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小燕
摘 ?要:生活美術教學是將美術知識內容與生活具體緊密結合,在實際生活中去探索美,去發現身邊的美,提升美術素養。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入手,通過生活化教學指導的方式幫助學生融入美術課程學習,提升學生對美術藝術的和作品的理解,豐富學生的情感感受,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關鍵詞:美術教學;結合生活;策略探討
生活化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入生活化的元素,創設生活化的情境,縮短學生和學科知識之間的心理距離。生活化的美術教育很好地貼合了學生們的成長需求,對于學生而言更容易接受和學習,特別是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這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美術教育的生活化發展能夠建立生活與教學間的橋梁,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得初中學生能夠發自內心地愛上美術。新課改明確了初中美術教育的生活化發展方向,如何實現初中美術生活化改革也成為美術教育重點關注的內容。
一、教師要突出學生主體
教師除了要做到以上幾點,還要在課堂上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個好的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當課堂的主角。自己并非完全置身事外,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可以以生活實例為題材,讓學生學會“點綴生活”,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個普通的粉筆盒,上面是白色的,另外一個是有精美圖案的,讓學生對比這兩個粉筆盒的區別。還可以在電腦上給學生多展示一些圖片,如毛坯房和精裝房的對比等,讓學生充分感受裝飾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教師可以給學生留一些裝飾方面的作業,給學生安排手工制品、雕刻、剪紙等讓他們來裝飾自己的房間,既能提高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能讓他們學以致用來裝點自己的生活。
二、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體驗藝術之美
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工作的開展中對學生進行美術體驗能力的引導與培養,以此讓學生了解到美術的體驗過程和體驗方法,從而實現對個人美術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和建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生活元素,開展生活實踐活動為學生進行豐富的、客觀的、科學的、正確的美術體驗能力引導。遮掩,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內容的時候會更有興趣,且學習的效率也會更高。另外,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美術體驗能力提升與培養的過程紅中,還可以結合日常生活的細節對其進行引導。如,一個便簽、一片樹葉、一句話語等都是可以反映藝術之美的表征方式。
三、教師要因材施教,進一步鼓勵學生
素養有時取決于天賦。教師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制定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教育目標,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原來的提高水平。對于美術基礎掌握非常牢固的學生,教師需要充分挖掘他們的潛力,讓學生向著更加專業的方向發展。對于美術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教師需要降低標準,主要是讓學生先對美術學習產生興趣,潛移默化地培養審美情趣和美術素養。在每個學習階段結束時,教師必須進行相應的評估,從多個角度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學生進行有效地引導,并設定相應的教學目標。
四、推出互動,強化生本欣賞體驗
課堂互動有多種形式,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是最為常見的,在美術欣賞過程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師生互動更為頻繁,對欣賞教學的支持更為有力。教師占據學識制高點,在師生互動中,要以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互動交流,這樣能夠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成功激發學生欣賞思維。教師適時傳授一-些欣賞的方法和技巧,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迪,這是非常有價值的設計。教師借助多種輔助手段展示一些經典美術作品,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感官沖擊,如果能夠從技法角度展開引導,勢必能夠形成豐富啟發動力。在教學有關梅竹相關內容時,教師先要學生欣賞有關梅竹的古詩句,對梅竹特點做深入解析,然后示范演示筆墨運用方法。
五、表達生活化,引發學生實踐
表達生活化就是讓學生在美術設計、構建時學會生活化的表達,將自身美術學習的內容轉為具體的美術實踐,通過生活化的表達讓學生了解如何利用美術進行實踐,在實踐中學會用美術抒發情感。以“多變的色彩”為例,學生需要掌握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純度以及色彩的特性即色彩的冷暖問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色彩有著自己的理解并對具有色彩特征的藝術作品進行了鑒賞學習。多變的色彩完成以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應用,讓學生用色彩來表述一年四季的變化,讓學生用不同的顏色進行搭配,通過明度變化、冷暖色的應用展示自己對不同季節的印象,如春的色彩是明快的,那么顏色的明度調整是什么?如何選擇色相?每一個學生對春夏秋冬都有著自己的認識,這種認識對學生來講就是一種表達,是不同學生對生活感受的體現,因此學生在用色彩表達季節以后應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換,讓小組成員對顏色、對內容進行分析,同時在展示自己的同時也要進行說明和解釋,讓學生對顏色的應用有不同的表現。
六、提升學生發現生活中美術資源的能力,讓美術融進生活
教師在教學環節中除開要靈活運用美術教材內容為學生出示的美術資源外,還應充足發掘美術教材內容的知識內涵,去擴展所出示的美術教材內容。教師要讓學生在教學環節中有觀察、多感受、多發現美術的美;應以學生釋放壓力觀念,擺脫課室,擺脫教材內容,體會界生活的美;教師激發學生美術的設計靈感,使他們的美術和生活有聯系,教師規定學生重視文藝創作心愿的塑造,重視美術技能的應用,激勵學生用美術的技能來憧憬未來生活。例如學校文化基礎建設可以放開手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美術才氣,美術教育者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塑造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不必只追求完美課程的實際效果,不用自主創新、看法平凡,要讓學生走入生活,讓學生認識到生活和美術的聯系。
生活化教學是有效實現教學創新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初中階段美術課程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實施有助于學生興趣激發,引導學生體驗生活中的藝術,提高學生美術綜合水平,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學俊.生活化情境教學融入初中美術課堂的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01):136-137.
[2]董曉林.生活化的初中美術教學[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0(02):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