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艷 陶良寶 張進富 黃德堯 李應生 畢海波 李方等 張梅 楊文兵 張建群
摘 要:該文闡述了壽縣小麥赤霉病發(fā)生防治情況,分析了防治方法上存在的問題,從預測預報、田間管理、選用抗性品種、選用合適的藥械和藥劑等方面提出了適宜該地區(qū)的防治對策,以期為該地區(qū)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赤霉病;發(fā)生情況;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 S51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22-0132-02
小麥赤霉病是壽縣小麥生產上主要病害之一,對壽縣小麥生產構成嚴重威脅。小麥赤霉病菌源廣泛存在,如果小麥抽穗揚花期和赤霉病菌子囊孢子發(fā)育進度吻合,再加上高溫高濕連陰雨天氣,高感小麥赤霉病的品種將大發(fā)生,對小麥的產量和品質都會造成影響。小麥籽粒的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ON)超標,人畜食用其制品后可能有嘔吐腹瀉等中毒癥狀,嚴重影響消費者的身心健康。為了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各級政府和農業(yè)主管部門,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十分重視,每年都成立以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小麥赤霉病防治指導組,撥付專項經費,用于小麥赤霉病的防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筆者連續(xù)多年對壽縣小麥赤霉病發(fā)生和防治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并開展了大量試驗示范,提出適合該縣小麥赤霉病防治對策,以期指導當地小麥赤霉病防治,為小麥安全生產提供技術支撐。
1 近10年小麥赤霉病發(fā)生和防治情況
1.1 大發(fā)生幾率越來越大 近10年壽縣小麥赤霉病有3次大發(fā)生,分別為2012年、2016年和2021年。這3次大發(fā)生,壽縣小麥平均減產15%~30%,小麥赤霉病大發(fā)生年份,小麥揚花灌漿至成熟期,往往伴隨著天氣長期高溫高濕連陰雨,同時小麥穗發(fā)芽嚴重(2012年、2016年),產出小麥已經失去食用價值,只能低價處理,種植戶損失慘重。
1.2 感病時期越來越早 小麥赤霉病是由禾谷鐮孢菌屬真菌引起的典型的氣候型病害,壽縣種植模式主要是稻麥輪作,午季小麥收獲后,小麥赤霉病病菌在水稻植株上寄生,特別是2015年以來,秸稈的禁燒和全量還田,更增加了赤霉病病菌的菌源量,菌源已經普遍存在,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冬春季氣溫升高,雨水偏多,有利于禾谷鐮孢菌子囊殼和子囊孢子的生長發(fā)育,成熟的子囊孢子釋放期早,釋放量大,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生越來越早。2021年3月底至4月初,小麥田間調查,多處發(fā)現受赤霉病侵染的稈腐病株;4月上中旬小麥抽穗時,發(fā)現部分麥穗在孕穗期已經感病,這是歷年少見的,這也為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提出了新的難題。
1.3 防治標準不達標 壽縣青壯年農民大多外出務工經商,在家務農的多是老年人,因年老體弱,對農業(yè)生產多是粗放管理,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很難做到精準防治,而小麥赤霉病的防治要求準確掌握時間、把握時機、選擇對路農藥、用足水量、精細噴霧。2021年壽縣對小麥赤霉病實行了“統(tǒng)防統(tǒng)治”,因地勢高低不平,田塊大小不勻等條件限制,主要選擇了方便的無人機進行飛防。按現行無人機飛防標準,用藥液量為12~22.5L/hm2加飛防助劑,實際用這一藥液量防治赤霉病效果很差。據試驗結果得出:用麥甜(氟唑菌酰羥胺+丙環(huán)唑)防治小麥赤霉病,相同防治時間,用藥量相同,同一個小麥品種(金地828,高感小麥赤霉病),栽培管理水平相同的2塊麥田,一塊田使用電動背負式噴霧器,用藥液量450L/hm2,另一塊田使用無人機,用藥液量30L/hm2并且加飛防助劑,于小麥齊穗期和盛花期各噴1次藥(4月15日第1次噴藥,4月23日第2次噴藥),第2次噴藥后第28天(5月21日)進行防效調查,人工防效病穗率為11.35%,病指為8.51;而無人機防治的病穗率為40.62%,病指為29.43。顯示無人機防效比人工防效差太多,所以用無人機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技術標準需要進一步研究。
