1.1 耕作 分3次進行,春茶前、夏茶后淺耕,10月份再進行1次深耕。這樣不僅可以松土,增加土壤蓄水能力,還可以將土中的害蟲翻到土表而死,同時將土表中的蟲蛹(如茶尺蠖、茶麗紋象甲等)深埋,以減輕其羽化程度。
2.1.2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為茶樹提供養分,增加茶樹抗病蟲害能力。肥料為腐熟農家肥、茶葉專用有機肥等,不得施用化肥。春茶前和春茶后結合中耕除草各追肥1次,10月結合深耕施入基肥。
2.1.3 修剪 修剪可以去除茶樹病蟲害枝、蟲卵塊、病害菌源,能有效抑制茶樹病蟲害發生。茶樹輕修剪宜每年10月進行1次,視茶樹長勢和病蟲害發生程度進行重修剪或臺刈。將修剪下來的病蟲害枝葉清理出園并集中銷毀。
2.1.4 適時分批采摘茶葉 可以將為害茶樹嫩梢害蟲(如茶假眼小綠葉蟬)及病害葉采下,并破壞害蟲的產卵場所,減小蟲口密度,控制茶餅病、芽枯病為害。
2.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有人工直接捕殺和懸掛粘蟲黃板誘殺等。
2.2.1 人工直接捕殺 對具有假死性的茶麗紋象甲、茶黑毒蛾采用振落法捕捉,及時摘除茶毛蟲越冬卵塊。
2.2.2 粘蟲黃板誘殺 懸掛黃板對誘殺茶假眼小綠葉蟬效果特別好,黃板大小為20cm×25cm,3月茶假眼小綠葉蟬越冬成蟲開始活動時進行懸掛。懸掛高度高出茶樹冠面15cm,黃板與黃板之間的距離在4~5m為宜,懸掛600張/hm2。撕下的白色黃板覆膜不能隨意丟棄在茶園里,需帶回集中處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2.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分對茶園害蟲天敵的保護和使用生物農藥
2.3.1 保護天敵 害蟲的天敵(鳥類、青蛙、蜂類、蜘蛛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蟲害發生概率,要加強保護。
2.3.2 使用生物農藥 茶園防治茶尺蠖、茶毛蟲、茶黑毒蛾等鱗翅目害蟲的生物農藥主要有蘇云金桿菌、短穩桿菌、茶尺蠖核型多角體病毒等,而用白僵菌防治茶假眼小綠葉蟬、茶麗紋象甲等害蟲效果較好。
3 成效分析
3.1 茶農茶園綠色防控意識增強 通過政策宣傳和技術培訓,轉變了茶農茶樹一發生病蟲害就打農藥的傳統做法,而采用“粘蟲黃板、生物農藥和生態農藝”的方式對茶園病蟲害進行防控,形成了“茶園綠色防控,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
3.2 茶葉品質得到提升 茶園不打化學農藥和除草劑,茶葉農殘下降,提高了茶葉質量安全水平。根據黃山市海關茶檢中心抽樣檢測數據結果顯示,通過推進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2020年試點鄉鎮茶葉國際限量和歐盟限量的農殘種類分別下降44.4%、17.9%。茶葉品質的提升直接給茶農帶來了經濟效益,據調查,汪村鎮2021年春茶鮮葉收購價比上年提高10%~15%。
3.3 茶園病蟲害防治成本降低,茶農滿意度提高 以往茶園發生病蟲害,茶農都是按傳統的方法進行打藥,每年至少使用農藥2次以上,茶園成本750元/hm2以上,現在茶農只需支付150元/hm2黃板費用,另外的費用由市、縣進行補貼。年底政府對用過的黃板以0.1元/張進行回收,茶農大約又可得60元/hm2。茶園綠色防控工作得到了茶農普遍認可,滿意度明顯提高。
3.4 茶園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茶園生態環境得到保護 通過茶園綠色防控措施,茶園害蟲蟲口密度降低,茶樹病害明顯減輕。2020年,汪村鎮茶園未發生比較嚴重的茶樹病蟲害。同時,茶園化學農藥零使用,有機肥替代化肥,實現了茶園農藥面源零污染,改善了茶園土質,提升了水體質量,茶園環境和生態平衡得到了保護。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