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麗

“雙減”之下,既要減少學生書面作業量,又要讓學生掌握必需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改變知識建構和鞏固的形式,勢在必行;數學學習,不僅要教給學生數學知識,而且要揭示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要啟發學生動腦筋想問題,比較完整地敘述思考過程。因此,數學教學應重視讓學生“說”,“說數學”就是一年級學生需要實踐的特色作業。現就新課改實踐中自己的體會,淺談如何培養學生“說”的能力。
一、創設情景,讓學生想說
將數學問題置于數學情境中,學生身臨其境,找信息提問題,結合生活經驗,用規范的數學語言"說數學",激發學生說數學的欲望,讓學生想說。
比如開學第一課,《上學了》。教材以一幅校門口師生見面的情景圖,呈現了一系列精心繪制的事物。我在上新課時,先問孩子們“祝賀你們,成為了一名小學生,你們已經來到我們學校了,我們學校漂亮嗎?”,孩子們都回答漂亮。我接著說“小林也進入小學了,開學第一天,他來到校園里,碰到老師,正主動上前給老師問好呢。請看,”立即展示《上學了》情境圖。由于感同身受,孩子們充滿了興趣。他們很興奮,開始嘰嘰喳喳的尋找圖中的信息。“請有序說出你所看到的事物,既要有事物的名稱,還要有事物的數量”我相機提出了要求。
二、示范啟迪讓學生會說
一年級的孩子,童言無忌,有很多話想說,但更多幼兒式語言,天真、純樸、生活化。如何規范的用“數學語言”說數學,是需要老師示范的。特別是如何將圖例轉化為數學語言,有序、有效地組織語言,既是語言的規范,更是思維的啟發。
如:看圖列式
引導學生說:這是一幅靜態圖。
“左邊有4個圓,右邊有2個圓,一共有幾個圓?”
每次新出現的圖例,我都會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先說,然后再進行規范指導說。
每個環節,師生有固定的口令,如“請你跟我這樣讀——我就跟你這樣讀”,“左手指著書——右手指著字”,湊數游戲“我們一起來湊數,今天來湊8”,比大小游戲“123比,2比5小(如果兩個人出的手指是2和5)”……
三、用心鼓勵,讓學生愛說
一年級的孩子,剛進入小學,需要呵護其幼小的心靈。創造平臺,讓學生有成功的體驗,尤其重要。為此,每節課我都會盡量多給予孩子說的機會,并適時給予中肯的評價鼓勵。如“你說的真規范!”“你具備數學人的眼光,有物體有數量!”“你表達的真清楚!”“誰想來讀!”“你讀的很好,請你來當小老師教大家讀”……
會說,應該是每個孩子都要達到的效果,所以我會鼓勵每個孩子都說一說。指導說、鼓勵說、慢慢說、多多說,讓每個孩子都愛說,有愉快的成功體驗。
四、家校合力,讓學生可說
城市孩子的家庭,都很重視孩子的發展,也是配合學校教育的,很重視親子陪伴的效果。為此,我就需要調動家庭力量。讓孩子回家說給家長聽,既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又可以創造親子溝通的話題。孩子們每次回家說之前,都在學校里經過訓練說。利用班級群將學生示范視頻進行分享,使家長也了解。
很多家庭也在充分利用身邊的事物,讓學生有話可說。比如:《數一數》,正逢中秋節,孩子們拿出了家里的月餅進行數數;《比一比》,小胡同學拉著妹妹的比高矮,一歲多小妹妹扭捏的樣子很可愛。……
“說數學”這一項特色作業,讓“雙減”之下的孩子不再拘泥于書面作業,學生在說的過程中,促進了思維能力的發展,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先觀察、思考,再有效的“說”,改變形式,輕松、愉悅的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