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會娟
摘要:當今越發重視素質教育,越發提倡培養具有核心素養的學生,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教材上的知識,更要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自我發展,提升學生投身社會實踐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想符合這種時代要求,就要充分發揮隱性教育的作用,讓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互為補充,彰顯出前所未有的教學效果,這應該是每位中學教師的教學追求。鑒于此,本文對核心素養指導下的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策略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核心素養指導;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教學策略
一、核心素養下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的作用
1、有助于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水平
在核心素養下,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水平。將歷史史料應用于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對史料內容進行分析和判斷,能夠使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發現更多問題,并通過自身的努力或與同學的合作交流而解決相關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同時,通過有效的論證分析,學生可以得出歷史結論,無形中鍛煉了學生的求證意識,對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歷史思維品質奠定堅實的基礎。由此可見,基于史料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2、有助于高效達成教學目標
新時期背景下,史料作為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有利于提高歷史教學效果。在核心素養理念下,高中歷史教師對史料內容的積極運用,有助于高效達成教學目標。首先,在史料運用過程中,教師以及學生可以對史料內容進行深入的挖掘、分析和探討。該過程既是教學相長的過程,又是促進我國高中歷史教育改革發展的過程。其次,在史料教學中,學生能夠更為深入的理解歷史背景及歷史環境,可全面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此同時,倘若師生可以對史料內容加以充分利用,還可彌補傳統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不足,有利于促進高中歷史教育的升華。
二、核心素養指導下的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策略
1、創新故事導入
眾所周知,興趣是驅使學生進行一切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所以高中歷史教師在運用史料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盡量做到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進而促使學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創新故事導入教學的方法,利用生動形象地歷史故事可以有效活躍課堂教學氛圍,還可以最大化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在執教“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相關內容時,就可以為學生講述一個歷史故事:“羅莫洛是一個仁慈、善良的貴族,也是羅馬一支軍隊的首領,他在生前立遺囑,希望在死后可以把自己的一半財產捐給那些跟隨他作戰受傷以及戰死士兵的家人。但是,當他死后他的家人卻沒有履行他的遺囑,于是那些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就將羅莫洛的家人告上了法庭。”之后讓學生們思考法官會如何判決,從而可以讓學生對羅馬法的起源產生一定的學習興趣。
2、設置問題情境
史料實證是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證意識和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教學情境的方法來實現,通過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進而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實證意識。
例如,教師在執教“甲午中日戰爭”時,就可以選用“黃海海戰”這一史料設置問題情境,通過選取當時上海的時政畫報《點石齋畫報》與日本海軍大本營的《黃海海戰記事》中的兩則史料創設情境,并設計了一系列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證意識。問題:“中日雙方對黃海海戰的記載有哪些不同?你認為原因是什么?”“你們如何解釋甲午戰爭北洋艦隊為何會全軍覆滅呢?”從而通過探究思考可以讓學生明白史料不等于歷史事實,要學會從史料中整理出歷史事實。
3、采取史料對比
高中歷史教師在實踐教學中還要注重提升學生的辨析能力,進而可以采取史料對比教學的方式,指導學生全面運用自身所具備的歷史知識和思辨能力,仔細比較與分析不同的史料,并探究不同史料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進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辨析能力和歷史解釋能力。
例如,教師在執教“‘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課時,就可以為學生提供以下史料,史料1:人教版教材中關于西周禮樂制度的介紹;史料2:西周禮樂制度的歷史地位闡述,禮樂制度可以看作是西周的治國之道;史料3:《論語》中提到的“禮崩樂壞”以及《莊子》中提到的“道術將為天下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上述三種史料進行對比探究,并要求學生分析“百家爭鳴”為何是我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從而可以讓學生明確這一歷史事件發展的因果關系,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4、組織課外探究
歷史研究不是無意識地去發現,而是要主動提出問題,通過對史料的挖掘、搜集和整理來分析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發問,提出有價值、并且有能力進行研究的問題,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來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會有機會去練習自己學到的歷史研究方法,并形成自己對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獨特觀點,并形成獨立自主的歷史研究觀念。
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創立歷史情境,讓學生就同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產生的不同觀點進行辯論,并針對歷史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除了課堂教學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等校外資源,組織歷史探究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歷史學科所獨有的魅力,學生也可以近距離觀察歷史遺跡或歷史文物,閱讀一手歷史史料,從中體驗歷史的敘事結構和敘事方式,并在實踐活動了解史料實證的重要性。
5、完善多元評價
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時,不能只針對作業完成程度或考試成績進行定論,還要考核學生對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掌握能力,并對史料搜集、史料整理、史料解釋和史料運用四個方面進行綜合考察。
在考核學生的史料搜集能力,可著重考察學生對史料搜集渠道的應用和擴展能力,查看學生能否通過各種工具搜集到有價值的史料;在考核學生史料整理的能力時,可著重考察學生的史料真偽辨別能力,了解學生對于史料真偽的判斷標準,并對其進行方法上的指導;在考核學生史料解釋能力時,可著重分析學生在進行史料解釋時是否保持了客觀的態度、科學的解釋邏輯和批判性的解釋思維,分析學生在史料解釋中出現的問題并予以糾正;在考核學生的史料運用能力時,可以讓學生寫一篇歷史研究小論文,讓學生在論文中記錄自己的史料搜集、整理和解釋過程,并根據史料提出自己的歷史觀點,尋找可靠史料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只有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考核,教師才能了解學生對于歷史核心素養的真實學習情況,并激發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在學習中提出問題,經過獨立思考后嘗試解決問題,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要及時進行指導,并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思考方法進行糾正,確保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內涵。
三、結語
史料是人類歷史文化的重要呈現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高中歷史學科具有較強的人文性特點。將歷史史料運用于高中歷史教學中,可幫助學生結合歷史真實事件而學習課程。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史料作為重要的輔助素材,靈活運用史料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教師也要根據教學實際調整教學策略,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彰顯歷史課程的魅力,推動高中歷史教學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馮宣.新課改"核心素養"目標下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12(14):1.
[2]朱曉麗.對核心素養培養視域下的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相關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12(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