1.4 赤霉病的防治用藥“多、亂、雜” 目前登記在小麥赤霉病防治上的藥劑很多,防效差異很大,對于農戶來說選擇難度加大。壽縣防治小麥赤霉病藥劑從多菌靈及其復配制劑開始,到咪鮮胺及其復配制劑,近幾年又推廣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羥胺及復配制劑等。2021年安徽省植保總站推薦24種農藥供全省開展小麥赤霉病防治用藥,壽縣農業(yè)農村局招標采購其中16種藥劑供全縣防治小麥赤霉病使用。壽縣農技推廣中心對這16種藥劑效果進行了驗證試驗:分別在小麥齊穗期和小麥揚花盛期2次噴藥,試驗小麥品種為“金地828”,采用電動背負式噴霧器噴霧,用藥量取其登記防治小麥赤霉病上限量,用藥液量450kg/hm2,在第2次噴藥28d后調查,防效較好的藥劑品種有氟唑菌酰羥胺+丙環(huán)唑、氰烯·戊唑醇、丙硫菌唑,病指防效在80%以上。其次是丙硫·戊唑醇、氰烯·己唑醇、丙唑·戊唑醇、唑醚·戊唑醇,病指防效在78.36%~60.80%。其它藥劑如丙環(huán)·福美雙、戊唑·咪鮮胺、戊唑·噻霉酮、丙環(huán)·咪鮮胺、井崗·戊唑醇、喹啉·戊唑醇病指防效都在50%以下。在赤霉病重發(fā)生至大發(fā)生年份,高感的小麥品種只能用防效較好的藥劑品種,才能控制住赤霉病的危害。
2 小麥赤霉病防治對策
2.1 加強赤霉病發(fā)生預測預報 小麥赤霉病的菌源在壽縣已廣泛存在,其子囊殼和子囊孢子的發(fā)育進度受氣溫和濕度的影響,春季氣溫越高濕度越大連陰雨天越多,子囊孢子的發(fā)育進度越快,釋放的子囊孢子越多。抽穗揚花期遇到連陰雨天氣,高感小麥赤霉病的小麥品種將偏重至大發(fā)生。一旦天氣預報有連陰雨天氣,達到防治標準的小麥,必須搶在雨前用第1次藥。根據調查,第1次用藥如果選用內吸傳導性好并對赤霉病防治效果好的藥劑,在小麥達到50%抽穗時防治,防效都很好。第1次用藥5~7d后,開展第2次防治。如果抽穗揚花期遇到連陰雨天氣,對高感小麥赤霉病的小麥品種,必須進行第3次防治,2021年壽西湖農場、正陽關農場及時開展了第3次防治,雖然小麥赤霉病發(fā)生達到大發(fā)生級別,這2個農場的小麥赤霉病造成的損失都很輕。
2.2 加強田間管理 一是合理施肥,增施磷鉀肥,小麥是喜磷作物,對磷缺乏的田塊,適當增施磷肥,能顯著提高小麥產量,增強小麥的抗性。偏施氮肥,小麥貪青晚熟,抗性降低,小麥赤霉病發(fā)生重。壽縣的稻茬麥,基肥一般建議施N26P16K8三元復合肥750kg/hm2作基肥,在小麥孕穗期,根據苗情,追施150~225kg/hm2尿素,就能達到6000kg/hm2以上的產量。二是采用深溝高畦播種方式,遇連陰雨天氣雨水能快速排到田外,降低了田間濕度,減輕了赤霉病的發(fā)生程度。深溝高畦播種技術降低了麥田的地下水位,有利于小麥根系生長,小麥易獲得高產。
2.3 選用抗(耐)小麥赤霉病的品種 根據對壽縣農技推廣中心23個小麥展示品種赤霉病抗性調查和全縣種植小麥大田普查,不同小麥品種對小麥赤霉病的抗性差異很大。在壽縣農技推廣中心小麥品種展示區(qū),同樣的栽培管理,同樣的用無人機防治小麥赤霉病,金地828小麥品種的病穗率為40.62%,泛麥5號為20.35%,華展199為7.72%,西農979為7.47%,揚麥15為2.06%,揚麥22為1.70%,鎮(zhèn)麥15為1.28%。根據全縣普查結果,在防治水平不能提高的情況下,要選擇抗性好、穩(wěn)產性好的小麥品種。在壽縣稻茬麥地區(qū),選擇鎮(zhèn)麥9號、鎮(zhèn)麥168、鎮(zhèn)麥15、揚麥22、揚麥15等偏春性對小麥赤霉病抗性好的品種;在沿淮淠偏沙土地區(qū),宜選擇西農979、鄭麥9023、華展199等對赤霉病抗耐性較好的小麥品種。壽西湖農場、正陽關農場防治水平高,采用自走式噴藥機防治小麥赤霉病,可以選擇淮麥44、荃麥725等優(yōu)質高產的小麥品種。
2.4 選擇合適的藥械和藥劑 小麥赤霉病的主要發(fā)生部位是小麥穗部。小麥赤霉病的初侵染源是從病殘體上生長出的子囊殼里散發(fā)的子囊孢子,隨著空氣的流動傳播到麥穗上。在降雨或空氣潮濕的情況下,散落在小麥花藥上的子囊孢子,經花絲侵染小穗,引起小穗或穎殼發(fā)病。如果連陰雨或空氣濕度大,適合病菌生長,病菌將繼續(xù)侵染其它小穗或穗軸,加重發(fā)病程度。由于小麥赤霉病發(fā)生的特殊性,所以在防治小麥赤霉病時,為了確保防效,必須用足水量,對準小麥穗部均勻細噴霧。通過試驗和調查走訪,2021年小麥赤霉病防治在同一種藥劑的情況下,自走式噴藥機(用藥液量300L/hm2)和背負式電動噴霧器(用藥液量450L/hm2)防效較好;通過對高感小麥赤霉病的小麥金地828調查,植保無人機在用水量30L/hm2加飛防助劑的情況下,植保無人機防治的病穗率比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多29.27個百分點,病指多20.92個百分點。在小麥赤霉病偏重發(fā)生的年份,高感小麥赤霉病的小麥不宜用無人機防治小麥赤霉病,除非有了新的飛防助劑新的農藥劑型和新的飛防標準。在防治用藥方面,淘汰老舊的已產生抗性的農藥品種,選用新型的對赤霉病防治效果好的藥劑,建議不同品種的農藥交替使用,兌藥的劑量不要超過其登記防治赤霉病的上限用量。我們建議在麥穗上雨水或露水干后即可施藥,在正常施藥劑量下,沒有發(fā)現施藥對正在開花的小麥結實或產量造成影響。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