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慨

《她來自馬里烏波爾》
作者:[德]娜塔莎·沃丁
譯者:[德]祁沁雯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3月
定價:58元
娜塔莎·沃丁1945年生于德國,從小說俄語,但在大半輩子的時間里,都不曉得自己是奴工的后代。“我只知道,我屬于某種廢物,戰爭遺留下來的某種垃圾。”母親在她10歲時投河自盡,只給她留下模糊的記憶。2013年,沃丁第一次上網尋找母親的經歷時,手頭只有她的名字、出生日期、結婚證、勞工證、三張黑白照片和她帶到德國的一尊圣像。
幸運的是,她在網上結識了一位俄國業余家譜學家,一路追蹤,慢慢推開了家庭記憶的大門。
發現的過程不乏奇遇和巧合帶來的驚喜,得來的內容卻遠遠談不上快樂,而且有時怪異,常常令人毛骨悚然。沃丁的祖上是富有的意大利船長和煤炭大王,后來定居亞速海邊的港市馬里烏波爾,與德裔貴族結親。外公是個老布爾什維克,曾因反對沙皇,被流放西伯利亞二十年。但光榮的歷史在新政權下也無法保護他的家庭。1920年,母親葉夫根尼婭出生時,家產已被沒收,她在內戰、恐怖、饑餓和迫害中長大。1944年,也許是因為走投無路,她終于和新婚不久的丈夫一起,離開德軍占領下的馬里烏波爾,以奴工之身來到了德國。
一年后,戰爭結束了,悲劇并未結束。父母滯留德國,成了斯拉夫賤民和無家可歸的人,還要一路向西,躲避蘇聯人。母親手無縛雞之力,成了父親的累贅。她患上嚴重的思鄉病,但回到祖國的恐懼戰勝了一切。于是,“她注定要永遠生活在這個國家,永遠是一個被排斥的外來者,聽任一個看上去憎恨她的男人擺布。”
她總是陷入長久的沉默,自殺的念頭徘徊不去,甚至說要帶上兩個女兒同行。“媽媽,我們什么時候去投河?”年幼的作者有一次問她,她這才開口說話,“很快就去。”有一天,母親突然恢復了生氣,“她從椅子上跳起來,抓起我的跳繩,開始勒我的脖子。她堅信我是撒旦之子,是她在這世界上生下的壞人。她必須殺死我,因為是上帝命令她這么做的。”母親在人世間受的苦,終于在1956年11月的一天結束。她拋下兩個女兒,獨自離家跳河去了。她只活了36個年頭。
但母親的悲劇決不是她一個人的悲劇。在尋根的過程中,作者發現了一種根深蒂固的東西,你可以把它稱做時代的瘋狂,或是好聽一些,像作者那樣,說它源自“俄式的戲劇天賦”。在她從未謀面的俄國長輩當中,既有貴族和大地主,也有知識分子、律師、著名心理學家和一流的歌劇演員,可惜沒有一個人有好下場。
外公在即將被捕的前夜開槍自殺;母親的大姐、據說是姐弟亂倫生下的利季婭在新體制下看不到出路,上不了大學,于是和同病相憐的表妹瑪露霞相約服毒;瑪露霞死了,利季婭存活,卻在1933年22歲時,因參加反蘇活動被捕,發配西伯利亞的勞改營;母親的哥哥謝爾蓋憑著動人的歌喉和烏克蘭一把手的眷顧,像駱駝穿過針眼那樣,僥幸入了黨,依然橫死于窮困潦倒的街頭。這樣的悲劇在后蘇聯時代仍未結束。利季婭的外孫基里爾寫信告訴作者:“您問我母親早逝的原因,因為我殺了她。我被判無刑事責任能力,然后在精神病院待了四年。”
“我開始變得害怕這個家族。”作者寫道,“我再也不想聽令人害怕的事情,所有這些黑暗的,無稽的愛、恨,還有瘋狂的故事,故事中幾乎沒有一個長輩是正常死亡的。”
《她來自馬里烏波爾》獲得了2017年的萊比錫書展獎,很受好評,因為作者不僅在尋訪自己的家族史,還揭開了一段幾乎塵封至今的歷史:“二戰”時來到德國的奴工。在第三帝國的土地上,曾建有約三萬個勞動營,容納奴工600萬到2700萬之間,但確切的數字恐怕永遠無人知曉。沃丁的書有助于喚醒社會的良心,與當前大受矚目的難民命運產生共鳴。
最終,作者沒能了解母親的全部,卻通過網絡尋根,承繼了一份珍貴的記憶,從而對母親的無家可歸和無盡的悲愁有了更好的理解。
“后記憶”的發明者、文學評論家瑪麗安娜·赫希說過,“后記憶與過去的聯系實際上不是通過回憶,”“而是通過富于想象的投入、投射和創造來作為中介的。”這正是本書主要的創作手法。因此,德文原版標明它是小說,但這完全不妨礙我們對作者所述事實的認定。她所用的一切技藝,只是正當地加深了文字和情感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讓我們能夠把它放進2021年的最佳書目。
最后說一句馬里烏波爾這座城市。在1948年到1989年間,它名叫日丹諾夫——以我們都熟悉的那位日丹諾夫命名。

《蘇聯解體親歷記》
作者:[美]小杰克·F.馬特洛克
譯者:張敏謙 等
出版社:新經典|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21年11月
定價:158元
作為蘇聯最后幾年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作者站在第一現場帶領我們回溯了那動蕩多變的年代:地方不再與莫斯科亦步亦趨,民眾開始反對原有的一切,各方力量也在或明或暗地相互撕扯;戈爾巴喬夫進退失據,葉利欽有仇必報,政變者各懷鬼胎……

《反戰之戰:律師、政客與知識分子如何重塑世界》
作者:[美]烏娜·A.海瑟薇 等
譯者:朱世龍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索·恩
出版時間:2021年11月
定價:168元
1928年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簽署并批準了《非戰公約》。但承諾轉瞬即逝。本書將《非戰公約》置于17世紀至今的歷史中,分析了諸多律師、政治家和知識分子的思想,解答了諸如“二戰”后為納粹高官定罪為何困難重重等重要問題。

《文化研究1983:一部理論史》
作者:[英] 斯圖亞特·霍爾 著
譯者:周敏 等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1年9月
定價:88元
作者是英國文化研究的旗幟性學者,本書是他1983年在美國的演講集,從文化研究的形成、文化主義、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控制與霸權、文化、抵抗與戰斗等角度全面梳理了文化研究的歷史,堪稱文化研究理論的里程碑式的總結與反思,其影響延伸至傳媒研究、文學理論、電影研究、人類學及教育研究。

《再見那閃耀的群星:唐詩二十家》
作者:景凱旋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11月
定價:88元
本書是一本詩歌隨筆。作者試圖在唐詩的背后尋繹觀念與價值的東西,比如中國人的天人之際、自我意識、時間觀念和感覺方式,以及詩人的心路歷程、審美情趣、人格品質和藝術技巧。此外,書中收錄的幾篇附文,分別討論了唐代的僧人詩、女性詩、代言體,以及士人的角色處境。