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在教學中教學目標、教學手段等的最大優化的組合,這樣可以避免知識傳授中的無效重復,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效果。現階段的教學與原來的教學模式相比,單元整體教學更加注重了學生的主動參與。現在的教育,我們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轉變教學理念,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找到從容面對困難和挑戰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單元整體教學;教學策略;提高效益
九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突出時代主題,彰顯家國情懷,重點落實價值觀、愛國主義、“四個自信”教育,立足國情放眼全球兼顧畢業階段所面臨的問題,內容多、理論性強,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從而更好地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積極作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一、建立單元知識框架,掌握基本知識技能
單元主題教學要求教師充分整合教學資源,利用不同的課堂教學形式,以多樣的教學手段,將課堂教學融入學生的生活,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要注重學生知識綜合能力的運用。例如,教師在進行九年級上冊“民主與法治”的教學時,引導學生以民主和法治為主題構建單元的知識體系,在主觀能動性的引導方面可以要求學生畫思維導圖,從而使學生能在整體上把握本單元的知識脈絡。同時,在課堂教學設計時要注意把握知識與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完整地理解所學內容。
二、融入單元知識學習,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初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主觀意識和判定是非曲直的能力,但是他們的認知很多是片面的,不成熟的,并且初中的學習對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引導他們成為一名有理想、有責任、有道德情操的人。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僅要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積極主動的投入課程學習中,根據教學內容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發表自己的觀點,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表達能力、創新思維能力。
例如,教師進行九年級上冊第七課“中華一家親”的教學時,通過向學生展示目前有些不法分子企圖挑起民族矛盾、以達到分裂祖國的險惡目的的事實,引導學生結合史實和現實自主進行討論,教師通過和學生分享自身的感悟,使學生認識到這些不法分子的惡劣行徑將會給祖國和人民帶來怎樣的危害,讓學生體會到這些惡劣行徑的不得人心,從而增強學生維護祖國統一的責任、決心和信心。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延伸到課堂之外,聯系自身生活,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熱情,思考祖國統一大業如何實現,既培養家國情懷,也培養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這些都將對學生未來的人生道路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課堂教學貼近生活,培育學生愛國情懷
九年級道德與法治理論性強,學生不便于理解,教師在創設課堂引入和教學環節的時候盡量找一些和學生生活十分貼近的事例,這樣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還有助于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進行學習,使他們能學以致用。教育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盡量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選擇貼近生活的真實案例,對案例進行分析時,融入我們的道德與法治價值,使知識回歸生活。
教學效果反饋環節也可以舉身邊的真實故事,讓學生找到事例中我們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觀點,從而改變傳統道德與法治那種靠死記硬背課堂的枯燥乏味,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還可以利用班級中的電子白板,讓學生能夠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法治故事,讓學生在觀看視頻這個不經意間投入課程學習中,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法治意義和法治的作用,縮小法律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例如,教師在進行“建設法治中國”的教學時,可以為學生創設與法律相關的教學情境,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我國的一些法律條文,然后給學生播放相關法治視頻,隨后引導學生模擬法庭活動,講明視頻中所涉及到的的法治知識,能夠運用的法律條例,這樣學生學習我們的道德與法治將會更加積極主動。來源于生活的情景更有利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他們的法治精神和愛國情懷。
四、聯系課堂課外實際,實踐領會生活內涵
學生的法治精神和道德規范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不能僅僅在課堂上,還應盡可能的延伸到課堂之外,實踐之中。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價值觀對生活的引領作用,逐步培養法治精神,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應當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機會,使其在實踐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擁有更積極向上得到陽光心態。
教師還應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引導學生掌握交流和溝通的技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例如,教師進行“凝聚價值追求”的教學時,除了要引導學生進行課本知識的學習以外,還可以將課堂內容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如打掃社區環境衛生,深入敬老院關心老人等,在實踐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生該怎么做的理解,同時在實踐中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五、評價反饋學生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注重課堂評價環節,課后要注重反饋和觀察。課堂評價的合理性能促使學生更加主動的學習。學生時代,每一個學生都十分注重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對一件事一個人的評價,教師在課堂上要對學生整堂課的學習效果進行總體評價,這對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形成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一定要有客觀性和普遍性,不是對一個學生的評價,而是對整個班集體總體情況的把握。同時對學生課堂表現也要進行評價,這個評價一定要客觀公正,并有適當的鼓勵和表揚,合理的評價能夠使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優缺點,有助于學生發揮有點,克服缺點,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投入課堂學習中。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和他人評價能力,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之間的互評,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對生活中的事物有準確的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
總之,道德與法治實行單元主題教學,能夠有助于學生對單元知識的整體把握,通過與實際事例的結合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識技能,更能在實踐中逐步樹立法治精神和積極向上的道德規范,培育學生家國情懷,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使學生思維得到引導,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并且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其能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初中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整體教學方案設計思考;《智力》2020年28期;王姍姍
[2]初中道德與法治單元教學設計實踐研究;《思想政治課研究》2020年04期;楊穎
[3]樹立全球觀念 構建美好世界——統編教材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學建議;《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年35期;王有鵬
[4]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策略;《東西南北:教育》2020年 第03期;易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